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管理是癌症患者综合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癌痛诊治水平对保障癌症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近年来我国癌痛规范诊疗相关制度和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诸多挑战。在“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第二期师资培训班”上,医脉通特邀吉林省人民医院吴大胜教授进行专访,吴教授详细地阐述了癌痛规范化治疗理念在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与突破,并围绕如何健全多学科协作机制,推进“疼痛科+”多学科诊疗模式分享了真知灼见。
医脉通:癌痛规范化治疗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存在哪些挑战?近年来,在癌痛规范化治疗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未来仍需进行哪些努力?
吴大胜教授:
尽管癌痛规范化治疗理念提出已有多年,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诸多挑战。例如,患者、患者家属和部分医务工作者对癌痛认知不足,临床医生对癌痛评估不足,以及对癌痛所致影响考量不充分。罹患肿瘤后,患者及其家属等往往会忽略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癌痛治疗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肿瘤得到有效控制后癌痛便会消失。
实际上,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癌痛为患者带来了巨大痛苦。长期遭受癌痛折磨的患者身体机能每况愈下,可能对后续抗肿瘤治疗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癌痛带来的精神困扰也可能影响患者抗肿瘤治疗的信心,致使部分患者因难以忍受剧烈疼痛而放弃肿瘤治疗,甚至萌生轻生的想法。
近年来,疼痛学科发展迅速,越来越多新型药物和新兴治疗手段的出现为癌痛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除此之外,癌痛治疗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癌痛治疗,尤其是癌痛全程综合管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未来仍需砥砺前行,进一步加大癌痛规范化治疗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癌痛的认知水平,以更好地平衡癌痛和癌症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医脉通:在临床实践中,该如何将药物镇痛与非药物镇痛方法相结合,更好地实现多模式镇痛?
吴大胜教授:
多模式镇痛是通过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或镇痛措施发挥镇痛作用的镇痛模式,是癌痛治疗的重要手段,也是癌痛全程管理的重要措施。多模式镇痛涵盖了多种治疗途径,包括口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和心理干预等。其中,心理干预需贯穿癌痛治疗全程,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建设,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障医患沟通顺畅,为顺利推进癌痛治疗工作提供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口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间并无明显分界,各种治疗手段相辅相成,临床上需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具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建议尽早进行介入治疗,以缓解患者疼痛症状。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后也可转换策略,重新启用口服药物治疗。
总体而言,在临床实践中,在心理干预的基础上,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联合治疗手段,方能更好地实现多模式镇痛目标。
医脉通:“疼痛科+”多学科诊疗模式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您认为,未来如何建立更健全的多学科协作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规范的癌痛管理服务?
吴大胜教授:
“疼痛科+”多学科诊疗模式不仅适用于癌痛患者,在其他疼痛相关疾病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癌痛为例,内科、外科、耳鼻喉科和妇产科等诸多科室均可能接诊各科相关的癌症患者,对于癌症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疼痛,可以采用“疼痛科+”的诊疗模式,由疼痛科协助或主导疼痛治疗,其他相应科室主导抗肿瘤治疗。通过多学科联合治疗,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疼痛症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好地推进癌症治疗。即使对于无法进行抗肿瘤治疗的安宁疗护患者,疼痛科也可通过有效的镇痛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护生命尊严,实现癌痛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专家简介
吴大胜 教授
吉林省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吉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
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
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神经病理性疼痛亚专业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精麻药品合理应用分会副主任委员
吉林省医学会、医师协会常务理事
吉林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中华疼痛学杂志》编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