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2 月湖北省武汉市发现不明原因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继续传播和扩散,有效降低放射科工作人员医院内感染风险,规范放射科影像检查技术工作流程,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传染病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的影像技术、诊断和感染防控专家共同努力,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放射检查方案与感染防控》,指导放射科防控工作。
放射科院内感染防控措施
1. 放射科诊疗环境与岗位要求
(1)配备独立医学影像检查机房并进行区域划分
➤ 为防止交叉感染,应设立独立的医学影像检查区域或专用放射检查设备(例如,感染人群专用X线摄影设备和CT设备)及胶片打印机。按照院内感染控制要求明确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均执行严格消毒。若无条件单独划分专用检查机房(例如
➤ 应设立专用放射检查通道。
➤ 对发热门诊以及病房疑似和确诊患者进行分批次、分时段集中检查,并严格执行消毒。
(2)放射科人员合理分工,在发热门诊、放射科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医院隔离病房等重点区域内实行专职专责管理
科室院感管理员:放射科内指定专人担任科室感染管理员,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全科工作人员的消毒、防护工作以及消毒液的配制,形成上下一致、分工明确,防范病毒在医院放射科内部传播。
移动床旁X线摄影技师:安排放射技师专岗、专人执行重点区域内的移动床旁X线摄影,进行标准化摄片。要求技师严格执行二级防护,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必须三级防护。摄片完成后对设备进行消毒处理(用75%酒精进行擦拭)。
X线摄影技师和CT检查技师:摆位技师在污染区,严格执行二级防护,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必须三级防护。操作技师可采用一级或二级防护,需对患者进行标准化图像采集,扫描结束后及时按照院感要求对设备和机房进行消毒处理。
影像检查登记人员:应禁止重点区域内的患者前往常规的预约登记服务窗口办理业务。建议充分利用HIS系统、P
在非重点区域内工作的其他影像技术与诊断的专业人员:未明确进入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可戴医用防护口罩或 N95 医用防护口罩,帽子,工作服,手套。入污染区后,严格执行二级防护,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必须三级防护。
(3)重点区域内放射技师的工作模式(试行)
在隔离区域内工作的移动床旁X线摄影技师、X线摄影技师和CT检查技师由于存在与患者进行密切接触的可能性,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采用2+2工作模式。
安排专人食宿在医院内的特定隔离区域,并在发热门诊、放射科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医院隔离病房等重点区域内负责承担并完成移动床旁X线摄影、X线摄影和CT检查等工作2周(也可视具体情况缩短工作时间)。倒班完成摄影工作后,需要食宿在医院专门安排的特定隔离区域内休息待命,以随时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期间不得离开特定隔离区,一切工作以及生活所需均在重点区域和指定的特定隔离区内完成。
放射技师完成2周工作任务后,离开特定隔离区域,进入特定专用隔离病区进行监督性医学观察2周,期间不得离开该指定区域。监督性医学观察2周后如无异常则可返回正常工作岗位。
根据历次烈性传染病防控经验及最新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设定医学观察期为2周较为适宜。
2. 放射科院感防护原则
(1)为防止交叉感染,科室人员上下班通道关闭,使用门禁,无关人员不得进出。技师在清洁区穿戴防护用品,在缓冲区脱掉防护用品。摆位技师在污染区工作,在规定时间换岗前不能进入清洁区。换岗时按流程在缓冲区脱去防护服后清洁通过后才能进入清洁区。
(2)个人防护级别
一般防护:穿工作服、一次性医用口罩、工作帽、必要时戴手套。
