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咳嗽:从流行病学、机制研究到诊疗进展
2012-05-31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2年4月20日,由国家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主办,第一三共(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协办的“中日英咳嗽专家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并向全国23个城市的分会场进行直播,全国参会者近3000人。包括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钟南山院士和赖克方教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林江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日本星药科大学公式井淳三(Junzo Kamei)教授以及欧洲慢性咳嗽指南制订委员会主席艾林·H·莫瑞斯(Alyn H Morice)教授等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应邀出席此次会议,就咳嗽领域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聚焦咳嗽:从流行病学、机制研究到诊疗进展
参会专家合影
钟南山院士在现场

流行病学:咳嗽发生率不容小觑、危险因素纷繁复杂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赖克方教授从咳嗽发生率、咳嗽危险因素和空气污染诱发咳嗽的机制等三方面介绍了咳嗽的流行病学。 赖教授指出,虽然中国广州人群(以某高校大学生为样本)的咳嗽发生率低于欧洲16国和美国部分地区人群,但仍高达10.9%,且慢性咳嗽(≥8周)发生率为3.3%。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甲流患者(以广州门诊甲流患者为样本)感染后出现咳嗽症状更为普遍,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咳嗽发生率分别为88.6%、5%和2.8%,仅2.8%的患者不出现咳嗽。

 一系列国外研究显示,女性、吸烟、二手烟、哮喘、鼻炎、胃食管反流(GER)、焦虑和抑郁、体质指数(BMI)增大、社会经济地位低等均与咳嗽发生风险升高有关。此外,女性结合经济地位低下是慢性咳嗽和咳痰的一个显著而独立的危险因素;烟草暴露和哮喘则是儿童慢性咳嗽的两项独立危险因素。

 去年发表的一项瑞士研究显示,居住地距高速公路≤200米的人群慢性咳嗽发生率(8.1%)显著高于距离>200米者(5.4%),且随着居住地远离高速公路,慢性咳嗽发生率逐渐下降,这一结果提示大气污染(汽车尾气)也是诱发咳嗽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暴露于汽车尾气可引起气道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多种炎症细胞聚集,还可引起除局部炎症外的系统性炎症反应。中国空气污染更为严重,其与慢性咳嗽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机制研究:NO在增强咳嗽敏感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咳嗽反射高敏感性是慢性咳嗽患者的重要特征,气道咳嗽受体敏感性增高已被认为是导致慢性咳嗽的重要机制,并有证据表明慢性咳嗽患者呼吸道咳嗽受体表达有所增加。 

日本Kamei教授指出,咳嗽反射的敏感性由气道C-纤维和咳嗽感受器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所控制,C-纤维末端会释放速激肽,从而扩散至咳嗽感受器(如快速适应感受器,RARs)引发咳嗽。随着气道病理生理学检测方法的进展,如呼出气一氧化氮(NO)水平检测,为了解包括慢性咳嗽在内的气道疾病提供了更确切的信息。

一方面,气道炎症导致NO产生和(或)释放增加,大麻素通过转运蛋白的摄取增多,从而激活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TRPV)1受体,增加速激肽释放并激活RARs和其他咳嗽感受器,最终导致咳嗽敏感性增强;另一方面,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等炎性介质通过NO或H1受体来激活TRPV1,后者进一步激活NOS非依赖性NO合成,导致TRPV1等被激活,造成咳嗽敏感性增强。进一步研究显示,NO的过量产生对过敏性气道炎症、胃食管反流疾病(GERD)和喉部敏感相关C-纤维介导的咳嗽反射敏感化作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诊疗进展:咳嗽高敏综合征的概念与价值

约1/10的英国人受到咳嗽困扰,其中女性(尤其是40~50岁)发病率为男性的2倍,且反流性疾病、肥胖和空气污染等是常见危险因素。英国临床医生过去常将咳嗽的病因简单归于哮喘,并给予患者相应治疗,但这种治疗既有害又花费高昂。Morice教授认为,造成上述诊治误区的原因与当前咳嗽诊断的定义缺陷有关,随着对咳嗽高敏感性认知的逐渐深入,他提出了“咳嗽高敏综合征”这一概念。咳嗽高敏综合征是一类具有咳嗽高敏感性特征的不同临床情况的总称,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囊性肺纤维化等呼吸疾病中,许多症状实际上由频繁而未被识别的咳嗽高敏性而引起。他一再强调,咳嗽高敏综合征是单一临床整体,可通过赫尔咳嗽高敏感综合征调查问卷来辅助诊断。

