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倩玉 武晓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
瘢痕组织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在 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的合成与降解维持平衡,而在 病理性瘢痕中这种平衡被打破,导致瘢痕组织过度增生。 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前者是指不 超出原损伤部位的瘢痕组织,一般呈红色或粉红色,较为坚硬且瘙痒,常经过数年后自行消退; 后者表现为坚硬、隆起 的肿物,表面光亮,偶尔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其表皮较薄,局 部可出现溃疡,颜色呈粉红色至紫色不等,可逐渐增大且侵 犯周围正常皮肤,一般不能自行消退[1]( 表 1) 。
病理性瘢痕的常见致病因素包括创伤、
1 传统治疗方法的进展
1. 1 压迫治疗
压迫治疗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初便已成为治疗增生性瘢 痕的重要手段。压迫治疗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是因为 压迫导致局部缺血并调节了胶原蛋白重构。该方法的治疗 关键是: ①合适的压力,一般选择 15~40 mmHg 范围,压力< 15 mmHg 可能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压力>40 mmHg 会造 成患者不适、产生水泡甚至肢体缺血坏死; ②持续足够长的 时间,一般主张每天压迫时间>23 h,持续 6~12 个月直至瘢 痕成熟[3]; ③尽早实施,一般主张在创面愈合后尽早开始治 疗。关于压迫治疗增生性瘢痕的 Meta 分析表明,与未使用 或使用较低压力的压迫治疗患者相比,压力在 15~25 mmHg 的压迫治疗患者的温哥华瘢痕量表( VSS) 评分取得了明显 改善[4]。压迫治疗对增生性瘢痕疗效较为确切,但对于瘢痕 疙瘩的效果并不明显,仅可作为术后的辅助治疗。一项循证 医学等级为 3 的临床研究,对 88 例耳垂部瘢痕疙瘩患者采 用手术后辅助压迫治疗的方法,每天压迫 12 h,共 6~ 18 个 月,随访时间为 11 个月至 12. 3 年,总体复发率为 29. 5%[5]。 压迫治疗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疗效与患者 年龄、瘢痕部位、压力大小以及治疗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 等诸多因素有关,对婴幼儿等依从性不高的患者及面部、颈 部等难以进行有效压迫的部位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此外, 长时间的压迫可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对婴幼儿及 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由于 3D 打印技术能 够精确地模拟人体不同部位的表面结构,所以 3D 打印的立 体面罩能够对不同患者的面部瘢痕进行个性化定制,起到精 准有效的压迫治疗效果。同时,3D 立体面罩的内立面还能 与硅胶制剂结合应用,从而获得更佳的抑制瘢痕效果。低温 热塑形高分子医用夹板也是一种新型的压迫治疗方法,采用 可塑性强、具有低温热塑形状记忆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定制, 稳定性和韧性都很强。3D 立体面罩和低温热塑板均需对患 者进行个性化定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在治 疗阶段需根据生长情况和瘢痕恢复情况进行多次调整或定 制,费用相对昂贵。此外,长时间的压迫可能会使患者不适, 还需更多新型材料和技术对此进行改进。
1. 2 硅胶制剂
硅胶制剂在 1981 年首先被应用于烧伤后瘢痕的治疗, 因其具有松弛、软化瘢痕和使瘢痕变得
1. 3 药物
1. 3. 1 口服类药物 疗效较好的口服类药物相对缺乏,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积 雪苷片和甲氧桂
1. 3. 2 局部注射类药物 局部注射类药物主要包括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以及
1. 3. 2. 1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自 1960 年就已应用于病理性瘢痕的治疗, 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常用药物有
1. 3. 2. 2 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干扰细胞核酸合成,从而影响 DNA 的复制。这类药物包括 5-FU、