一级防护:适用于预检分诊、发热门诊与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医务人员;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医用口罩(接触有流行病学史的戴N95防护口罩)、工作服、隔离衣(预检分诊必要时穿一次性隔离衣),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二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从事与疑似或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的诊疗活动;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或面罩(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或隔离衣、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疑似或确诊患者实施产生气溶胶操作者,如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或正压式头套)、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3)放射科工作人员穿脱防护用品流程
➤ 穿防护用品流程:七步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N95,漏气试验)-穿防护服(脱鞋后)-戴乳胶手套(内层)-穿一次性隔离衣- 戴乳胶手套(外层)--穿胶靴-穿靴套-戴护目镜/防护面屏-检查穿戴严密性。
➤ 脱防护用品流程:(污染区:清除可见污物-手卫生-脱外层鞋套-手卫生-脱隔离衣连同外层手套-手卫生)-(半污染区:摘护目镜/面屏-手卫生-脱防护服连同内层手套、靴套-手卫生-摘医用防护口罩(N95)-摘帽子-七步洗手)。
注意事项:
在清洁区时,戴医用防护口罩一定做漏气实验,确保医用口罩佩戴严密;穿防护服一定确保拉链前面胶带严密;穿防护用品区域要有一面镜子,穿好全套防护用品,进污染区之前一定检查穿戴严密性和伸展性,应该在监督员指导及协助下完成,以确保安全。
在污染区、半污染区时,脱防护用品动作要轻柔,避免产生气溶胶,以免发生暴露;脱防护服时注意皮肤不要触及防护服污染面,防止皮肤暴露;脱防护服区域从污染程度自高向低,不可逆向操作,有条件可以监督员在清洁区观察指导。
3. 放射科设备清洁与消毒
(1)日常清洁
➤ 金属表面和具有油漆的表面可以用柔和去污剂擦拭,再用干的毛巾擦干。切勿使用腐蚀性的清洗剂、溶剂、腐蚀性的去污剂以及腐蚀性的抛光剂。如果您不能确定清洁剂的特性,请勿使用。
➤ 镀铬部件只能用干的毛巾擦拭。不要使用磨蚀性的抛光剂。为了保护表面的涂层,请使用非磨蚀性的蜡。塑料材质表面只能用肥皂和水清洁,如果使用其他去污剂(例如,高浓度酒精),塑料材料会失去光泽并容易开裂。
➤ 任何标准的玻璃清洁剂都可用于清洁触摸屏;注意避免使用含有
(2)设备消毒
➤ 设备(DR、CT、MR 等)的消毒,每位患者做完检查后使用75%的
➤ 切勿使用腐蚀性、溶解性消毒剂或灭菌剂。
➤ 谨慎使用消毒喷雾装置。这些喷雾可能会渗入设备,导致电气短路、金属腐蚀或其他损坏。如需使用喷雾消毒装置,必须先关闭设备并待其冷却,然后用塑料薄膜将设备完全盖住,才能开始喷雾。待所有喷雾散尽,才能揭去塑料薄膜,然后按照上述方法对设备自身进行消毒或灭菌。
(3)地面消毒
机房地面使用2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进行地面擦拭消毒,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清除污渍后,再行消毒。候诊区、走廊地面消毒 用2000mg/L 含氯消毒剂对候诊区、走廊通道(包括栏杆、门把手、窗户、墙面开关等)进行消毒,如有污染物处理方法同机房内。
(4)空气消毒
在无人状态下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照射(30W~16 平方米房间,需连续照射30 分钟以上),继行开窗和/或通风管道通风30分钟以上。紫外线照射消毒有效距离为1.5W/M,需合理配置覆盖整个机房;在操作中也可使用空气消毒机持续消毒。
(5)疑似或者确诊患者检查结束后,对设备、地面及空气消毒一次。
4. 放射检查医疗废物处理措施
➤ 患者所有的废弃物应当视为感染性医疗废物,严格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管理。
➤ 医疗废物收集流程:感染性废物(包括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隔离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用品如注射器等,针头等利器必须装入利器盒中)装入黄色医疗废物收集袋,3/4满,袋内喷洒5000 mg/L含氯消毒剂后,内层鹅颈式封口,内层袋表面喷洒5000 mg/L含氯消毒剂,外层鹅颈式封口,贴专用标识,外层袋表面再喷洒5000 mg/L含氯消毒剂,置于科室医疗废物暂存处存放。
➤ 由保洁员或专职医疗废物收集员穿戴个人防护(二级防护)进行感染性医疗废物收集。做好交接登记、密闭转运、医院暂存地点贮存。
5. 附注:注意事项
➤ 在进出各房间或隔离病房时,需执行快速手卫生消毒,避免造成表面污染。在穿脱防护用品时,必须遵照指定流程,严格执行手卫生。
➤ 若密切接触技师无法单独专职于隔离病房,则需按照感染防护原则,在放射科设置固定半污染区域和清洁区域,严格执行上文的操作顺序穿脱防护衣物,清洁通过;并设置指定分类投放处,便于后续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及可重复使用物品消毒。