Morice教授还指出,由于人在进化过程中具备了某些解剖学特点,易出现气体反流性咳嗽,这种咳嗽与导致胃烧灼感的反流不同,通常是非酸性气体所致,呈现间歇性发生、持续时间较短,并能到达喉、鼻、肺和耳部的特点。质子泵抑制剂并非治疗此类反流性咳嗽的首选,临床医生可考虑选用盐酸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巴氯芬等进行治疗。在药物治疗无效的基础上,某些符合条件的患者可接受胃底折叠术治疗。

 在精彩的主题报告之后,北京、广州、杭州、沈阳、武汉分会场的参会者还与主会场参会专家就咳嗽的流行病学、临床诊疗中的热点和难点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 专家采访精粹 ~

【关键词1】 咳嗽认知亟待提高 ---钟南山院士

国内绝大部分咳嗽患者被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90%以上的患者被予以抗生素治疗,这种治疗策略不但无效,还会引起抗生素耐药。因此,临床医生必须提高对咳嗽的认知,从《2009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包括简化版)中学习咳嗽相关知识,并通过简单的检测(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超声雾化后诱导痰的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等)来明确咳嗽的病因,从而予以针对性治疗。

【关键词2】 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
---白春学教授

临床医生在诊断慢性咳嗽时应考虑到以下常见病因: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胃食管反流和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此外,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引发的咳嗽在临床上也不罕见,且容易漏诊,值得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关键词3】 关注咳嗽变异性哮喘 ---林江涛教授

林江涛教授 CVA是慢性咳嗽的最主要原因,其实质是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的哮喘,存在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以及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咳嗽敏感性增强、阈值下降的现象。中外指南均强调了抗炎药物(如吸入糖皮质激素)对CVA的治疗价值,同时也推荐在症状加重时(剧烈咳嗽、胸闷、喘憋等)选用吸入或口服β受体激动剂来缓解症状。

【关键词4】 亚急性咳嗽值得关注 ---赖克方教授

亚急性咳嗽的持续时间介于急性和慢性咳嗽之间,《2009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将其作为一类咳嗽单独列出,旨在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亚急性咳嗽主要为感冒后咳嗽,在临床上非常多见,且越来越多患者在感冒痊愈后出现咳嗽迁延不愈的现象,对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大部分亚急性咳嗽患者在服用包括抗组胺药物和镇咳药物等在内复方制剂后,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

【关键词5】 老年咳嗽诊疗经验分享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殷凯生教授

老年咳嗽误诊误治多见,病因诊断常不明确,加之老年人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药物之间易产生相互作用,上述原因导致老年咳嗽诊疗困难。治疗老年咳嗽时,应注意合并咳痰的情况,合并咳痰者不宜服用过于强烈的单一镇咳剂,这样易引起排痰不畅,继发肺部感染,主张选用兼顾镇咳和祛痰的复方制剂。此外,老年咳嗽常由多种因素(如过敏、感染等)引起,同样主张选用兼顾多种因素的复方制剂进行治疗。

【关键词6】 中国咳嗽指南英文版发布的意义 ---《胸部疾病杂志》(JTD)编辑部主任曾广翘教授

中国咳嗽指南英文版的发布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关注,主要源于该指南大量引用了中国本土数据,摈弃了对国外指南的生搬硬套。该指南提供了具有中国特点、基于中国证据的病因诊断、疾病划分和诊疗思路,填补了国际空白,标志着中国咳嗽诊疗水平初步接轨于国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总结

钟南山院士指出,中日英咳嗽专家高峰论坛的再次成功举办加深了临床医生对于咳嗽及其病因的认知。赖克方教授的报告提示临床医生应更加关注室内、外环境对咳嗽的影响,并积极开展更多研究来促使环保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控制环境污染。Kamei教授的报告阐述了大麻素通过激肽系统促进咳嗽产生,以及大麻素与白三烯和NO的关联,进一步揭示了咳嗽敏感性增高的机制。Morice教授提出的“咳嗽高敏综合征”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咳嗽病因并重视疾病的存在,其对GER所引发的咳嗽提出的诊疗新观点也颇具启发意义和实用性。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