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患者胆固醇高,怎么办?
2016-11-04 来源:医脉通

高胆固醇血症是心脏病和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然而,相比于体重、血糖等代谢指标,精神科患者血胆固醇异常的关注度却远远不足。有效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可显著降低这一群体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健康转归;与此同时,这些治疗的潜在副作用及药物相互作用同样值得关注。


一篇发表于11月Current Psychiatry的综述中,Erik R. Vanderlip教授结合病例,针对精神科患者高胆固醇血症的评估和治疗提出了建议。


病例


R先生,43岁,白人,单身,罹患分裂情感性障碍双相亚型、肥胖、高血压及慢性背痛。长期以来,患者每2周注射一次长效利培酮针剂(25mg/d),联用丙戊酸、赖诺普利曲马多等,病情平稳。患者的体重指数为36.8kg/m2,血压148-93mmHg。每天吸烟2包。


非空腹实验室检查提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5.9%,总胆固醇235mg/dL,低密度脂蛋白(LDL) 143mg/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35mg/dL ↓,甘油三酯 268mg/dL ↑。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及卒中史。


通过使用在线10年心血管疾病(CVD)风险计算工具,R先生发生CVD事件的风险为13.8%,提示属于分类3(详见下文),需启用他汀干预。第二次门诊时,医生与其探讨减少饱和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多进食纤维素,定期锻炼,以及戒烟。患者开始服用普伐他汀10mg/d。


3个月后,R先生的总胆固醇水平下降至188mg/dL,较基线时下降20%;对他汀治疗的耐受性良好,普伐他汀遂加量至20mg/d,以实现总胆固醇30%的下降目标。第二个月,其总胆固醇下降至155mg/dL,加上成功减少了吸烟及油炸食品摄入量,R先生此时的CVD风险为6.7%,下降了50%以上。R先生接下来的目标是降低体重,完全戒烟,将10年CVD总体风险降低至5%以下。


讨论


精神疾病成年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VD)发病率及死亡率均相当可观,尤其是重性精神障碍(SMI),如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双相障碍等。在可加以调控的CVD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是漏诊漏治率最高的。一项分析中,共病血脂异常的SMI成年患者中,有90%未接受任何相关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死亡率远高于一般人群。


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及美国心脏协会(AHA)针对高胆固醇血症的指南进行了更新。本次更新删除了一些对筛查及诊断构成阻碍的因素,例如确定10年CVD风险及起始治疗不再要求空腹血脂指标。对于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患者而言,专家总体推荐每年进行非空腹血脂检查。尽管研究显示40岁之前开展他汀治疗的获益相对较小,且可能并非一级预防所必须,但有效监测有助于调整治疗及推进生活方式的改善。


计算10年CVD风险所需要的临床指标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是否吸烟、HDL、总胆固醇、收缩压、是否接受了降压治疗、是否罹患糖尿病。目前已有在线工具计算这一风险,得分>20%被视为超高风险人群,程度相当于已经罹患CVD或出现心血管事件发作。<5%则被视为风险较低,此时使用他汀进行一级预防是没有适应证的。


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变(锻炼、戒烟)、药物治疗及换用代谢副作用较轻的药物可能有助于降低CVD高危患者的胆固醇水平。


他汀类药物


作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视药物种类及剂量而定,他汀类药物一般可使总胆固醇及非HDL胆固醇水平下降30-50%。此外,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并不等同,其中一些较另一些更为强效,如下图:



另外,使用他汀的情况有以下四种,大部分成年人落入了第4类,即10年CVD风险>7.5%,需要一级预防。大部分专家认为,对于40-75岁成人而言,10年CVD风险>10%提示需要在能耐受的情况下每天使用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级预防,而<5%则无需使用他汀。



贝特类药物、烟酸依折麦布及Ω-3脂肪酸曾被推荐用于降低甘油三酯或升高HDL水平,但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无显著收益。事实上,在他汀的基础上联用其他药物,以降低胆固醇水平至目标范围,目前并非临床中的标准做法,但有望成为将来的趋势。


精神科患者


病例组显示,他汀类药物与抑郁相关,但更大规模的研究并未确认这一相关性。近年出现的证据显示,使用他汀可能与2型糖尿病进展加速相关,但绝对风险很低,用药利大于弊,大部分专家仍推荐继续用药。一些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可与某些常用精神科药物发生显著的相互作用,包括利培酮和喹硫平。普伐他汀通过肝和肾双重通路排泄,与常用精神科药物的相互作用也更少,但疗效较弱,或许不能提供足够的CVD获益。


他汀类药物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X,育龄期女性一般不应在缺少咨询的情况下使用。他汀类药物最值得注意的不良反应包括肌痛和痉挛,但总体上不严重。一旦遇到此类情况,则考虑检查激酶(CK)水平:


▲ 若CK超过正常上限10倍以上,则建议停用他汀;


▲ 若CK仅为轻度升高,则考虑降低他汀剂量,或换用效能较弱的他汀。


一般而言,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的耐受性相对较好。他汀类药物可安全地用于存在肝脏问题的患者,包括丙型肝炎或酒精滥用,但仍推荐定期检测转氨酶。对于无肝脏疾病的一般人群,没有必要常规检测转氨酶。


无论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饮食及生活方式改变都是健康的基石,所有患者均应给予鼓励。大部分超重或肥胖患者均可从锻炼及饮食调整中获益,这些干预手段可降低胆固醇水平,但一个问题在于,很少有人能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将这一收益转化为CVD风险的降低。单凭常规锻炼,胆固醇水平的下降幅度很少能>10%。


SMI患者吸烟的比例显著高于一般人群。戒烟可以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在启动他汀治疗前即应尝试。很多患者会发现,如果成功戒烟,那么自己的10年CVD风险将下降至无需他汀出手的程度。


从代谢风险相对较高的药物(如奥氮平)转换为风险相对较低的药物(如齐拉西酮阿立哌唑)有助于改善血脂指标。然而,临床医师必须充分权衡利弊,且需要知道,换药对脂质水平的影响也可能较为轻微(约10%)。


甘油三酯的角色


长期以来,甘油三酯高同样是治疗的直接靶点;然而研究显示,单纯治疗甘油三酯高并不能改善患者的CVD发病率及死亡率,导致目前针对血脂异常的重心逐渐转移至高胆固醇,包括LDL及非HDL的胆固醇。


然而,甘油三酯仍有其价值:若非空腹情况下的甘油三酯>500mg/dL,则应在空腹状态下复查;若仍>500mg/dL,则应警惕胰腺炎的风险,并可能需要启用贝特治疗。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可能需要请全科或内分泌科医师会诊。


结语


管理胆固醇水平是系统降低CVD风险的组成部分。对于成年人而言,他汀治疗几乎总有其适应证;但在75岁以后,由于后续预期寿命的问题,治疗的风险和获益关系发生了改变。其他降低CVD风险的组分还包括控制血压、戒烟、管理2型糖尿病及减重。建议追踪降低血脂水平的进度,目标为下降30-50%,一般为起始治疗3个月及1年后。


信源: Vanderlip ER. How to assess and manage high cholesterol in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Current Psychiatry. 2016 November;15(11):53-59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