➤ 防护目镜在使用后放置于指定消毒处,行1000 mg/L含氯消毒液或75%酒精密闭浸泡1小时以上。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放射检查方案
专家组建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影像检查时首选肺部 CT 扫描。
1. 数字X线摄影(DR)检查方案
(1)检查注意事项
➤ 配置一台专用DR作为新型肺炎患者专用机。
➤ 严格按照上述的消毒措施进行设备和机房管理。
➤ 危重患者建议
(2)放射检查方案
1)检查前准备
工作人员准备:有条件使用智能摆位的情况下,影像技师采用一级或二级防护;若无条件,影像技师严格执行二级防护,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必须三级防护。
患者准备:认真核对检查会诊单及注意事项,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患者检查应全程配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医用防护口罩;去除颈部、胸部饰物和其他高密度物品(如内衣、拉链、扣子等)。
注:如患者情况特殊(儿童或危重患者)需要家属或医护人员陪同完成检查,陪同人员防护要求不得低于二级防护标准,并做好患者和陪护人员的辐射防护。
2)成人放射检查方案
摄影距离:180cm。
滤线栅:用(栅比最低10:1)。
曝光条件:通常使用高千伏摄影120kV,自动曝光技术。
摄影
防护要求:使用铅围裙等尽可能遮挡身体其他部位。
呼吸要求:深吸气末屏气采集。
3)儿童放射检查方案
➤ 3岁以上合作者
摄影距离:150cm。
滤线栅:不使用。
曝光条件:不使用自动曝光技术,不建议高 kV 摄影,参考范围:55-65kV,2-5mAs,根据被检者年龄、体厚适当调整。
摄影体位:后前位,被检者面向立位探测器,两足分开站稳,人体正中矢状面位于探测器中线并垂直探测器,下颌略抬,使之不致重叠肺尖;两肘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肩平放,尽量内旋紧靠探测器,使两侧肩胛骨拉出肺野,中心线对准第六胸椎水平处垂直于探测器入射。如遇较小被检者不能做到上述姿势,可嘱其紧抱探测器。
防护要求:使用铅围裙等尽可能遮挡身体其他部位。
呼吸要求:深吸气末屏气曝光;如果不配合,根据被检者呼吸规律待其吸气末抓拍曝光。
➤ 0-3岁和3岁以上不合作者
摄影距离:100cm。
滤线栅:不使用。
曝光条件:不使用自动曝光技术,参考范围:50-60kV,0.6-2mAs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台面并置于台面中线,双手臂上举,用沙袋、绑带或/和家属协助下固定其双腿、双臂及头部;尽量保持被检者双腿伸直,上肢夹紧头部,背部贴紧台面,以减小移动模糊;头部摆正,下颌略抬,使之不致重叠肺尖,中心线对准两乳头连线的中心垂直射入。
防护要求:使用铅围裙等尽可能遮挡身体其他部位。
呼吸要求:根据被检者呼吸规律待其吸气末抓拍曝光。
2. 移动床旁X线摄影检查方案
(1)检查注意事项
➤ 一台移动DR作为专用设备放在新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等重点区域内,为危重患者拍床旁片。
➤ 技师进新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前应严格执行二级防护,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必须三级防护。
➤ 床旁拍摄完成后,按照本文的操作顺序穿脱防护衣物,清洁通过及防护用品放置黄色垃圾袋内,按要求处理。条件允许时,建议拍摄技师在隔离病区内待命工作两周。出隔离病区后在医院指定区域医学观察14天,确定无感染后再重返正常工作岗位。
➤ 床旁拍摄,做好平板探测器或者IP板的防护,建议用塑料袋套上平板,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
➤ 在重点区域内对危重确诊患者行移动床旁X线摄片检查时,务必做到专机专用,该移动设备在疫情结束前,不得离开隔离病房等重点区域。疫情结束后,在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后,方可返回原工作地点。
(2)放射检查方案
1)检查前准备与DR检查类同。
2)成人放射检查方案
摄影距离:100cm。
曝光条件:使用滤线栅时建议 75-85kV,不使用滤线栅时建议 65-70kV。
摄影体位:探测器紧贴患者背部放置,中心线对准两乳头连线的中心垂直射入,若患者不能平卧,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患者角度和入射角度。
防护要求:使用铅围裙等尽可能遮挡身体其他部位。
呼吸要求:深吸气末屏气采集。
3)儿童放射检查方案
摄影距离:100cm。
滤线栅:不使用
曝光条件:不使用自动曝光技术,参考范围50-60kV,0.6-2mAs。
