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肿瘤领域盛会——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 2025)于10月17日至21日在德国柏林盛大召开,揭示众多前沿临床科研成果,并吸引全球知名专家教授进行研讨,共同促进临床肿瘤学的发展与进步。医脉通特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顾良友教授,就其在会上发布的研究成果、当前肾癌治疗格局与临床难点,以及本次大会中肾癌领域其他值得关注的研究进展展开深入解读。
顾良友 教授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临床研究办公室秘书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UTUC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青委会(青年创新联盟)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肾癌专委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基础与转化医学学组委员
北京围手术期医学学会泌尿外科心血管共病专委会青委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青年学组委员
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医院“3+1”学科拔尖人才,主持国自然3项、北京市课题1项、院内课题2项
以第一/通讯作者于STTT、Dev Cell、Innovation、Eur Urol、Cancer Treat Rev、J Urol等发表论文43篇,中科院Top期刊10篇,H指数27
研究成果多次入选ASCO、ESMO、EAU、SIU、UAA等国际会议
《BMC Urology》、《Frontiers in Oncology》编委 ,《Cancer Letters》、《Surgery》等审稿人
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院医疗成果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国防科技个人三等功1次

医脉通:顾教授您好,我们注意到您在今年ESMO年会上有项研究发布,该研究探索了派安普利单抗术后辅助治疗极高危肾透明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能否请您为我们详细介绍下该研究。
顾良友教授
我们团队在2025年ESMO大会上对这项前瞻性II期对照研究进行了更新汇报。该研究旨在评估在极高复发风险的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中,派安普利单抗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目前,ccRCC术后辅助治疗领域仅有帕博利珠单抗(基于KEYNOTE-564研究)获得了阳性结果。然而,鉴于患者对药物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及药物的临床可及性,在临床实践中,可考虑将国产PD-1抑制剂作为替代方案,但该替代策略是否同样有效,成为一个亟待回答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此背景下,系统评估国产PD-1抑制剂的疗效与价值,便成为本研究最根本的出发点。
鉴于该研究为Ⅱ期临床试验,样本量难以达到Ⅲ期临床试验的规模,我们在研究方案中对患者的入组标准进行了针对性调整:基于临床经验及对现状的反思,我们认为并非所有高危患者均能从术后辅助免疫治疗中均等获益,因此,该研究主要聚焦于具备极高复发风险特征的ccRCC患者,具体包括:pT3a期G1-G2级且合并至少2个pT3a危险因素、pT3a期G3-G4级、pT3b期或更高级别分期、淋巴结转移或M1期且无疾病状态(NED)。此外,该研究采用非随机设计,患者被分配至派安普利单抗组(200 mg,每3周静脉注射一次,持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或完成17个周期后停止,N=77)或观察组(N=121)。由于设计特性,两组基线特征存在不均衡。为减少偏倚,我们通过1:1倾向评分匹配(PSM)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TNM分期、核分级及肉瘤样分化等关键基线特征进行平衡。匹配后,每组各59例患者,基线特征均衡。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无病生存期(DF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及安全性。

图1. 研究设计
表1. 基线特征

疗效分析显示,截至2025年5月5日,派安普利单抗组与观察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4.7个月和10.9个月。期间,派安普利单抗组报告2例复发事件,观察组报告11例。两组均未达到中位无病生存期(DFS),HR:0.165(95% CI: 0.037–0.746)。派安普利单抗组12个月DFS率为94.4%(95% CI: 87.2%–100%),观察组为82.1%(95% CI: 71.9%–93.7%),表明派安普利单抗辅助治疗呈现显著的临床获益趋势。

图2. DFS的Kaplan-Meier 曲线
同时,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良好,具有可控性,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基于这一结果,我们有充分证据支持国产PD-1抑制剂在该场景下作为替代方案的临床可行性。但该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一,其他国产PD-1抑制剂能否重现相同疗效,仍有待验证;其二,现有的人群选择标准与样本量限制了结论的确定性。未来,我们期待国内更多国产PD-1抑制剂在更广泛的临床场景中开展探索,进一步丰富该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

