王宝成教授 | 扎根土壤 仰望星空:浅谈肿瘤微环境及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
2021-06-28 来源:医脉通


肿瘤免疫治疗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创新试验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此背景下,为聚焦免疫治疗创新,2021年CSCO第四届全国肿瘤免疫治疗高峰论坛于5月28-30日在济南正式召开。全国肿瘤大咖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医脉通特邀大会主席、解放军第960医院王宝成教授就肿瘤免疫微环境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分享。


9.png


医脉通:什么是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对于免疫治疗有哪些影响?


王宝成教授: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细胞及与其相毗邻的组织、细胞、体液等的组合。肿瘤及其微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肿瘤细胞相当于“种子”,而微环境类似于“种子”赖以生存的“土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肿瘤细胞从发生、发展、生长、转移、侵袭,包括最后是否能够消亡,整个过程与它的微环境密不可分。在正常免疫情况下,微环境可以通过免疫细胞来识别、监视并最终“清除”肿瘤细胞;但如果微环境处于免疫抑制状态,那么肿瘤细胞可能会成功“逃逸”,导致免疫系统丧失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控制。


与免疫抑制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调节性T细胞,自从1995年发现调节性 T细胞以来,其已被确定为一种抗炎性T细胞群,可以从包括启动、进展和终止等多个水平减弱和调节免疫反应。②髓源性抑制细胞,即来源于骨髓的一类异质性细胞群,能够抑制T细胞的功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③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根据巨噬细胞的活化类型及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不同作用,TAM主要分为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具有抗肿瘤作用,其能够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通过识别肿瘤细胞,最终杀死肿瘤细胞;M2型巨噬细胞主要发挥促进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的作用。④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是指在肿瘤基质中被活化的成纤维细胞亚群,存在于绝大多数实体肿瘤中,可以在肿瘤周围编织形成“金钟罩”,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以及血管生成等多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根据侵润的免疫细胞的种类的不同又可分为“热肿瘤”和“冷肿瘤”。“热肿瘤”是指那些已经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并有免疫细胞浸润的肿瘤,这种肿瘤往往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反应较好;“冷肿瘤”是指免疫细胞很少、难以渗透的肿瘤,而“免疫沙漠”就是冷肿瘤的极端情况,像没有植物的沙漠一样,肿瘤内没有任何免疫细胞。对于“冷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就无用武之地了。


医脉通: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治疗筛选获益人群方面,PD-L1、TMB、MSI 是较为常用的指标,但是基于目前的证据在免疫单药中的预测价值更好,您认为这些指标在免疫联合治疗中的预测价值与潜力如何?


王宝成教授:在晚期NSCLC的免疫治疗中,单药的有效率不到30%,但在PD-L1高表达的患者群体中,免疫单药的有效率显著提高。因此积极开展免疫治疗的相关biomarker的检测对于遴选免疫单药治疗的优势人群具有重要意义。不幸的是,免疫单药的获益人群只占一小部分,因此往往需要免疫联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等。


对于免疫联合治疗,biomarker的检测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多项研究证实,PD-L1检测可预测晚期转移性NSCLC患者的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等一线治疗的疗效。借助biomarker的检测有助于更进一步理解肿瘤微环境及免疫耐药机制、探索最佳联合治疗模式、寻找更合适的生物标志物和加强对特殊人群特征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此外,患者的病情是动态变化的,我们需要通过动态无创的方法检测biomarker,以监测免疫治疗的疗效,进而指导临床决策。


医脉通:免疫治疗疗效相关biomarker的检测面临哪些挑战?未来biomarker能否进行整合?


王宝成教授:目前研究较为深入,且与免疫治疗疗效相关性较大的biomarkers主要包括: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但这些并不是十分理想的biomarkers。目前来看,biomarker面临的挑战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正性及负性预测biomarker。正性biomarker即能够用来评估治疗获益的biomarker;负性biomarker是指能够预测患者免疫耐药、超进展、严重毒性反应等情况的biomarker,这也是临床急需的。


biomarker的检测。首先,使用新鲜标本和使用陈旧标本采集,其biomarker值是有差异的。其次,对于液体活检,检测血液还是组织液,液体活检是否能够取代组织活检,这些问题目前仍存在分歧。第三,检测试剂和检测平台需要标准化。第四,医生对检测结果的判读水平也很重要。


单一的biomarker无法解决全部问题,多种biomarker的组合可能为免疫治疗结果提供更强的预测价值。但是这种biomarker的联合不是“一锅烩”,我们需要考虑患者的支付能力以及不同瘤种的特点。因此biomarker的联合是未来探索的方向,但是联合必须要有一定的道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