1. 3. 2. 3 维拉帕米 维拉帕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可用于治疗增生性瘢痕 及瘢痕疙瘩,能有效改善瘢痕的高度、宽度、柔韧性及血管生 成。其作用机制包括增加成纤维细胞中
1. 4 手术治疗
瘢痕疙瘩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高达 45%~100%,且手术 作为病理性瘢痕常见的病因之一,其本身可能导致病理性瘢 痕的形成,故不建议单独应用于病理性瘢痕的治疗。联合放 射、皮质类固醇药物注射、压迫治疗等,可使其复发率降至 0%~8. 6% [12] 。近年来,放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明显 提升,已被常规用于瘢痕疙瘩术后以降低复发风险。此外, 术中的皮下/筋膜减张缝合、“Z”成形术及局部皮瓣转移等技 术的应用,亦有效地降低了术后的复发率[14]。陈立彬等[15] 将“鱼骨线减张缝合技术”应用于瘢痕整形手术,其高效的减 张效果可降低术后切口增生、变宽的风险。Liu 等[16]采用手 术切除加皮瓣移植,术后放疗联合高压氧治疗瘢痕疙瘩,术 后 24 个月内未见复发。Zeng 等[17]提出了“三明治疗法”,即 术前放疗、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移植( SCIP) 、术后放疗,联合 治疗瘢痕疙瘩,治疗后所有皮瓣均存活良好且没有出现严重 并发症。
1. 5 放射治疗
Debeurman 和 Gongerot 在 1906 年首先应用 X 射线治疗 瘢痕疙瘩,目前常用的方法为浅层 X 射线、电子线和短距离 放射治疗。研究发现,手术切除与放疗结合治疗增生性瘢痕 及瘢痕疙瘩时,有效率可达 65%~99%[18]。 电子线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 1998 年2 月至2012 年1 月的568 位术后放疗患者,术后24~ 48 h 内使用6 或7 MeV 的电子线进行放疗,总剂量为18 Gy, 分 2 次完成,平均随访 40 个月,总体复发率为 9. 59%[19]。 Arima 等[20]对 141 名患者的前胸壁瘢痕疙瘩术后使用4 MeV 的电子线放疗,总剂量为 18 Gy,分 3 次完成,在24 个月内仅有 15 例患者复发。放疗是一种对病理性瘢痕安全有效的治 疗方法,当周围组织和重要器官保护得当时,其导致肿瘤发 生的风险极低。尽管目前有一些病理性瘢痕放疗致癌的报 道,但这些报道中放疗与肿瘤发生的时间间隔一般较长,且 肿瘤发生部位与放疗部位相距较远。 Jiang 等[21]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对 29 名患者的 37 处复发 性瘢痕疙瘩进行了围术期高剂量短距离放射治疗,放疗在术 后 36 h 内分3 次完成,每次剂量为6 Gy,随访5 年,所有患者 的瘢痕疙瘩相关症状都获得了明显改善,仅 3 例患者出现复 发,表明放射治疗对复发性瘢痕疙瘩也具有确切疗效。 放疗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 一。Bu 等[22]的一项自身对照前瞻性研究采用光动力疗法 ( PDT) 、手术和浅层 X 射线放疗相结合,将 10 例患者的 10 处瘢痕平均分为两组: PDT+手术放疗组和手术放疗组,20 个 月的随访发现,联合 PDT 治疗能显著改善瘢痕疙瘩的体积 和颜色,治疗效果优于手术后放疗组。
2 最新治疗进展
2. 1 激光
自 1983 年 Castro 等首先应用钇铝石榴石( Nd ∶YAG) 激 光治疗瘢痕后,发现激光能对病理性瘢痕起到有效防治作 用。目前常用的激光治疗主要分为剥脱性激光和非剥脱性 激光。剥脱性激光主要包括 CO2 激光和 Er 激光等; 非剥脱 性激光主要包括脉冲染料激光( Pulsed dye laser,PDL) 、 Nd∶YAG激光和半导体激光等。 激光治疗安全有效,但单独使用激光治疗复发率较 高[23],现多采用联合治疗。CO2 激光辅助外用药物导入是 一种应用广泛的联合治疗方法,能够促进透皮给药的吸收, 导入的药物包括曲安奈德及5-FU等。Artzi 等[24]的一项回 顾性研究对 7 名瘢痕疙瘩患者分别进行了 8 次 CO2 激光治 疗后辅助外用曲安奈德及 5-FU,治疗后所有患者的 VSS 及 VAS 评分均获得了显著改善。最新研究发现,激光对于感染 性瘢痕疙瘩也有应用价值。Li 等[25]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利用 1 470 nm 半导体激光治疗感染性瘢痕疙瘩,治疗后患者的感 染频率和瘢痕血供显著降低,疼痛、瘙痒及生活质量显著改 善。激光对瘢痕形成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Zhang 等[26]在 拆线后 1 周开始对 18 例患者的手术瘢痕进行早期 CO2 激光 治疗,均获得显著改善。 多种激光联合应用是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之一。