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病人格障碍是否影响电休克的抗抑郁疗效?| 文献述评
2025-10-22


医脉通导读


本项纳入20项观察性研究、11,390名抑郁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使用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状时,共病人格障碍或人格特点突出的患者的缓解率较未共病者低58%,有效率较未共病者低65%,记忆损害发生率较未共病者高41%,复发率为未共病者的3倍以上。


尽管如此,共病人格障碍的抑郁患者中,仍有三分之一可以达到缓解标准,超过一半可以达到有效标准。


本项研究提示,共病人格障碍至少不应成为电休克治疗抑郁的禁忌证;电休克用于此类共病患者时,尽可能减少记忆损害等副作用至关重要;研发新型抗抑郁手段时,应关注到这一特殊人群。



图片


电休克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抗抑郁治疗手段之一。一些研究显示,共病的存在可能影响电休克治疗的抗抑郁疗效,但既往证据并不一致。


过去四十年间,电休克治疗在心境障碍共病人格障碍/人格特点突出患者中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早年有一种观点认为,针对共病人格障碍的患者使用电休克治疗是不合适的。近年来的新证据也显示,共病人格障碍的患者对电休克治疗呈现不同的反应模式。有必要汇总现有证据,评估共病人格障碍对电休克抗抑郁疗效的影响。



研究简介


一项发表于Acta Psychiatr Scand. 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中,瑞士苏黎世大学Stefano Ferrea及其合作者探讨了共病人格问题对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状的疗效及耐受性的影响。


研究者于2022年11月对Embase/Medline收录的相关观察性研究进行了检索;这些研究均报告了共病人格障碍/人格特点突出与未共病的抑郁患者接受电休克治疗后的临床转归,抑郁及人格问题的诊断标准均无明确限制。考虑到电休克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孤独症患者时的作用机制可能有所不同,研究者未纳入存在此类共病的患者。


研究主要转归为共病人格障碍/人格特点突出的患者相比于未共病患者的抑郁缓解率及有效率,次要转归指标为抑郁复发率及安全性,后者包括认知副作用。研究者同时分析了共病患者自身接受电休克治疗后的缓解率、有效率及复发率。



研究结果


研究者从488项研究中筛选出20项符合入组标准的观察性研究;基于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质量高、中、低的研究数量分别为3项、7项、10项,未发现发表偏倚的证据。


这些研究共纳入了11,390名使用电休克治疗抑郁的患者,其中1,858人共病人格问题(平均年龄44.2 ± 18.4岁),9,532人未共病此类问题(44.2 ± 15.2岁)。研究发现,共病人格问题的患者:


一、缓解率较未共病者低58%。


针对6项队列研究、共2,709名患者(其中587人共病人格问题)的分析显示,共病人格问题患者的缓解率显著低于未共病者(OR=0.42, 95%CI=0.31, 0.58, p2=93.0%, τ2=0.10)。


二、有效率较未共病者低65%。


针对8项队列研究、共5,245名患者(其中723人共病人格问题)的分析显示,共病人格问题患者的有效率显著低于未共病者(OR=0.35, 95%CI=0.24, 0.51, p2=86%, τ2=0.16)。


三、复发率是未共病者的3倍以上。


针对4项队列研究、共239名患者(其中68人共病人格问题)的分析显示,共病人格问题患者在6-12个月的随访期内的复发率显著高于未共病者(OR=3.23, 95%CI=1.40, 7.45, p=0.006),研究异质性中(I2=75.0%, τ2=0.50)。


四、记忆损害发生率较未共病者高41%。


针对4项队列研究、共471名患者(其中23人共病人格问题)的分析显示,共病人格问题患者接受电休克治疗后的记忆损害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共病者(OR=1.41, 95%CI=1.36, 1.46, p2=0.0%, τ2=0.0)。


五、治疗脱落率较未共病者高58%。


针对3项队列研究、共6,145名患者(其中962人共病人格问题)的分析显示,共病人格问题患者接受电休克治疗后发生记忆损害的可能性显著高于未共病者(OR=1.58, 95%CI=1.13, 2.21, p=0.008),研究异质性极低(I2=96.0%, τ2=0.08)。


排除低质量研究的敏感性分析中,共病人格问题患者相比于未共病者的缓解及有效OR分别为0.47(95%CI=0.29, 0.76, k=4, n=175, p=0.002; I2=84%, τ2=0.14)和0.39(95%CI=0.15, 1.07, k=2, n=141, p=0.07; I2=74%, τ2=0.38)。


仅针对共病患者进行分析时,电休克治疗的总体缓解率为33.2%(95%CI=23.2, 45.0),有效率为57.4%(95%CI=45.4, 68.5),复发率为64.7%(95%CI=51.0, 76.3)。


由于数据不足,研究者未能开展针对电极放置方式的meta回归分析。由于大部分研究同时纳入了不同类别人格障碍的患者,本项meta分析难以针对具体的人格障碍类别开展亚组分析。关于针对共病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患者的研究,本项meta分析未进行敏感性分析,因为所有转归指标的可用研究数量均小于3项。



临床启示


本项研究显示,相比于未共病人格问题的抑郁患者,共病患者接受电休克治疗后的缓解率和有效率显著更低,而复发率、记忆损害发生率及治疗脱落率显著更高。尽管如此,仍有三分之一的共病患者可以达到缓解标准,超过一半的患者可以达到有效标准。


尽管存在某些局限性,如入组研究中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不一致,研究间异质性高,以及未能针对具体种类的人格障碍进行分析,但本项研究提示:


1. 共病人格障碍至少不应成为电休克治疗抑郁的禁忌证;


2. 电休克用于共病人格问题的抑郁患者时,通过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减少副作用对于治疗成功至关重要;


3. 研发抑郁症及难治性抑郁的新型治疗手段时,应关注共病人格问题的患者群体。


文献索引:Ferrea, S, Petrides, G, Ehrt-Schäfer, Y, et al. Outcomes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versus without comorbid personality disorders/trai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cta Psychiatr Scand. 2023; 1-15. doi:10.1111/acps.13631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及检索历史文章。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