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显示,我国成人超重率高达50.7%,肥胖及相关慢性病已成为中国及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会严重影响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对呼吸肌肉强度和耐力、气道阻力、肺容积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控制都可能受到肥胖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肥胖严重程度会越来越严重。其中肥胖人群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胸壁和腹部脂肪组织堆积,使膈肌运动受限和胸腔顺应性下降,损伤成人和儿童的通气功能,其中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₁)、用力肺活量(FVC)、肺总量(TLC)、功能残气量(FRC)、补呼气量(ERV)的下降与BMI增加相关。部分肥胖者还表现为弥散功能的增加。
·控制总能量:
女性为1200-1500kcal/d
男性为1500-1800kcal/d
·均衡营养:
碳水化合物45%-60%
蛋白质20%-25%
脂肪20%-30%
①低热量饮食:是指在目标能量摄入基础上每日减少能量摄入500~ 1000kcal或较推荐摄入量减少1/3的总能量。
②高蛋白饮食:多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超过每日总能量的20%或1.5g/(kg·d),但一般不超过每日总能量的30%或>2g/(kg·d)的膳食模式。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保护肌肉,避免减重导致的免疫力下降。
③减少高糖高脂食物,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④增加高纤维食物:燕麦、菠菜等。
⑤控油盐糖:每日盐≤5克(1啤酒瓶盖),油≤25克(约2.5汤匙),用蒸煮替代油炸。
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周5次,每次30分钟),改善心肺耐力。
抗阻训练:弹力带练习、深蹲(每周2次),增强肌肉力量,提升代谢率。
呼吸康复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改善气体交换缓解呼吸困难。
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减少熬夜引起的饥饿素分泌。
压力管理:冥想、瑜伽等放松方式可降低情绪性进食风险。
定期监测:每日记录晨起时空腹体重,记录饮食和运动情况,逐步调整计划。
每月减重1-2kg为宜,快速减脂可能加重呼吸肌疲劳,甚至诱发呼吸衰竭。
运动时随身携带血氧仪,若血氧<88%或呼吸急促,立即停止并休息。
运动前后应进行注意热身和整理运动。
注意调整呼吸节奏,避免憋气。
缩唇呼吸: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缩唇缓慢吐气,延长呼气时间,每天 4-6 次,每次 10 分钟。
腹式呼吸:平躺或坐直,双手放腹部,鼻吸时让腹部隆起,口呼时腹部收紧,每天3组,每组5分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