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于床上,探测器紧贴背部放置,双手臂上举,用沙袋、绑带或/和家属协助下固定其双腿、双臂及头部;尽量保持被检者双腿伸直,上肢夹紧头部;头摆正,下颌略抬,使之不致重叠肺尖,中心线对准两乳头连线的中心垂直射入。若不能平卧,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被检者角度和中心线入射角度,使中心线与探测器垂直。
防护要求:使用铅围裙等尽可能遮挡身体其他部位。
呼吸要求:根据被检者呼吸规律待其吸气末抓拍曝光。
3. CT 检查方案
(1)检查注意事项
1)隔离病区内设有专用CT
➤ 患者佩戴N95医用防护口罩,在医务人员或摆位技师陪同下进入CT机房。医务人员或摆位技师严格执行二级防护,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必须三级防护。
➤ 指导患者躺在检查床上,并操作机架完成定位工作。
➤ CT操作技师操作机器完成检查工作,检查完成后执行快速手消毒。
➤ 打开屏蔽门,由陪同医务人员将患者送回病房,检查完成,放射科操作技师通知保洁人员消毒机房。
2)隔离病区内未设专用CT
➤ 设定指定CT、指定人员、指定时间对确诊患者进行检查。
➤ 与院感、医务、放射、病房多点协调下,设立确诊患者“运送-检查-返回病区”检查闭环流程及路径。
➤ 检查开始前与医院保安及后勤工作人员合作,必须清空指定CT周围及确立路径上的其他患者及一切不必要的人员。
➤ 患者佩戴N95医用防护口罩,在医务人员(或护工)陪同下进入CT机房。医务人员(或护工)严格执行二级防护,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必须三级防护。运送人员随时对周围空气使用75%酒精或1000 mg/L含氯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
➤ 陪同医务人员(或护工)协助患者躺在检查床上,影像技师操作机架完成定位工作。
➤ 患者扫描完成后,打开屏蔽门,将患者从检查床放下、由陪同医务人员(或护工)送回病房,检查完成,通知保洁人员消毒机房。返回病区途中,运送人员也需随时对周围空气使用75%酒精或1000 mg/L含氯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
➤ 上述步骤 在医院工作人员不足时,亦可由放射科指定技师完成,该技师需严格执行二级防护,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必须三级防护。
➤ CT 操作技师在操作室内操作机器完成检查工作,检查完成后执行快速手卫生消毒。
注 1:确诊病例检查和发热门诊疑似病例检查如需使用同一台CT,则必须严格区分开两者的检查时间,两者相隔需1小时以上,用以对机房和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清洁消毒。
注 2: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肺部病征呈现多发小斑片影磨玻璃及实变影,以胸膜下、下肺及背侧明显;因此除小儿患者外,推荐使用CT检查作为影像学检查首选方法。
注 3:小儿患者在院方硬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在高端CT上采用低剂量宽探测器容积扫描代替普通X线摄影检查。
(2)常用检查方案
由于各个医院CT设备厂家、型号、种类等繁多,本指南仅列出推荐检查方案。
1)检查前准备
➤ 工作人员准备
推荐安排2名技师:1名操作CT设备,另1名技师专职进机房摆位并训练患者呼吸和屏气要领。如若条件不允许,可嘱其随行家属或临床医务人员予以协助,但应保证随行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操作技师若不接触患者,可执行一级或二级防护;摆位技师严格执行二级防护,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必须三级防护。在给确诊患者完成检查后,应将上述所有一次性用具全部更换后,该技师方可参与接下来其他患者的检查。
➤ 辅助用具准备
固定一台CT机接诊疑似或确诊病例,优先选择在控制台可以升降床的CT机型;没有能在控制台可以升降床的CT机型,可以在检查床前放置带有阶梯状踏板的辅助用具供患者上下床使用。
机房应选择独立操作间,不与其他机器共用操作间;无法达到上述条件时,检查后消毒时要把操作间相连接的其他机房做空气消毒。
机房采用新风系统中央空调的,将空调送风量和排风量开到最大;机房采用普通中央空调的,应关闭机房、操作间中央空调,开启备用独立空调,如果没有独立空调,做完检查消毒后再开启中央空调。
检查床应铺一次性中单,避免折叠,覆盖整个检查床面;防护用品应包括铅帽和长方形铅围裙,使用时要用一次性中单与患者身体、衣物相隔离。
➤ 患者准备
认真核对CT检查会诊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患者检查应全程配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医用防护口罩(包括患者和陪护人员),进机房前使用手部消毒液消毒双手或戴一次性手套;去除颈部、胸部饰物和其他高密度物品(如内衣和带有拉链、扣子、油漆等)。
