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是癌症相关并发症及抗癌治疗所致疼痛,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时识别并治疗癌痛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癌痛评估是一个涉及多个维度的复杂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疼痛特征、癌症类型、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在“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第二期师资培训班”上,医脉通特邀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蒋宗滨教授进行专访,蒋教授分享了癌痛的筛查和评估要点,并围绕癌痛管理的未来发展分享真知灼见。
医脉通:请您介绍下,在临床实践中该如何进行癌痛筛查?
蒋宗滨教授:
临床上,并非所有癌症患者都会出现疼痛症状。部分患者在癌症确诊前就已遭受疼痛困扰,而另一部分患者则可能在癌症确诊后一段时间才开始感到疼痛,因此癌痛筛查至关重要。
癌痛筛查应遵循标准操作程序(SOP),首先将所有癌症患者划分为两类:存在疼痛症状和无疼痛症状;并优先针对存在疼痛症状的患者开展筛查工作。筛查方法主要为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疼痛的起始时间、具体部位、疼痛性质(例如,刺痛、胀痛、酸痛、刀割样或火烧样疼痛)、疼痛对工作和生活造成的影响,以及疼痛出现后应用的药物和疗效等。
医脉通:临床上,常用的癌痛评估量表有哪些?为实现癌痛精准评估,为我国患者提供更为精准、贴合国情的疼痛评估工具,您和您的团队开展了哪些工作?
蒋宗滨教授:
癌痛评估是疼痛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上现存的疼痛评估方法超30种,我国临床实践中常用的约有10余种。这些评估方法大体可划分为单维度评估和多维度评估两类。单维度评估,即仅评估疼痛强度,常用方法包括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数字评定量表(NRS)。以NRS为例,患者要在4种大类别,共11种评分(0~10)中选择:即无疼痛(0)、轻度疼痛(1~3)、中度疼痛(4~6)、重度疼痛(7~10)。然而,疼痛发生机制复杂,疼痛的性质、具体部位、疼痛程度,以及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均可能影响疼痛治疗。鉴于此,国际上普遍倡导采用多维度评估策略,全方位考量疼痛各方面特征,以实现精准评估。
2022年,我在国内牵头编制了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与疗效评定中国量表,其中涵盖了癌痛的评估模块,在临床应用中反馈良好。之所以制定中国疼痛评估量表,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临床应用的疼痛评估量表大多源自西方国家。然而,中国与西方国家国情迥异,在民众认知、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个人素养、经济发展和医保体系等诸多方面均存在差异。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研发的疼痛评估量表能否切实满足我国14亿人口的多样化需求有待商榷。如今,包括癌痛在内的各个疼痛评估领域,都在进行中国版疼痛评估量表的研发工作,力求为我国患者提供更为精准、贴合国情的疼痛评估工具。
医脉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您认为未来哪些新的理念或技术可能会给临床实践带来重大突破?
蒋宗滨教授:
癌痛作为医学领域中较为复杂且综合性较强的临床问题,涉及身体、心理、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total pain”的概念强调疼痛并非单一维度的问题,需要进行全方位管理。正因如此,癌痛治疗需要疼痛科、肿瘤科、营养科和护理科等多学科协作,以保障患者得到规范化、个体化治疗。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在临床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未来应进一步借助AI技术全方位优化癌痛管理。一方面,可以通过AI技术监测居家治疗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指导患者用药及疼痛管理。另一方面,晚期癌痛患者,尤其是携带镇痛泵的患者,大多选择居家或在社区医院治疗,需要关注患者药物携带、护理以及康复等多方面问题。此外,通过AI技术或可预测患者爆发痛等紧急情况的发生时间点,并给出相应的处理建议,从而为癌痛患者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治疗方案,切实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蒋宗滨 教授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广西医科大学疼痛医学中心主任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首席医学专家
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副会长
中国疼痛康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西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广西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广西疼痛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广西疼痛专科联盟会长
《中华疼痛学杂志》副总编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