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75岁,妻子有类似
查体:体温36.1℃,
患者既往有“
实验室检查:
图1 右肺上叶边界不清斑片影
图2 右肺上叶边界不清斑片影
图3 右肺下叶边界不清斑片影,支气管壁增厚,左肺下叶少许斑片影
图4 两肺下叶散在斑片结节影
图5 肺功能: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吸入
➤患者入院诊断
呼吸道病毒核酸结果回报: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新冠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人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均阴性;同时其妻子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也为阳性。患者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诊断明确,但因CRP明显升高,不能排除合并细菌感染继续阿洛西林针抗感染治疗,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肺功能示“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是急性感染所致“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还是“
经8天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咳嗽减少,肺部听诊干性啰音消失,复查血常规示CRP恢复正常,予出院,嘱感染控制出院后复查肺功能排除支气管哮喘,如明确为支气管哮喘可加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文献复习
呼吸道合胞病毒概述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属于单股负链病毒目肺病毒科正肺病毒属,1个血清型,分为A、B两个亚型。11个蛋白质编码,其中G和F蛋白是RSV膜表面糖蛋白,G蛋白主要负责病毒与宿主细胞黏附,F蛋白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融合[3]。
流行规律与高危人群:主要通过飞沫及接触传播,传染性强,冬春季流行为主,部分南方地区夏季流行[4],任何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感染RSV,儿童:
临床表现
轻者表现为
诊断及鉴别诊断
RSV检测的方法包括抗原检测、
本病例患者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诊断明确,但因CRP明显升高,不能排除合并细菌感染,同时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肺功能示“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是急性感染所致“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还是“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不能完全鉴别。对于此类患者,需结合患者病史(是否存在哮喘病史)以及感染控制后
治疗及预防
一般治疗:血氧饱和度低于92%,或伴有明显呼吸困难(如吸气性三凹征阳性等)时,推荐给予
抗病毒药:干扰素IFN-α雾化小范围临床应用可缩短临床症状时间[3];
预防:目前全球上市的针对RSV的单克隆抗体有帕利珠单克隆抗体(Palivizumab)和尼塞韦单克隆抗体(Nirsevimab,国内批准上市,适用人群为0-1岁婴儿,尚无单克隆抗体用于成人的应用证据)[5]。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AS01E-佐剂RSVPreF3 OA疫苗上市,保护≥60 岁人群免受RSV感染的疫苗;FDA批准二价RSVpreF重组亚单位疫苗预防≥60 岁人群[5];mRNA疫苗RNA-1345在2024年5月为FDA批准用于保护60岁及以上成年人免受RSV感染;亚单位疫苗RSV PreF3疫苗(Arexvy)为FDA首个批准用于妊娠32~36周的孕妇来预防6个月内婴儿RSV感染[7]。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提倡母乳喂养、戴口罩、手卫生、限制烟草烟雾暴露、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环境通风等[5]。
研究进展与挑战
防治策略优化
➤疫苗开发:减毒活疫苗MV-012-968正在进行 Ⅱ 期临床试验;减毒活疫苗MEDI-599、RSV/△NS2/△1313/I1314Ⅰ期临床试验结果良好;重组载体疫苗ChAd155-RSV已进入针对RSV血清阴性婴幼儿的 Ⅲ 期临床试验阶段;重组载体疫苗BLB-201Ⅱ 期临床试验中[7]。
➤抗病毒药物开发:RV 521、JNJ- 53718678、EDP- 938等在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中有抗病毒作用;气雾剂型ALX- 0171可降低中鼻甲样本中的RSV病毒载量[6]。
未解问题与挑战
➤RSV感染与肺功能受损及哮喘的因果关系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验证[6];
➤诊断方面如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上区分病毒与细菌感染及定植仍存在困难,仅在明确有继发细菌感染依据时,如血清C反应蛋白>60 mg/L和前降钙素≥2μg/L时,酌情考虑应用抗生素[6]。
总结
RSV肺炎的防治需整合病原学检测、影像评估及多器官功能监测。新型融合抑制剂与疫苗有望突破治疗瓶颈,而针对免疫病理及氧化应激的干预是未来研究核心。建立高危患者预警系统及区域性流行监测网络,可降低疾病负担。
陈侠
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中国防痨协会多学科诊疗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成员,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专家库成员,科室教学秘书。
2019年上海中山医院PCCM参访学员,2020年选派新冠定点医院参与一线抗疫工作,2021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CCM介入呼吸病学单修学员,2023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内镜云平台手术培训班学员。
专著:《慢阻肺那些事儿》副主编,《应用呼吸生理学(第9版)》译者;多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在“医脉通呼吸频道”、“丁香园呼吸时间”、“胸科之窗”、“猫大夫医学科普”、“肺部影像联盟”、《健康博览》等医学专业公众号、杂志发表;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项。
参考文献:
1.葛均波,王辰,王建安,等.内科学.第10 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5, 48(3): 208-248.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41013-00601.
3.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等. 中国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医生版)[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4,39(10):723-732. DOI:10.3760/cma.j.cn101070-20240828-00545.
4.中华预防医学会. 我国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被动免疫预防专家共识[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预发表. DOI: 10.3760/cma.j.cn112338-20240826-00527.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 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治疗及预防指南(2024版)[J]. 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42): 3867-3888. 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40803-01781.
6.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 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分会. 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J]. 临床儿科杂志, 2024, 42(1): 1-14.
7.郭潇蕾,刘峰,赵德育.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5,40(6):465-468.DOI:10.3760/cma.j.cn101070-20240808-0050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