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嘱患者按呼吸指令配合检查。通常采用深吸气后屏气(吸气末屏气),危重患者优先保障屏气,不能屏气者应嘱其平静呼吸,避免
➤ 其他隔离事项准备
接诊时,交待检查注意事项时尽量采用对讲方式,客观情况要求技师必须与患者接触时也要尽量保持相隔1米以上的距离;对于能够配合的患者,检查技师在保证患者安全前提下,可在操作室声控引导患者摆位,亦可请陪同人员协助患者上检查床;需要检查技师亲自摆位时,头尽量远离患者呼吸道,接触患者前后及时行速干手消毒洗手;就检患者进入检查区域和整个检查过程中必须佩戴口罩,否则可通知其主管医生协助佩戴口罩后进行检查。
2)成人CT扫描方案
扫描体位:常规取仰卧位,身体置于检查床面中间处,两臂上举抱头。手臂上举困难者,可置于身体两侧。
扫描方式:横断面螺旋扫描。
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扫描范围:从肺尖扫描至膈底(包括双侧肋膈角),对不能长时间憋气的重症患者从膈底扫描至肺尖(肺底部呼吸运动幅度大于肺尖部),减少双肺下野因不能屏气造成的呼吸运动伪影,保证图像质量。
显示野(dFOV):一般体型为35~45cm;建议固定显示野,便于复查对比(体型较大建议45cm,体型较小建议35cm),视实际情况而定。
扫描参数:定位像扫描参数一般选用轴扫,推荐80kV,25mA。横断面扫描一般采用螺旋扫描,开启自动管电压或固定管电压(患者BMI<19kg/m²的建议为100kV,患者BMI 为19~24kg/m²的建议为120kV,患者BMI>24kg/m²的建议为140kV);使用智能辐射剂量跟踪技术(50-350mAs);采集层厚0.5-1mm;球管转速0.27-0.8s/r;螺距1-1.3;开启迭代重建技术。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可以优先缩短扫描时间,采用大螺距1.5-1.7、提高球管转速、加大准直器宽度来调整,以减少患者呼吸运动伪影。
3)儿童CT扫描方案
与成人扫描的主要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显示野设定、扫描剂量设定和辐射防护级别。
显示野:根据被检者体型调整合理的显示野。
扫描参数:定位像扫描参数一般选用轴扫,推荐80kV,25mA。横断面扫描一般采用螺旋扫描,低剂量,管电压100kV;使用智能辐射剂量跟踪技术;采集层厚2-5mm;重建层厚/重建层间距0.5-1.0mm;球管转速0.27-0.8s/r;螺距0.5-1.0;开启迭代重建技术。
辐射防护:严格按照辐射防护规定,遮挡患儿的其它身体部位,尤其是性腺等射线敏感部位;婴幼儿的检查积极做好陪护人员的防护。
注:无法配合吸气屏气及需镇静后检查的患儿在平静呼吸下完成扫描。
4)CT 图像重建
常规图像重建:常规以5 mm 层厚分别重建出肺窗图像(肺窗:窗宽1000~1500Hu,窗位-650~-500Hu)和纵膈窗图像(纵膈窗:窗宽250~300Hu,窗位30~50Hu)。
薄层图像重建:常规以1 mm以下层厚重建出薄层肺窗图像(肺窗算法,窗宽1000~1500Hu,窗位-650~-500Hu)。
5)CT图像后处理技术
最大密度投影(MIP):MIP 图像能比薄层扫描更好地显示血管长轴,因而提高了立体定向作用,有利于鉴别血管与实性病灶,提高了实性病灶的检出率。建议选择Slab-MIP,层厚为10mm,更有利于病变检出和特征显示。
最小密度投影(MinIP):可将密度明显低的含气器官(如支气管等)突出显示出来,对具有近于空气密度的气道的显示上极具优势。MinIP有利于显示
容积再现(VR):建议使用MP-VR,一定厚度组织的VR显示,建议层厚为20 mm;显示三维解剖结构逼真,清晰显示脏器的形态结构和空间关系。对炎症病变空间三维形态、密度区分有优势。
多平面重组(MPR):MPR是把已经计算好的像素数据重新组合成任意角度(冠、矢、任意角度)断面的图像后处理技术。MPR可更精确地显示病变与血管、胸膜及胸壁的关系,有助于病变准确定位,MPR可以更好地显示病灶与支气管的位置关系,提供病变细节与特征。
4. 其他放射检查
目前,在医学放射检查方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依靠X线摄影(DR)和CT检查进行筛查和诊断。核磁共振成像(MRI)是在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病变时的首选检查项目。放射科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防控条例,避免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患者检查时尽量避免穿戴有铁磁性金属物质(例如铁丝或铁扣)的口罩进入磁体间,检查完成后严格执行必要的设备清洁和消毒、空气消毒等。密切接触的放射检查技术人员,必要时可按照2019-nCoV肺炎潜伏期周期自行隔离两周后,恢复正常环境工作。
来源: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会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