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出版社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胸膜局限性增宽可见于
不同的胸膜疾病,其密度变化不同。
(1)广泛或分割成腔的气胸,则密度减低。
(2)游离或包裹性胸腔积液,密度增加。
(3)胸膜钙化,形成不规则的条状、斑点状、片状或广泛性钙化斑(图1)。
(4)纤维化、增厚的粘连带。
(5)胸膜结节样突出至胸腔内,提示原发性胸膜肿瘤、肿瘤转移、肉芽肿、假瘤(纤维蛋白体)等。
图1 胸膜钙化
A. 左下胸壁胸膜钙化;B. 右下胸腔胸膜钙化。此两例胸膜钙化均伴有同侧肋膈角变钝,均为结核性胸腔积液后残留病变
气胸
气胸指胸膜腔中积气,将壁胸膜与脏胸膜分离开。气胸可广泛或局限,并可和游离液体、纤维粘连带,或与壁胸膜、与脏胸膜间形成的小腔混成一体。当肺或支气管与胸膜腔发生通道时,气体于吸气时进入胸膜腔,由于活瓣作用,胸膜腔内压力增加,气体不能外溢,将纵隔推向对侧,因而形成张力性气胸。形成气胸的主要原因如下:
(1)胸膜下肺小泡的破裂引起原发性气胸:多见于年轻健康者。
(2)医源性:由于诊断或治疗操作导入气体。
(3)创伤:如开放性胸外伤、肺撕裂伤、主支气管破裂伤。
(4)自发或继发性食管破裂。
(5)化脓性或肉芽肿性肺部疾病,以
(6)葡萄球菌肺炎:常见于儿童或婴儿。
(7)囊肿、肺气囊、
(8)蜂窝状肺破裂。
(9)月经期右侧自发性气胸。
气胸的X 线征象见图2。
图2 气胸右胸腔外带胸膜腔中积气,其内无肺纹理分布,将壁胸膜与脏胸膜分开,脏胸膜呈线状,向内移位为特征
胸腔积液
液体可为漏出液、非脓性渗出液、脓液、血、乳糜液,从影像学征象上无法进行区分。胸腔积液首先表现为肋膈角变钝或消失,后肋膈角变钝需液体量50ml,外侧肋膈角变钝需200ml,而肺实质浸润则肋膈角最后受累,两者需进一步鉴别。
1. 胸腔大量积液
可见胸内容量增加的表现,如肋骨张开、肋间隙增宽。大量胸腔积液要与大叶性肺炎和大面积肺萎陷相鉴别。见图3.
图3 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心脏及纵隔移位
2. 局限性胸腔积液
局限性胸腔积液影像特征见图4。依积液部位尚可分为肺下积液、肋膈角积液、叶间积
液或纵隔旁积液。
图4 包裹性积液
A、B. 左侧包裹性积液;C. 右侧包裹性积液
纵隔与肺之间包裹积液,形似纵隔肿物。后或前胸壁包裹性积液与肺内肿物或胸壁肿物难以区分。肺下积液在立位后前位片,看来很像膈肌抬高,呈现和膈肌一模一样的外观。但积液在左侧时就不然,此疑似膈肌阴影与胃泡的上界明显增宽加大。叶间积液如图5 所示。
图5 叶间积液
A. 右侧横行叶间裂间积液;B. 右侧斜裂叶间裂间积液
胸膜斑块与粘连
均匀无定形的胸膜钙化斑应以切线位观察,可见其与邻近胸膜相连。从正位片看,此局限性胸膜病灶似位于肺内,但在切线位就可证明其与胸膜相连。
1. 原发性胸膜肿瘤
(1)良性:纤维瘤、脉管瘤、软骨瘤。
(2)恶性:①来源自间皮层的间皮瘤;②来源自基质的间皮瘤。
2. 胸膜的转移瘤
通常为癌或恶性淋巴瘤通过淋巴系统的转移,或为胸膜腔内肉瘤的扩散。
3.
(1)胸膜腔大量积液,开始为血清样、渗出样,后成血性,胸腔液体大量并迅速
形成,图6。
图6 恶性胸膜间皮瘤
(2)弥漫性类型,胸膜不规则增厚。局限性者为结节状的纤维间皮瘤。大块者可占
据整侧胸腔。
(3)块状病灶易误认为肺部病灶。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