医脉通:基于您多年的临床经验,在极高危肾透明细胞癌的术后辅助治疗方面,您认为现在的治疗格局是怎样的?主要的临床难点又集中在哪些环节?
顾良友教授
治疗格局:共识与争议并存
关于极高危ccRCC的术后辅助治疗,尽管帕博利珠单抗已具备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并非所有医疗中心或临床医生都对该治疗方案达成共识。核心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治疗人群的选择上;第二,患者对药物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及药物的临床可及性;第三,其疗效的普适性受到部分临床医生的审慎看待,这一疑虑主要源于该领域同期开展的多项术后辅助免疫治疗研究均为阴性结果,仅一项研究报告了阳性结果。此种“孤证”现象,导致目前国内各医疗中心在治疗策略的制定上存在差异,不过,越来越多的医疗中心已逐渐接受该治疗理念:以我们中心为例,对于T3期及以上的ccRCC患者,常规推荐术后辅助治疗。
临床难点:精准选择之困境
就该领域目前的临床难点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人群选择的精准化。由于高复发风险ccRCC的界定范围较广,其中必然存在部分患者能够从干预中获益,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获益有限。目前我们仅能依据现有的临床分析作出初步推断。此外,多项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肉瘤样分化这一亚型中,患者的获益情况并不显著。然而,当前临床实践的推进往往依赖于基于整体人群获得的临床试验结果。正因如此,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关键在于未来研究能否对更广泛的患者群体进行精准的风险评估与动态监测。具体而言,需要从分子层面着手,以弥补现有临床数据在危险分层中的不足。例如,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等技术已在多种实体瘤中展现出明确的临床价值,但其在肾细胞癌中的适用性、有效性及潜在的独特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同时,推动检测技术的成本优化与标准化,是实现其临床普及应用的关键前提。此外,针对可预测PD-1抑制剂疗效的单个分子标志物,该领域既往已开展过一些探索,其未来能否真正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有效工具,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医脉通:在2025 ESMO年会上,您认为还有哪些研究值得我们重点关注?这些研究成果会为肾癌领域的临床实践带来哪些改变?
顾良友教授
总体而言,在今年ESMO大会上,肾癌领域的研究进展在丰富程度、创新性与突破性方面,相较尿路上皮癌和前列腺癌仍显得相对有限。目前肾癌的研究进展主要聚焦于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一线耐药后治疗选择这三个关键领域。这一趋势的形成,是因为晚期一线治疗(尤其是靶向联合免疫方案)已获多项III期研究及真实世界数据的充分支持,拥有了众多成熟选择。正因如此,学界的研究重心自然转向了这些尚存挑战的环节,并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新辅助治疗领域,由于我们团队长期聚焦免疫新辅助治疗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因此对今年ESMO 会议中一项关于双免疫联合方案的研究予以了一定的关注,该研究的设计框架已于今年早些时候对外公布,其方案呈现出鲜明的国际研究特征,与国内临床实践存在一定差异:和我后续将要介绍的术后辅助研究类似,国际学界对双免疫联合治疗模式的认可度较高,因此这一策略也被延续到了此项新辅助研究中,且其靶点组合可能突破 PD-1 与 CTLA-4 等常见通路的局限。该研究采用多组别设计,主要终点设定为病理完全缓解(pCR)率。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肾癌新辅助治疗的 pCR 率普遍偏低,大约在20%左右。所以,尽管这项研究获得了一定关注度,但在我看来,它仍处于较为初步的探索阶段。未来的核心研究方向,应当是开展以生存获益为主要终点的Ⅲ期临床试验。
其次,在术后辅助治疗方面,正如先前所述,无论是国产药物还是帕博利珠单抗的相关研究,其探索历程都并非一帆风顺,此前多项同类研究均未能达到主要终点。本次大会中,一项采用PD-L1/CTLA-4双抗用于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公布了最新数据,我们期待该结果能为该领域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支持。当然,如何精准筛选获益人群,仍是我认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三部分是一线治疗失败后的二线方案选择。由于目前尚无标准疗法,该领域成为本年度研究的焦点之一。多项探索性研究正为此积累证据,例如仑伐替尼联合依维莫司,以及国内即将公布的信迪利单抗联合呋喹替尼等组合。然而,当前探索仍集中于优化靶向与免疫的联合与序贯,整体格局仍显单一。正因如此,我十分期待未来能在核素治疗、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取得突破。若能实现,这些全新的治疗赛道有望从不同机制层面入手,为解决当前最为棘手的免疫耐药问题提供新的方向。以上是我对2025年ESMO大会肾癌领域内容的个人见解与体会。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