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黏膜损伤的药物治疗|临床必备
2025-10-14 来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关键词: 黏膜损伤




导读





儿童黏膜损伤常见于口腔、呼吸道及消化道等部位,因黏膜组织娇嫩且易受物理损伤、化学刺激等影响,修复管理需兼顾安全性、有效性及儿童特殊生理心理需求。


黏膜损伤的类型及原因







感染性损伤


  • 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引起疱疹性龈口炎及疱疹性鼻前庭炎,造成牙龈红肿、黏膜溃疡及鼻前庭水疱及糜烂;肠道病毒如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的传染性手足口病,导致颊黏膜、舌部疱疹及溃疡;鼻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可引起上下呼吸道感染和黏膜损伤。

  • 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可引发口角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可造成上下呼吸道感染及黏膜损伤;幽门螺杆菌大肠杆菌等感染易导致胃炎、细菌性肠炎等,可引发消化道黏膜水肿、糜烂甚至溃疡,伴疼痛及出血。

  • 真菌及其他病原体感染:白念珠菌感染口腔黏膜可引起鹅口疮,表现为白色乳凝状斑块,擦去后基底充血;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感染可引发下呼吸道感染及黏膜损伤。







非感染性损伤


  • 物理或化学损伤:儿童特殊行为习惯如咬唇或颊黏膜、抠鼻、异物插入、误吞或吸异物等易导致上下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破损、出血,甚至出现黏膜溃疡。外伤亦可导致黏膜损伤,如奶嘴或牙套及矫正器摩擦损伤口腔黏膜,跌倒撞伤、硬物划伤、留置胃管等可导致上下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破损、出血及溃疡。腹压突然增高,如呕吐、剧咳、举重可导致食道贲门黏膜撕裂损伤。化学损伤包含烫伤、接触性损伤、吸入性损伤、腐蚀性损伤、干燥与环境因素损伤等。

  • 过敏反应损伤:上、下呼吸道黏膜接触吸入过敏原后可引发气道过敏性炎症,过敏性鼻炎可出现鼻塞、流涕、鼻痒、喷嚏等,哮喘可发生气促、喘息、咳嗽等症状;长期可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糜烂甚至出血;消化道黏膜接触食入性过敏原可引发黏膜水肿、糜烂甚至溃疡,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及出血。药物导致的超敏反应可致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系统黏膜的糜烂、假膜性渗出及出血性病变。

  • 应激及胃食道、咽喉反流损伤:机体在情绪紧张或受到强烈刺激时出现的应激反应可导致口腔溃疡、食道炎、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出现消化道出血;胃食道及咽喉反流易导致咽喉部、食道黏膜受到胃酸刺激而损伤。

  • 营养缺乏相关损伤维生素B2维生素B12、铁缺乏可导致口角炎(对称性皲裂)、舌乳头萎缩(镜面舌)、口腔灼痛等。维生素B3缺乏可引起舌肿胀、发红,颊黏膜溃疡,牙龈红肿、疼痛,口腔黏膜出现伪膜等。维生素B6缺乏可导致口角炎、唇炎、舌炎、口腔黏膜溃疡、牙龈红肿等。锌缺乏可出现口腔溃疡、味觉障碍、舌乳头萎缩等。

  • 全身性疾病导致的黏膜损伤:一些全身性疾病可导致黏膜损伤,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血液病,可致口腔黏膜自发性瘀点、出血。红斑狼疮、白塞病等自身免疫病,可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其他疾病,如维生素 K 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脓毒症性凝血病、肝功能衰竭或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消化道畸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管畸形等,可致消化道黏膜损伤及出血。


黏膜损伤的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激素类药物,能减轻局部黏膜炎症和红肿。

  •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糖皮质激素能有效减轻黏膜红肿、疼痛和渗出等。在口腔黏膜病变(如严重的阿弗他溃疡、口腔扁平苔藓)等免疫介导的疾病中,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尤为重要。

  • 临床应用:对于黏膜病变,可选择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对于严重的黏膜损伤,可短期全身用药。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应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调整。尽可能使用短期治疗方案,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虽然局部用药的全身副反应较小,但长期使用仍需警惕可能导致的局部黏膜变薄、出血等。







生长因子


黏膜损伤修复过程中,生长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促进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以及血管新生,从而加速黏膜的愈合。局部使用促愈合药物,如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bFGF),可促进黏膜修复。

  •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使用b-bFGF治疗儿童鼻腔黏膜糜烂、鼻出血可加速鼻腔黏膜功能和形态的恢复,缩短愈合时间,减少复发;使用b-bFGF治疗鼓膜穿孔可显著提高鼓膜的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 有关b-bFGF治疗儿童口腔溃疡及口腔黏膜炎症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b-bFGF能明显减轻炎症反应程度,改善临床症状、缩小溃疡面积、缩短疼痛时程和溃疡痊愈时间、提高免疫功能和治疗有效率。b-bFGF能减轻牙龈炎症、减少牙龈炎复发。

  • 使用注意事项:b-bFGF是蛋白类药物,储存温度过高或常用消毒剂如碘酒、乙醇、双氧水、重金属等均可影响其稳定性和生物学活性,因此需注意冷藏保存,使用时应在清创基础上、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再喷涂。

  • 临床应用:(1)对于鼻腔部位的鼻出血、鼻腔黏膜糜烂、鼻中隔穿孔、鼻腔外伤或疾病术后黏膜损伤,耳部外伤及其他原因造成的鼓膜穿孔,推荐使用50~300 U/cm2,以300 U/cm2为宜,每日喷涂2次。(2)对于口腔部位的口腔溃疡、口腔外伤或疾病术后黏膜损伤,咽喉部的外伤或疾病术后黏膜损伤,推荐使用50~300 U/cm2,以300 U/cm2为宜,每日喷涂或含漱3~4次。以上治疗疗程推荐1~2周。







抗菌药


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局部使用可对抗黏膜的细菌、真菌感染。感染严重或不能使用局部药物时,可考虑全身使用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

  •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抗菌药物通过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减少感染对黏膜的进一步损伤,从而为黏膜的自然修复创造有利条件。临床使用抗菌药需警惕耐药风险或局部菌群失调。全身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可损伤胃肠黏膜及具有一定肝肾损害,尤其对于儿童临床使用时建议谨慎评估后使用。







抗病毒药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可用于对抗黏膜的病毒感染。

  •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抗病毒药可用于局部黏膜的病毒感染治疗,其优势在于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其疗效取决于:病毒类型、用药时机(早期干预效果更佳)、药物特性(渗透性、免疫调节能力)等。抗病毒药的局部刺激常见,但多数轻微且可逆,严格遵循使用说明,避免过量或长期应用,儿童需谨慎选择药物。







免疫调节剂


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是一类同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和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根据不同剂型、黏膜损伤类型和部位及感染情况,可局部或全身用药。

  •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免疫调节剂通过免疫调节、抗病毒作用,在黏膜感染性损伤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其副反应较为常见,但通过规范用药和及时干预,多数儿童可安全完成治疗。







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是一类能够竞争性地阻断组胺与其受体结合的药物,从而减轻或消除组胺引起的过敏炎症反应。

  •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抗组胺药通过多途径阻断组胺效应及炎症级联反应,治疗黏膜损伤,使用时需根据损伤类型和部位选择具体药物及给药方式。鼻喷剂或含漱液等局部抗组胺药可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副反应,适用于鼻腔、口腔黏膜修复。


参考文献
1.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儿童黏膜损伤修复管理专家共识.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5,40(8):637-64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