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君教授专访:神经眼科疾病诊治应先定位,后定性
2013-08-08 来源:医脉通

2013年7月27日,在大连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神经眼科学术会议(CNOS2013)”上,医脉通有幸采访了北京同仁医院的张晓君教授。张教授作为大会主席之一,在会议上的精彩点评令参会者们受益匪浅,她反复提到:“神经眼科疾病的诊治,要先定位,后定性,讲逻辑,理清思路”。采访内容如下:



医脉通:本次会议给您印象比较深的报告有哪些?

 

张晓君教授:昨天的会议中,首先要提的是王安国教授的报告,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他一直站在前沿,这次所讲的是OCT的应用,非常客观、科学、严谨,介绍的内容既准确又新颖。这些年海峡两岸神经眼科的交流中,王安国教授的演讲都是我特别欣赏的。每年他都会提出一个不同的主题,内容也非常好。可以说,他的报告一直让我印象最深刻。


今年还有一些亮点就是眼球运动传出系统这方面的报告。赵堪兴、王振常教授分别从临床和影像方面讲解了眼球运动异常的一个综合征——CCDDs,相信与会者们都牢牢的记住了。


神经科这方面,王佳伟教授的讲题是副肿瘤综合征与眼科,这也是从新视角给了眼科大夫一个新思路。诊断神经眼科疾病时应当考虑到副肿瘤综合征的问题。


实际上大会报告都很好,我只是从中挑选几个来介绍。

 

医脉通:神经眼科骨干培训班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

 

张晓君教授:骨干培训班顾名思义,我们的出发点是为全国各地培养骨干。这些骨干回到当地,再去培训和普及到他们的大夫。临床上,他们也应该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神经眼科疾病诊疗。这样形成一个全国性多层次的网络。培训班的第一要务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神经眼科医师的临床思路,帮助医师从专业特点所决定的直观思维升华到抽象和逻辑的思维。就比如反复提到的“先定位后定性”:上午会议中展示的病例都很疑难少见,相关临床资料也很多,但发言讨论的内容说明大家的思路仍然很散,没有建立一个严密的逻辑过程,所以我们仍要在这方面去努力。


从学术内容来讲,培训班也涵盖了神经眼科的三大部分:视觉传入系统、眼球运动传出系统、瞳孔。

 

医脉通:能否透露一些中国视神经炎临床诊治共识的现状?

 

张晓君教授:经过最近10年的努力,国内对视神经炎的诊治有了质的飞跃,从原来直观的部位分类进步为病因分类。但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分类及亚型分类。尤其是已经确定特发性视神经炎,应用激素时仍然混乱,缺乏规范化的方案。针对这个情况,神经眼科学组正在制定中国视神经炎诊断治疗的共识。在之前的工作基础上,今年年初召开了讨论会,纸版文件已基本定稿,目前是最后的修改阶段。今年内应该能在《中华眼科杂志》发布这份共识。

 

医脉通:很多医院神经科和眼科是分开的,怎样促进二者结合?

 

张晓君教授:神经和眼科分开是现代医学教育和临床发展的共性。神经眼科是一个边缘和交叉学科。怎样让两个科的医师把工作做好?昨天许贤豪教授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继续教育要突出神经眼科专科医师培训。北京上海等地的住院医师培训已经开展了好几年,但还缺乏明确的专科医师培训的概念。国内实际是借用了欧美的方法。欧美住院医培训是3~5年,一般3年;之后进行专科医师培训。比如眼科医生从医学院毕业,医师执照考过了,接着要经过3年的眼科住院医师培训。这3年他会在眼科各个亚专科轮转,具备了综合的能力,之后就可以作为综合的眼科医师执业;如果还要继续更专业化,例如专攻青光眼、眼底,就在青光眼组或者眼底组进行1~2年更细化的培训;神经眼科作为眼科的分支,也是如此,在专科培训的两年内不能光在眼科待着,要到神经科去接受临床培训。同样的,对于神经科医师,在3年普通神经科培训后,可以再接受卒中、癫痫、老年痴呆变性、神经电生理之类的培训;也可以进行神经眼科的培训,美国很多大型的神经中心都有这种培训部门。这时,两科的医师就会合到了一起。应该说,神经眼科专科医师培训是把神经科和眼科结合起来,最终形成神经眼科专科最有效的途径。国内还需要一段时间逐步来发展。

 

医脉通:神经眼科相关的检查非常多,怎样避免过度检查?


张晓君教授:举个例子,就拿刚才会议上讨论的病例来说,一个青年男性患者突然单眼视力下降,来眼科就诊。规范的过程是先判断视力下降究竟是视通路的哪个部分出了问题,角膜、晶体还是玻璃体?看裂隙灯和眼底基本就能解决。如果眼球里的疾病导致视力下降这种可能性被排除,还剩下两部分——视神经和颅内病变。这时通过眼底视盘改变、起病过程发现是视神经的问题,就不需要再去考虑颅内了。荧光造影、多焦视网膜电图、核磁甚至腰穿就不再有必要。之所以会做这些检查,是因为没能充分应用专业知识直接对病变进行定位。


现在政府和社会上对于过度诊疗也在进行监管。不考虑医生的自我保护问题,单纯从专业知识来讲,想要医生避免这种所谓的过度检查和治疗,必须给他们足够的培训机会,培养这种基于深厚理论和技能基础进行诊断的能力;同时,对于凭借自身丰富经验和知识、避免了过度检查的医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价值回报。换句话说,这种知识避免了一些检查带来的沉重负担和可能损伤,理应获得褒奖和鼓励。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