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双相日:关注自杀率最高的精神障碍
2016-03-30 来源:医脉通

来源:医脉通;作者:刘建欣


“疯狂的天才”、“大喜大悲的人生”、“所有精神障碍中自杀率最高”……你是否知道,这些关键词都指向同一个疾病——双相情感障碍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由国际双相障碍联盟、亚洲双相障碍联盟、国际双相障碍基金会联合发起,今年的主题是“今天的努力 明天的力量”。世界双相日是继世界自闭症日、世界老年痴呆日的第三个国际性精神障碍纪念日。这个日子,是双相障碍患者、艺术巨匠梵高的生日。


为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增加普通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识别能力和治疗水平,日前,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双相及相关障碍工作委员会、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共同举办2016世界双相日大型公益活动。近百名精神病领域专家、患者、家属、义工和媒体人士聚集深圳,共同学习和探讨双相情感障碍面临的问题与解决之道。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展示的梵高画作


深圳,被誉为我国双相障碍领域的“革命圣地”,原深圳市康宁医院院长、原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沈其杰教授,是中国情感障碍疾病诊治“第一人”,为双相障碍在中国的起步、推动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次活动由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荣晗主持,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刘铁榜教授致辞。苏州大学附属广济医院梅其一教授首先带来《双相障碍情绪管理和沟通技能》的主题报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贾艳滨教授介绍了《双相障碍的自我识别》,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杨海晨教授则讲解了《双相患者的全病程管理》。


刘铁榜教授在活动开始前接受专访


活动现场,一位社会公认的成功人士、也是历经四年求医历程的双相障碍患者,用真挚的语言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在场不少人感动落泪。


主题报告后和患者分享后,参加本次活动的专家进行了圆桌讨论,围绕“如何缩短双相障碍患者就医历程”、“综合性医院与专科医院如何合作促进双相障碍患者早期诊断与治疗”等问题发表各自观点,并回答了媒体、患者、家属及心理从业者的提问。深圳市康宁医院部分医务人员为现场患者和家属进行了义诊。


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动最后,曾经的精神专科医师、现在的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蒋平,针对“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家是精神专科医生的助手还是同等地位的关系”与梅其一教授进行了一场临时、友好而激烈的辩论。活动结束后,梅其一教授很愉快地表示,如果医生们感兴趣,将专门撰文探讨此问题,文章不久后将在医脉通精神科频道独家发布。


专家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曹长安、蒋平、荣晗、朱华、杨海晨、梅其一、李坚、刘克菊)


现状•困难•挑战


发病率高 


据刘铁榜教授介绍,双相障碍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精神疾病,历史上不少政治、文化名人,如丘吉尔、林肯、梵高、海明威、玛丽莲梦露等均患有此病。根据有关统计,全球双相障碍平均发病率为2%-3%,部分国家或地区可高达5%-7%。中国双相障碍患者占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总数的1%-1.5%,所有城市中又以深圳发病率最高,达1.5%。


识别率低,误诊、漏诊率高


双相障碍患者情绪起伏较大。梅其一教授不太同意“误诊”的说法,他认为,双相障碍患者就医时,往往是在抑郁发作时,情绪低落、抑郁、焦虑,躯体不适,容易避重就轻,不能完整自述病史。


梅其一教授做主题报告《双相障碍情绪管理和沟通技能》


而医务人员本身对该病的识别率低,要么诊断不出患者到底患有何种疾病,要么将其诊断为抑郁症。据统计,40%的双相障碍患者曾被误诊,患者平均确诊时间长达10年。刘铁榜教授强调,双相障碍的标准治疗应该是心境稳定剂,抗抑郁治疗容易使病情复杂化、难治化。


作为一名消化科医生,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消化科主任李坚教授感觉很无奈,“来我们科就诊的患者,常常自述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进行血液、B超、胃镜等一系列的检查之后,可能只是浅表性胃炎之类的小毛病,或者什么问题都没有。而胃炎这样的疾病,往往治疗以后复查,并没有改观,不像胃溃疡这种相对严重的疾病,治疗后明显溃疡愈合。因此,对于非精神专科的医生来说,一次性诊断双相障碍非常难。“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理科主任刘克菊教授认为,综合医院遇到的双相障碍患者,往往抑郁症首发,而双相不明显,患者常自述心慌胸闷等症状,做了心脏彩超,也发现不了任何问题,患者躯体症状多,以混合状态为主。


活动主持人、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荣晗总结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双相障碍患者首诊科室往往是心内科、消化科、神经科等科室;二是去到综合医院就诊的,往往是非典型的、不太容易鉴别的双相障碍患者,这也给非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带来了困难。


起病时间早,疾病负担重


双相障碍发病高峰年龄为15岁-19岁,“正是一个人如花如歌的生命阶段,医生有责任帮助他们。”刘铁榜教授在采访时坦言,这也正是他最终选择本领域作为自己毕生工作和研究方向最重要的原因。“一旦患病,对患者生活、学习和工作影响巨大。患者在兴奋期可发生严重的暴力和攻击行为,抑郁期可产生自杀念头或行为,对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均造成严重后果。要知道,在所有的精神障碍中,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率是最高的。”


