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电休克治疗的今天和明天
2016-12-28 来源:医脉通

电休克治疗(ECT)是严重精神疾病最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紧张症及存在紧急自杀倾向的患者而言,ECT可能是救命手段;治疗心境障碍,ECT同样安全有效;针对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帕金森病和癫痫持续状态,我们对于ECT疗效的认识则相对较少。


长期以来,ECT也在进化中。时至今日,为更好地实施ECT,我们需要基于循证学证据制定治疗计划、选择电极安置方式及刺激参数、联合药物治疗及进行巩固维持期治疗。此外,人们正在开展与ECT治疗应答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及神经可塑性研究,以及实验性的ECT实施方式,这些研究为我们窥探ECT的未来打开了一扇窗户。Peter B. Rosenquist及其合作者针对上述课题进行了回顾,文章发表于Psychiatr Ann. 以下为主要内容:


尽管承受着不准确及过时的污名化压力,ECT在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中的应用终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经常有患者及其家属问:“那种通电的疗法现在还在用着?”答案非常明确:是的,不过现在的ECT已今非昔比。尽管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解答。


目标患者的选择与转归


针对每种治疗手段,我们都能大致勾勒出其疗效、持久性、剂量应答关系、剂量毒性反应的范围,这些属性构成了该治疗手段的特征。对于优化疗效而言,选择合适的患者是第一步:


▲ 大量证据提示,ECT可用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患者;


▲ 紧张症在DSM-5中已被列为独立综合征,ECT可能是其特效治疗手段;


▲ 由于起效快速且疗效突出,针对伴有精神病性特征的心境障碍,ECT应被视为一线治疗;


▲ ECT在以下疾病治疗流程中的推荐级别较高:急性/高危自杀观念及行为;老年抑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ECT对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均有效)。


▲ 针对癫痫持续状态,ECT尽管经常作为最后一搏,但在80%的个案报告中确实发挥了奇效。


对于原发精神病性障碍,以及神经疾病或物质相关原因所致心境/思维紊乱,我们对ECT疗效的认识仍不足。纵观全球,人们针对ECT的使用理念存在奇特的分歧:在亚洲,精神分裂症逐渐成为ECT治疗的主要适应证;而在西方,ECT仍主要用于心境障碍患者。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在ECT的基础上联用抗精神病药可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带来额外收益。就具体症状维度而言,ECT治疗紧张症、阳性症状和心境症状效果最好,针对认知、阴性症状和思维障碍疗效略逊一筹,这种疗效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


抑郁患者既往多次药物治疗应答不佳是ECT应答较差的预测因素;然而,相比于再来一轮药物治疗,尝试ECT的疗效可能更好。共病人格障碍似乎对ECT治疗转归具有负性影响,病程较长同样如此,提示ECT可能对更急性和/或发作性的神经疾病状态效果更佳。


总体而言,ECT治疗很安全,但高龄及伴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稍高。退伍军人事务部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1999年至2010年间所有退伍军人医院无一起与ECT相关的死亡个案。基于治疗患者综述,研究者估计ECT治疗的死亡率低于1/73,440次治疗。


治疗进程


关于ECT,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在于需要做多少次。标准答案可能是:急性期内每周2-3次,共计6-12次,直至客观评估工具显示患者症状缓解。之所以使用客观工具,是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到治疗所取得的阶段性进步,而主观感知易受抑郁性认知偏倚的影响。


患者的具体应答情况也有所不同,有些患者的自杀观念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消失,或者在几次治疗后即达到康复标准。相比而言,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需要较长的疗程,以实现具有临床意义的症状改善。


电量


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一上来就使用较高的电量?与药物治疗类似,ECT相关的认知副作用(如注意力、集中注意能力及自传体记忆的损害)也呈现量效关系,采用渐进的方式有助于缓和这些副作用。


