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呼吸经纬,织生命长卷”
郑劲平教授
呼出气一氧化氮是气道炎症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尤其作为二型炎症的特异性指标,在气道疾病诊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它在慢阻肺、哮喘、各类气道过敏性疾病中表现尤为明显,若检测发现其水平增高,往往提示气道炎症存在,这能为
临床开展这项检测时,必须严格把控多个关键环节,才能确保结果可靠:
➤首先是仪器质量控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质量控制流程操作,因为多种因素会干扰检测结果,比如患者吸烟、食用泡菜等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食物,或是进行过剧烈运动后,都可能导致检测数据出现偏差。
➤其次是呼气过程的质量控制,呼气流量是影响指标准确性的核心因素——流量过高会使炎症指标水平偏低,流量过低则会让指标偏高,因此需严格按照规范设定每秒50ml±5ml的标准呼气流量,只有在流量可控的前提下,检测指标才更稳定、可靠。
➤另外,由于气道和呼吸生理本身存在自然变异,单次呼气检查的结果可能存在偶然性,所以我们鼓励开展两次或多次检测,取变异程度较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这样能显著提升数据的可信度。
医脉通:近年来,肺功能检查方面最值得关注的进展有哪些?这些进展会给气道疾病的诊疗实践带来哪些改变?
郑劲平教授
近年来肺功能检查的进展体现在政策、技术、解读及多学科整合等多个维度,每一项进展都深刻推动着气道疾病诊疗实践的升级。
从政策层面看,《健康中国2030实施行动纲要》的落地是重要突破,其中明确将慢阻肺纳入
从技术层面讲,新型肺功能仪器的研发与应用成效显著,这些仪器在精准度、检测重复性、操作便捷性以及结果出具的实时性上都有了大幅提升,技术的进步也为肺功能检查带来了巨大帮助。
从结果解读层面,如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对多指标的深度剖析,能够更清晰地识别不同疾病的临床特征。解读不仅仅是按规范标准检查后的“看数据”,还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疾病变化特征进行综合诊断评估,并且通过治疗前后的检测数据对比,直观监测治疗效果。
此外,多技术综合分析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肺功能检查本身只是呼吸诊断技术之一,如今越来越注重与呼吸影像、血液生物标志物等其他检测手段的整合。由于慢阻肺、哮喘等疾病均属于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这种多维度整合能实现从 “笼统的疾病诊断” 到 “精准的亚型诊断” 的跨越,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核心支撑。
医脉通:未来在肺功能检查或者其他气道检查方式方面还有哪些创新的方向?
郑劲平教授
未来气道检测技术的创新将围绕 “简化操作、丰富维度、精准评估” 展开,主要有三大方向值得关注。
一是如何降低患者配合难度。目前临床常用的用力肺活量检查等项目,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很高,必须用力呼吸才能获得可靠结果,若患者配合不佳,检查结果便不可靠,如何做到像做
二是呼出气气体成分分析的发展。呼出气一氧化氮只是呼出气气体中的其中一种代表,随着技术发展,呼出气中二氧化碳、
三是人工智能与传统技术的协同。以肺电阻抗测试为例,这项技术其实很早就已出现,但由于检测方式复杂、数据分析难度大,一直未能广泛推广。如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高效处理检测数据,还能将肺电阻抗从二维平面升级为三维动态立体展现,更清晰地呈现区域肺功能的变化情况。这种 “老技术+新工具” 的结合,能让传统检测方法焕发新价值,为临床评估提供更直观、精准的信息。
郑劲平 教授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副院长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优秀呼吸医师
全球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分会副会长、肺功能学组组长
中国呼吸医师协会肺功能与临床呼吸生理专委会主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医学传播学分会副主委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特聘专家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卫健委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主要研究方向:慢性气道疾病、肺功能与呼吸生理、呼吸药物临床研究、呼吸大数据分析
主持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等10余项,国家医疗卫生行业标准2项、专利/软著等10余项
在Lancet、Lancet Respir Med、JACI、Chest、ERJ等发表论文300余篇
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2项、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华夏医学奖等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