Lei 等[27]利用超脉冲点阵 CO2 激光结合 CO2 点阵激光治疗增生 性瘢痕,治疗后患者总体满意率达 92%。Ouyang 等[28]通过 一项 RCT 试验探究 PDL 联合 CO2 激光治疗的效果,发现联 合治疗较单纯 PDL 治疗的效果更佳。激光与其他治疗方法 联合应用的研究也有不少报道。Onur 等[29]对 288 例患者的 烧伤瘢痕及瘢痕疙瘩采用非剥脱性点阵激光联合显微脂肪 移植注射治疗,5~7 个疗程后瘢痕质地、硬度和颜色均有明显改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该研究的循证医学等级为 4。 PDT( 光动力疗法) 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针对病理性瘢痕 的新型治疗方法,治疗过程包括 3 个基本要素: 光敏剂 5-氨 基乙酰丙酸( 5-ALA) 、激光照射和活性氧( ROS) 的产生[30]。 PDT 具有选择性高和副作用小的优点,也可与其他治疗方法 联合使用以降低复发率。由此可见,联合治疗是目前主流的 治疗选择,能更有效地改善症状并降低复发风险。
2. 2 A 型肉毒毒素( BTA)
BTA 是由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毒素,常用于斜视、 睑
2. 3 自体脂肪移植
自体脂肪移植可用于改善皮肤的外观并填充局部凹陷 性畸形,还可加速局部血管重建和减少纤维化[36]。脂肪源 性干细胞具有促血管生成和抗凋亡的特性,能促进创伤愈 合、软组织修复和瘢痕重塑[37]。自体脂肪移植在治疗萎缩 性瘢痕方面已有较多研究和临床应用[38],近年来发现其在 病理性瘢痕的治疗方面也有一定价值。Chen 等[39]对裸鼠增 生性瘢痕模型的研究发现,经乳糜脂肪移植治疗后,瘢痕的 重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轻。Wang 等[40]针对兔耳增生性 瘢痕的研究显示,瘢痕内注射脂肪干细胞胶( SVF-gel) 可修 复皮下脂肪组织,降低巨噬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水平,从而 改善瘢痕厚度。
Xu 等[41]对 80 例患者采用自体乳糜脂肪移植治疗手术 导致的增生性瘢痕,瘢痕厚度、颜色及弹性均获得了明显改 善,且瘢痕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数量和密度明显下降,Ⅲ型 胶原的形态也趋于正常。Fredman 等[42]对 2 例增生性瘢痕 患者采用 PDL 与 CO2 激光联合脂肪移植治疗,患者的疼痛 症状获得了显著改善。Meta 分析表明,自体脂肪移植可明显 改善皮肤弹性、色素沉着、瘢痕的厚度和紧张度、疼痛及组织 缺损等问题[43]。上述研究显示了自体脂肪移植在治疗病理 性瘢痕,尤其是恢复外观方面的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 前将其用于瘢痕疙瘩治疗的研究较少。
3 基础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瘢痕疙瘩患者体内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和细胞 水平相较于正常人群明显升高[44]。因此,免疫疗法在瘢痕 疙瘩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已有临床试验报道的 药物有
4 小结
目前,病理性瘢痕尚无能够取得满意疗效的单一治疗方 法,综合治疗仍是临床首选。近年来,压迫治疗、硅胶制剂、 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手术和放疗等传统疗法有一些新 进展,新兴治疗方法( 如激光、BTA、自体脂肪移植等) 也逐渐 获得了广泛应用,简便易行、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将是病理 性瘢痕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病理性瘢痕的药物治疗目前 仍相对缺乏,开发改善患者体质、抑制病理性瘢痕生长的口 服药物是研究方向之一。病理性瘢痕与遗传因素、人种、肤 色和血型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提示基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大量研究显示病理性瘢痕与免疫因素有密切关系,故免疫治疗也是一个重要方向。针对病理性瘢痕的研究具有 重要的意义,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等的发展可能带来新的突 破,造福更多的患者。
参考文献略。
来源:马倩玉 武晓莉,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最新治疗进展[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0,16(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