很多医生采用“滴定加量”的方式摸索出患者的个体化惊厥阈,即诱发惊厥的最低电量,这一数值是后续治疗的基础。一般而言,采用双颞侧(BT)和双额侧(BF)电极放置方式时的电量一般为惊厥阈的1.5-2倍,而右单侧(RUL)通常需要4-6倍于惊厥阈的电量。


电极放置和刺激参数


相比于RUL和BF,BT电极放置发生认知损害的风险显著更高,但很多操作者感觉BT疗效更确切和快速,故默认使用BT。证据显示,接受RUL ECT的患者中,大部分可获得理想应答,仅有一少部分需换用BT。



正弦波ECT尽管可以成功诱发惊厥,但很明确的是,此种波形发生认知损害的风险更高,目前已过时。现代ECT设备所发出的方形脉冲更为高效,诱发惊厥所需要的总电量更少。与之类似,降低脉冲宽度(从2ms降至1ms)也使得ECT效率更高,不容易发生认知损害;0.5-1ms的短脉冲一般也是有效和安全的。近年来,超短脉冲ECT(宽度<0.5ms,通常为0.25-0.37ms)似乎更为有效,且对认知损害更轻。一项针对超短脉冲ECT的研究中,相比于短脉冲BT、短脉冲RUL和超短脉冲RUL,超短脉冲BT的疗效较差,原因尚不明确。


尽管超短脉冲RUL ECT的认知安全性得到了确认,但其疗效证据并不一致。一些研究显示,该手段的缓解率较低,疗程较长,但在更高电量(如8倍惊厥阈)时的疗效似乎并不差。


与其他治疗手段联用


ECT一般不单独使用。研究显示,相比于联用安慰剂,ECT联用抗抑郁药时缓解率更高:联用安慰剂时,缓解率为49%;联用文拉法辛或去甲替林后,缓解率分别为62%和64%。值得注意的是,使用ECT治疗达到缓解后,若不使用抗抑郁药,90%的患者将复发,而仅使用抗抑郁药维持治疗的患者在6个月内的复发率为61%。抗抑郁药联合锂盐是ECT后维持治疗的金标准,复发率可降至2%-40%。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观点:对于难治性患者,在原有维持治疗的基础上联用ECT可最大限度地维持缓解状态。一项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中,单用ECT维持治疗的缓解率与锂盐+去甲替林相当。另有研究显示,药物+ECT的维持治疗方案在治疗1年及2年时较单用药物更有效。


生物标记物


目前尚无广泛认可的ECT治疗应答标记物。很多研究显示,脑电图所采集的惊厥波长或形态是治疗应答的预测因素,即发作是否“良好”,但预测效应值仅仅为轻度。发作情况一般通过视觉观察或ECT设备的内嵌算法得知。事实上,当患者的病情改善正如预期时,这些波形意义不大;一旦应答不理想,原先貌似理想的发作也会被视为“不理想”,促使医生提高电量,改变电极放置方式,或停用可能影响发作的药物。


针对动物及人类开展的初步研究显示,ECT有助于诱导神经发生及改善神经可塑性。一项研究显示,ECT治疗后海马和杏仁核体积较前增加,且与临床应答相关。


ECT的未来


ECT的未来取决于如何在减少副作用的同时维持疗效。目前,人们正在尝试两个方向,试图使惊厥活动更局限:


▲ 磁休克治疗(MST):磁场可轻松穿透颅骨,克服阻抗;磁场以涡流形式进入大脑,局灶性更高。


▲ 局灶性电休克治疗(FEAST):使用单方向脉冲刺激,经由非对称电极将局灶性电流发送至与抑郁相关的目标脑区,如右眶额叶皮质。


初步研究显示,相比于传统ECT,FEAST和MST具有良好的认知安全性,但尚不能深入大脑,仅能进入线圈下2-4cm的位置。


短期之内,ECT可能仍然是治疗严重及难治性精神疾病的主力,但其他脑刺激治疗方式,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可能为ECT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文献索引:Rosenquist PB, et al. Charting the Course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Where Have We Been and Where Are We Headed? Psychiatr Ann. 2016;46(11):647-651.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