大多数持续终生,容易复发


双相障碍发病原因至今仍不清楚,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生活事件均有可能诱发此病。大多数双相障碍患者的疾病会持续终生,但经规范化治疗后,患者都能回归正常生活。部分患者依从性差,症状缓解、社会功能恢复时常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复发。


办法•策略•应对


医生和患者


如何提高双相障碍的识别率?刘铁榜教授在多年的经验中总结出三招。第一,患者一旦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立即反问医生——我是不是双相抑郁?仅这一句话,就可以大大提高双相障碍的诊断率,因为抑郁患者中40%-50%为双相抑郁。第二,医生应该询问患者,过去有没有过分兴奋的情况?第三,使用合适的评估量表。这个步骤并不多费时间,可以让患者在候诊时花10分钟左右填写。


梅其一教授强调,精神科医生应擅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美国的一位日本籍学者曾提出软双相的概念,即在很早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患者情绪的动荡起伏、家族中有人容易激动、发病年龄特别早等。有经验的医生,有躯体症状的患者,要了解是否有抑郁;对有抑郁的患者,要进一步了解是否有双相。不能只看病人的眼前,只听病人自述病史,要刨根究底。”


贾艳滨教授则重点介绍了从“单相抑郁”中识别双相障碍的线索。包括(1)早年发病,通常<25岁发病;(2)发作性心境不稳定,即心境波动很大,抑郁、焦虑、欣快、烦躁不安等情绪呈短暂发作;(3)抑郁发作伴不典型特征,如食欲亢进、体重增加、短暂欣快发作、灌铅样肢体麻痹等;(4)抑郁频繁发作,一年内多于4次;(5)抗抑郁药引起转躁;(6)病前情感气质,情感旺盛气质、心境恶劣气质、易激惹气质与环性情感气质与心境障碍关系最为密切;(7)双相障碍阳性家族史;(8)季节性情绪变化;(9)烦闷型躁狂,表现为烦躁、焦虑、沮丧、易于激惹、冲动等,易被误诊为激越型抑郁。


贾艳滨教授做主题报告《双相障碍的自我识别》


杨海晨教授也提出,要关注患者的非典型抑郁症状。例如,普通的抑郁症患者,睡眠和食欲是减少的,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没有反应或者反应很小。而双相抑郁的患者在抑郁发作时却睡得多、吃得多,外界环境有任何一点改变都能引起他的改变。


杨海晨教授做主题报告《双相患者的全病程管理》


与杨海晨教授意见类似,深圳市康宁医院曹长安教授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本能活动出现了节律性改变,比如人的三大本能活动,吃——食欲亢进或突然没有胃口;睡——入睡困难或睡眠显著增加;性功能——亢进或减退,就应当就医,通过医生的专业评估可能发现患者情绪上的问题。


对于双相障碍的规范化治疗,刘铁榜教授、梅其一教授等专家都认为,大的原则上,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药物治疗怎么选?刘铁榜教授进一步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进行了说明。


“双相障碍的药物治疗有三支部队,分别是抗癫痫药、碳酸锂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前两种属于心境稳定剂,是正规部队,也是标准治疗、核心治疗。以丙戊酸钠为代表的抗癫痫药,是正面战场的主力军。而对于正规军,在使用时必须强调四个原则,即最先使用、足量使用、最后撤药、持续始终。” 


对于药物治疗,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朱华教授认为应尽量选用心境稳定剂,“以前用碳酸锂比较多,效果也很好,但毒性大,患者中毒以后很难处理,药物肾脏很难排泄。过去药物吸收较快,药物浓度在血液中很快达峰值,一天要服用三次,而现在的缓释剂一天只用服一次,对于患者来说很方便,效果也很好。”此外,医生应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双相障碍预后很好,按医嘱服药后就和正常人一样,不需要有心理负担。


梅其一教授在接受医脉通独家专访时强调,当有多种药物供医生选择治疗某个疾病时,应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安全问题,其次结合患者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行业协会


对于双相障碍,精神病学界近20年比较重视。2000年以前,相关领导工作主要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下属的双相障碍协作组承担,首任组长即原深圳康宁医院院长沈其杰教授。


2000年以后,国际交流增多,目前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已有7名中国委员。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组建多个工作委员会,刘铁榜教授受命组建双相及相关障碍工作委员会,目前已有近40名成员。该委员会旨在推广、普及双相障碍的知识及好的指南,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以及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和交流,维护专科医师权益,规范医师行为。


据刘铁榜教授介绍,未来的主要计划,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配合相关学会,组织精神科和神经科等非精神科医务人员,共同学习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让患者得到更规范的治疗。培训将从样本城市开始,下到基层医院,尤其注重提高基层医院精神专科医生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的水平。


此外,专家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对双相障碍患者多一些接纳和宽容,为双相患者回归社会、正常学习和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相信在医生、患者、家属以及政府、行业协会等共同的努力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情况会越来越好。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