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诊 I 新生儿惊厥
2025-04-13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常见急症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新生儿惊厥性疾病的病死率由原来40%降低到20%,但神经发育不良的结局如脑瘫、智力障碍、发育行为异常、继发性癫痫等发生率并没有显著降低。早期识别诊断及治疗新生儿惊厥对于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现将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与急诊治疗总结如下,为临床新生儿惊厥的诊疗提供参考。


新生儿惊厥病因


足月新生儿惊厥最常见的病因是缺氧缺血性脑病,其次是局灶性缺血(卒中)、脑畸形和代谢紊;而早产儿中,脑室内出血和感染为主要原因。


1.缺氧缺血性脑病


2.脑卒中

颅内出血:足月儿多见于缺氧和产伤引起蛛网膜下腔、脑实质或硬膜下、硬膜外出血;早产儿因缺氧、酸中毒等原因发生脑室周围-脑内出血(PVH-IVH),后者是早产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

新生儿脑梗死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4.代谢紊乱

低血糖:多见于早产儿、小于胎龄、窒息及糖尿病母亲的患者,多发生于生后3d内;

低钙血症:与低出生体重、窒息、母亲糖尿病等有关;

低镁血症:常与低钙血症并存,临床以区分,低钙血症经钙剂治疗无效时需考虑;

高或低钠血症:血钠极高、极低而导致惊厥发作;

高胆红素血症。


5.先天遗传代谢病

当临床上惊厥原因不明,同时伴有顽固性低血糖、酸中毒、高氨血症等时需考虑,包括枫糖尿症苯丙酮尿症、非酮症高甘氨酸血症、丙酸血症半乳糖血症维生素B6依赖症等。


6.药物

药物过量或中毒:如氨茶碱异烟肼、局麻药等;

撤药综合征:孕母用镇静麻醉药、巴比妥类或阿片类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分娩后药物供应突然中断,常于生后6小时内发生惊厥,24~48小时恢复正常。


7.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8.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因基因突变导致惊厥,最常见于钾通道KCNQ2、KCNQ3基因畸变。


9.良性(非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为良性自限性疾病,发作开始于生后5天,多在生后2周内消失,故又称5日风,但确切的病因不明。


10.原因不明


新生儿惊厥临床表现


新生儿惊厥发作可分为微小发作、阵挛发作、强直发作和肌阵挛发作。除微小发作外,后三种类型又进一步分为局灶性、多灶性和全身性。其中,以微小型多见,其次为多灶性阵挛发作。


1.微小发作:

面-口-舌异常运动:皱眉、面肌抽动、咀嚼、吸吮、伸舌、吞咽、打哈欠;

眼部异常运动:凝视、斜视、眨眼运动、眼球震颤

四肢异常运动:单一肢体震颤,固定在某姿势或四肢踩踏板或划船样运动;

自主神经性发作:呼吸暂停、屏气、呼吸增快、心率增快、出汗、流涎、阵发性面红或苍白。

2.阵挛发作:重复有节律的四肢、面部或躯干肌肉的快速收缩和缓慢放松运动。

3.强直发作:发作时全身肌肉强烈收缩,使患儿固定于某种姿势。

4.肌阵挛发作:为突发的全身或部分骨骼肌触电样短暂收缩(0.2s),常表现为突然点头、前倾或后仰,或两臂快速抬起。


新生儿惊厥辅助检查


表1 新生儿惊厥诊断需进行的相关检查[4]

微信图片_20250413213236.jpg


新生儿惊厥的急诊治疗


1.一般治疗

疑似或惊厥发作的患儿应置于安静的环境中,减少疼痛等不良刺激;

评估呼吸和循环状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鼻导管或面罩)、补充热卡及液体供给、维持内环境稳定;

尽快心电和生命体征监护,尽快建立静脉通道;

具有气管插管指证者给予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2.病因治疗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血气分析、血糖、血钙、血镁、胆红素等),快速纠正病因。

低血糖:10%葡萄糖2ml/kg,按每分钟1.0ml静脉注射;

低血钙:10%葡萄糖酸钙2ml/(kg·次)缓慢推注;

低血镁:25%硫酸镁0.4ml/(kg·次)肌内注射;

低钠或高钠:处理电解质异常;

其他:针对不同病因给予相应治疗。


3.控制惊厥

新生儿抗癫痫发作药物(ASM)治疗的启动时机:建议单次临床惊厥发作超过3min,短暂的连续发作,或每小时发作≥3次以及所有惊厥负荷超过30 s的电惊厥应给予ASM治疗;

苯巴比妥是控制新生儿惊厥发作的一线药物;

如果新生儿对一线抗惊厥药物没有反应,可将苯妥英左乙拉西坦咪达唑仑利多卡因作为二线ASM使用;

如果使用了上述药物,仍无法控制惊厥发作,或出现惊厥持续状态,应考虑注射利多卡因或咪达唑仑。(新生儿抗惊厥药物的常用剂量见表2)


表2 新生儿抗惊厥药物的常用剂量[5]

微信图片_20250413213241.jpg


抗惊厥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苯巴比妥给药足量,必要时可重复应用;

如果基于家族病史,怀疑惊厥发作是由离子通道病引起(如KCNQ2或KCNQ3 基因相关惊厥),苯妥英或卡马西平(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可能成为首选的抗惊厥药物。

苯妥英不良反应较多,新生儿慎重;

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的新生儿,左乙拉西坦可能是首选的二线ASM;

利多卡因使用时间需小于30 h,且禁用于之前使用过苯妥英或磷苯妥英治疗的新生儿。由于利多卡因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因此也禁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有维生素B6依赖性癫痫临床特征,或未找到明确病因且对二线ASM无反应的新生儿,可尝试使用吡哆醇治疗。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