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 当缓解成为精神科的“谎言”
2025-09-09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难治性抑郁症

作者:Garrett Rossi, MD. AtlantiCare Regional Medical Center in Pomona, New Jersey


我不怕告诉患者,我们已经没什么办法了。


“没招了”这个说法让精神科医生如坐针毡。它如同失败的宣告,如同认输的呐喊。然而,请允许我直言不讳:对于某些抑郁症患者,当数十年如一日的药物治疗屡屡失败,电休克、经颅磁刺激、强化治疗方案、实验性的超说明书药物治疗也收效甚微,继续兜售“缓解”(remission)的美梦实属欺骗,而我们的患者也心知肚明。


“缓解崇拜”


在精神科,我们将缓解奉为圭臬。我们宣扬它,追求它,没做到的时候恨不得自我惩罚。然而一个残酷的真相是,对于某些患者,缓解并不可期,我们不懈的追求反而弊大于利。


反对者会说,那再做一次电休克呢?不还有致幻剂呢?氯胺酮呢?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对吧?不。针对一位已经尝试过所有方法的患者倾尽所有,并非英勇之举,而是鲁莽之举。这无异于将铤而走险当作治疗策略。


徒劳是诚实而非放弃


那么,最佳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它既不意味着放弃治疗的努力,也不意味着无休止地升级治疗手段。坦诚面对无力回天的事实,但带着同情心。关键在于认识到,完全缓解这个目标可能无法实现,但其他更合理的目标或许可以。


对于某些患者而言,这意味着控制残留症状,避免其摧毁生活质量;对于另一些患者而言,则意味着将关注点转向生命意义、人际关系和功能恢复。最佳的平衡点在于:在现实与希望之间寻求平衡,在提供循证学治疗的同时避免虚假承诺,永远不忘一纸诊断背后真实的人。


系统性问题


当然还有一个更显而易见的问题: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往往未能获得高质量的心理治疗;这并非因为他们不需要,而是因为他们无法获得。保险也低估了心理治疗的价值。


医学院教育和住院医培训加剧了这种割裂,强调药物治疗和神经调控技术,却忽视了艰苦、复杂却能改变人生的心理治疗。我们应当培养并鼓励精神科医生提供心理治疗服务,再不济也应确保能为患者介绍技术娴熟、就诊便利的治疗师。只要支付方和培训项目不承认心理治疗对精神科疗效的关键作用,目前的局面就不会改变。


新疗法?


有人会辩称,诸如致幻剂之类的新型疗法或许能突破传统疗法的局限。或许真的如此,我并非否定创新。然而我的观点是,精神科医生需要明辨何时应该给这些疗法一个公平的尝试机会,何时应该停止追逐下一种神药。


如果新疗法有依据且可及,就应该尝试。然而,当患者已经尝试过多种疗法,病情却仍未见实质性的改善,我们需要后退一步,自问我们是在帮助患者,还是在延长希望与失望的循环,对患者造成伤害?


让患者参与其中


这正是医患共同决策至关重要的时刻。患者需要参与讨论,而非被动接受我们开出的所谓“最新疗法”。我经常对患者说,以下是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这些有证据,那些纯属尝试,看你自己最看重什么了。


有时,患者还是希望试一下其他的治疗方案,这无可厚非;但当他们充分理解风险、局限性及可能的治疗结果后,就能做出符合自身价值观的选择。从这个意义出发,治疗无效并非关闭了一扇门,而是开启了另一扇门。


精神科需要勇气


精神科变得过于怯懦了。很多人宁愿无休止地开药,也不愿冒着风险说出“我们可能永远没法完全缓解”。只需要一粒药就能制造出虚假的希望,这还不如悲观。


我们这个学科需要的是勇气——勇于在创新和现实之间取得平衡;勇于挑战低估心理治疗价值的保险制度和培训项目;勇于向患者坦诚相告,即便真相令人难以承受。临床的“甜蜜点”并非追逐不可能之事,而在于帮助人们即使身处痛苦之中,也能活出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这并非徒劳虚无,而是精神医学极致美好的体现。


信源:Garrett Rossi. Psychiatry’s Dirty Secret: When Remission Becomes a Lie. Psychiatric Times. September 8, 2025. https://www.psychiatrictimes.com/view/psychiatry-s-dirty-secret-when-remission-becomes-a-lie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