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针对精神健康的大众讨论中,经常有人呼吁“打破沉默”。如果沉默源自污名化,并且阻碍人们获得所需要的支持,那么这种沉默确实有害。这种由社会强加的有害的沉默应当被打破。
然而,我们不能继续将精神疾病患者的所有沉默一概而论。尽管这种过度简化有助于制造铿锵有力的宣传口号,但它并不能反映患者的真实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这种观点可能会在无意中伤害那些已经极度痛苦的人。
例如
有关抑郁症患者言语减少或完全陷入沉默的记录比比皆是,甚至构成了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一部分。这些患者往往既无法描述自身感受,也无法单纯靠所谓的意志力“摆脱”抑郁。
在这种情况下,他人出于好意,试着鼓励患者倾诉感受,以打破沉默,反而可能会加剧他们的痛苦。
David Blistein 在其抑郁回忆录中描述了这种困境:“最令人难以承受的问题是,‘你试过……吗?’无论提问者多么善意,我都会觉得,这是强加给我的又一重意见或者期待,让我本已不堪重负的犹豫不决雪上加霜。”
由此可见,抑郁发作期间的某些沉默,其实是极难打破的。在某些情况下,强行打破沉默事实上可能弊大于利。
相比之下,躁狂发作期间的某些沉默可能源于患者为保持自主性、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例如,当时身为律师的 Terri Cheney 回忆道,她在躁狂发作期间赢得了参加某个很有名的写作静修活动的机会。抵达时,她感到了一种痛苦而强烈的倾诉冲动。Cheney 明白,如果屈服于这种冲动,她就可能失去这次机会。“于是我拼命咬紧牙关,用舌头抵住上颚,”她写道,“通过机械性的点头和紧绷的微笑,总算熬过了大部分客套寒暄。”
尽管这种沉默令人不适,但对于 Cheney 而言,这是来之不易的成就——它服务于自己成为作家的梦想,也维系了实现这个梦想所需要的人际关系。
尽管以上只是个例,但它们表明,精神疾病患者的沉默是一种复杂的现象。这种沉默并非总是有害的,也并非都源于污名化。有时,精神疾病患者保持沉默是因为自己无法言说,有时则是因为他们有充分的理由选择不言。在这两种情况下,强行打破沉默未必符合患者的最佳利益,尤其是当打破沉默者没有接受过恰当的培训时。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在“打破沉默”的呼吁之外,辅以对沉默的细致入微的现象学理解。这种理解可以阐明精神疾病患者沉默的多种形态及其功能,包括将其视为有效支持与照护的组成部分。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照顾者而言,这也将提供至关重要的认知资源。
临终关怀研究的最新见解对我们颇具启发性。这些研究表明,沉默能够营造一个“充满尊重、不离不弃”的治疗空间。这种积极的沉默对于经历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尤为重要。它能提供一个让他人安静陪伴的空间,而无需强迫患者直面倾诉痛苦时的巨大困难。
对于很多医疗从业者而言,将精神疾病患者的沉默视为一种微妙的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理念。然而,无论在医疗领域,还是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这种认知远远没有普及。我们早该以更符合客观事实的方式探讨沉默。现状亟需改变。
文献索引:Sul JR, Degerman D. Why we nee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silence in mental illness. Br J Psychiatry. 2025 Jul 22:1. doi: 10.1192/bjp.2024.20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69366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