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述评 | 提高复原力: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目标
2025-08-27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以情绪、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象长期不稳定为特征,在精神科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的患病率分别为10%和15%-25%,自杀及共病风险较高。既往一般认为BPD预后不理想,但近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BPD的发展轨迹可能较预想中更乐观。


复原力(resilience)指个体暴露于应激源时维持心理健康相对稳定、心理健康问题少于预期的能力,或与之相关的动态过程。复原力缺乏被视为BPD及其他人格障碍患者的基本特征,导致患者难以从逆境中恢复及应对生活挑战。一项近期发表于Curr Opin Psychiatry.的范围综述中,作者从177篇文章中筛选出12项来自比利时、巴西、中国、丹麦、德国、韩国、西班牙、美国的研究,探讨了复原力对于BPD发病、症状及康复的影响。


11.png


研究一致显示,BPD患者的复原力评分不仅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也低于抑郁症(MD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其他精神障碍患者。一项韩国研究显示,与心理健康对照组和单纯抑郁症患者相比,BPD共病抑郁症患者的复原力评分最低。复原力的“自我调节”维度指个体通过调整自身行为或改变外部环境,使其与自我概念和个人目标保持一致,并转化为积极行动;研究者发现,自我调节复原力是BPD患者共病抑郁症的强预测因子。


此外,BPD特征更严重与复原力更低显著相关。一项研究考察了非裔美国人创伤经历、种族歧视经历、复原力和BPD特征之间的关系,发现复原力参与调节创伤与BPD特征的相关性,而BPD特征更突出与复原力更低显著相关。另有研究探讨了复原力是否为儿童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成年期BPD之间的中介因素,发现复原力较低时,ADHD和BPD特征的报告频率和强度均更高;复原力较高时,上述特征的报告频率和强度均较低。


复原力包括特质复原力(dispositional resilience)及自我复原力(ego-resiliency)等形式。特质复原力由三个组分构成:投入感,控制感,以及将逆境视为挑战;更高的特质复原力与更好的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自我复原力是一种人格结构,定义为根据情境条件动态调节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能力,被视为衡量心理可塑性的更好方式。研究显示,BPD患者所有形式的复原力分数均更低。


两项中国研究显示,复原力在童年期虐待及BPD特征的相关性之间起中介作用:复原力及自尊水平高是BPD的重要保护因素;与之类似,心理适应(psychological adjustment),定义为复原力和情绪释放,部分介导了童年期虐待和BPD特征的相关性。换言之,缺乏复原力可能激化童年期逆境对BPD发展的影响。另有研究指出,青春期如能建立起健康的身份认同,则往往会带来更高的复原力和更少的BPD特征。


治疗方面,辩证行为治疗(DBT)、认知行为治疗(CBT)及情绪可预测与问题解决系统训练(STEPPS)均可显著提升BPD患者的复原力水平。一项西班牙研究显示,无论采用DBT还是CBT,BPD患者在治疗后及4-6年随访时的复原力均较基线显著改善,重要的是呈现出持续改善的趋势。此外,BPD患者复原力的提高可以预测生活质量的提高。


临床启示


复原力或可通过促进积极的情境分类、对威胁的回顾性再评估及抑制再创伤触发点等机制,缓解包括BPD症状在内的问题。研究一致显示,BPD患者的复原力评分低于其他精神障碍,且BPD特征越重复原力越低,进而支持了以下观点——复原力的基础性缺失可能是BPD的核心特征。


相比于没有童年虐待史的人,存在此类经历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BPD特征。鉴于韧性似乎在童年期逆境与BPD发展之间起中介作用,临床评估和早期干预中应考虑复原力作为保护因素的作用。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在关键的身份发育阶段,增强复原力或有助于降低日后发展BPD特征的风险。


DBT、CBT等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升BPD患者的复原力水平。总体而言,DBT在治疗BPD方面尤为有益,特别是在降低BPD严重度、减少自伤行为及改善社会心理功能方面,且可以通过增强复原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综上,增强复原力可能是BPD的一个有潜力的治疗目标,有望成为改善BPD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治疗靶点。


文献索引:Rauchlatner A, Fleischmann E, Fellendorf FT, et al. Resilience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 scoping review. Curr Opin Psychiatry. 2025 Sep 1;38(5):317-326. doi: 10.1097/YCO.0000000000001028. Epub 2025 Jul 17. PMID: 4069374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