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超 邢新(海军特色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外科)
先天性内眦赘皮一直是眼整形外科医师,尤其是东亚国家的眼整形外科医师关注的热点。多年来学者围绕着先天性内眦赘皮是什么、怎么形成的以及如何治疗这3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和新技术不断出现。本文旨在归纳和提炼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供读者参考。
一. 先天性内眦赘皮的定义
1.1 内眦赘皮的传统定义:内眦赘皮传统上指位于眼睛内侧、覆盖泪湖的垂直走向半月形眼睑皮肤皱襞。1828 年被首次描述,1831 年正式得名。曾被视为先天性异常或畸形,过去在国际疾病分类中有记录,但 2018 年的版本已不再收录。
1.2 内眦赘皮的新定义:现代研究发现,内眦赘皮不仅包含皮肤,还有眶隔前眼轮匝肌及其筋膜、内眦韧带浅部纤维、致密纤维组织(内眦纤维带)等。新定义为上下睑间由内、外层皮肤和纤维肌肉核心组成的垂直皱襞,其核心连接眼轮匝肌眶隔前部,不涉及睑板前部,该定义得到不少眼整形外科医师认可。
二. 先天性内眦赘皮的发生率
先天性内眦赘皮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生率差异较大。在非亚洲普通人群中仅为 2% - 5% ,在亚洲人群中则高达 40% - 90%,韩国和日本人群中的发生率在 50% - 90% 之间。中国汉族人群的发生率,以往报道差异明显,最新研究显示儿童为 89%,成人是 42%。
三. 内眦赘皮的原因与形成机制
内眦赘皮的成因和机制至今没有完全明确。早期有观点认为与鼻根部皮肤过度发育、鼻根发育不良、皮肤过剩或发育停滞有关,但都无法充分解释。目前还有多种成因说法,如提肌腱膜、眼轮匝肌、纤维脂肪组织等发育异常,以及胚胎发育中眼球移动、适应性进化、内眦纤维带牵拉等。其中,赘皮内眶隔前眼轮匝肌和纤维组织的作用受较多学者关注。对于其为何是复合组织皱襞,有胚胎发育学和适应性进化两种解释,但都有待验证。
四. 内眦赘皮的分型
不同学者对内眦赘皮有多种分型方式。早期西方学者根据位置、是否伴有其他眼部问题等进行分类,但不太适用于亚洲人。亚洲学者则结合亚洲人眼部特点提出不同分型,如韩国学者 Park 将亚洲人的内眦分为 4 种类型;冯越蹇等根据内眦部眼轮匝肌起点移位特点分类;还有学者从临床实用角度,依据内眦赘皮与上睑皮肤皱褶的关系分为 5 种类型。
五. 内眦赘皮的分度
临床上常依据内眦赘皮覆盖泪阜的程度来分度,常见标准有三种:一是按覆盖泪湖比例和赘皮宽度划分,二是按遮盖泪阜比例划分,三也是按遮盖泪阜比例划分,但具体比例标准不同 。总体来说,都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
六. 内眦赘皮矫正术
6.1 内眦赘皮矫正手术理念与技术的演变过程:随着认知加深,内眦赘皮矫正手术理念和技术不断发展。早期关注解决水平皮肤过剩,采用皮肤切除手术;后来意识到垂直皮肤不足是关键,出现 Z 成形术等局部皮瓣转移法;近年来,因发现纤维肌肉内核的关键作用,出现了多种针对它的新术式,如皮肤 - 深部组织锚着法、皮肤重置法等。
6.2 内眦赘皮矫正术的金标准术式:目前内眦赘皮矫正术还没有金标准术式。理想的手术应具备设计简单易操作、瘢痕小且隐蔽、有效改善赘皮并双侧对称、效果持久不复发、适应证广泛、能与重睑成形术协调进行等特点。
6.3 内眦赘皮矫正术式的选择:内眦赘皮矫正术式繁多,各有优劣和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技术能矫正所有类型的内眦赘皮。由于缺乏金标准术式,医生通常根据自身偏好、赘皮严重程度和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技术。
6.4 内眦赘皮矫正过度与内眦赘皮重建:矫正过度是内眦赘皮矫正术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泪阜暴露过多、内眦角变圆等,原因包括新内眦点设计不当、操作失误等。内眦赘皮重建旨在恢复赘皮、改善内眦形态等,但对于泪阜暴露或遮盖的合适程度,目前没有统一标准。现在已有十余种重建方法,大致分为 V - Y 成形类、逆向皮肤重置类和反向 Z 成形类,但由于开展时间短、病例数有限,难以全面评估这些方法的优劣。
七. 总结
先天性内眦赘皮在我国汉族人口中的发生率需大样本调查才能更准确确定。其包含纤维肌肉内核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形成原因和机制仍需深入研究。内眦赘皮矫正术的金标准术式尚未明确,术式选择也未达成广泛共识。内眦赘皮矫正过度修复难度大,内眦赘皮重建术作为新手术,其方法的优缺点、最佳适应证和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来源:《再论先天性内眦赘皮: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如何治疗?》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 2025 ,36 (0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