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佳忆,幸兵,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 point inhibitor)是一种新型的通过激活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起作用的抗肿瘤药物。而这类药物所诱导的自身免疫性不良反应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的垂体炎(immunotherapy induced hypophysitis,IH)。
1.背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种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达到抗肿瘤的效果的一种抗肿瘤药物。免疫检查点是通过CTLA4-B7和PD-1/PD-L1等通路防止T细胞过度激活来维持机体的免疫耐受的一种负性调节分子。肿瘤细胞在机体内的增殖是通过瘤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的激活来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则通过抑制这些免疫检查点活性,重新启动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应答,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CTLA-4、PD-1和PD-L1单抗等。这些药物虽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由于其对免疫反应的再激活,可出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IH就是一种典型的irAE。
2.流行病学
根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种类不同,IH的发病率从0.2%到16.4%不等。截至2018年11月4日,共有689例IH的报告。CTLA-4单抗和PD-1单抗联合治疗导致的IH发病率最高,而单药治疗导致的IH发病率依次为:CTLA-4抑制剂、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IH在男性中多见,平均年龄为63岁(20~88岁)。从最初接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到确诊IH的中位时间是76d(46~116d),IH最常见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3次治疗后。虽然有证据表明其他irAE的风险似乎是剂量依赖性的,但是IH不是剂量依赖性的,标准剂量(3mg/kg)与累积剂量或高剂量(10mg/kg)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导致的IH无显著差异。
3.作用机制
CTLA-4单抗和PD-1单抗诱导的IH的机制有所不同。CTLA-4单抗诱导的IH与Ⅱ型和Ⅳ型免疫反应相关,而PD-1抗体诱导的IH与IgG4相关垂体炎的发病机制相似。CTLA-4抗原在接受CTLA-4阻滞治疗的患者尸检的垂体组织中表达,其表达程度与IH临床症状呈正相关。
在IH的小鼠模型以及合并IH的晚期黑色素瘤或
4.临床特点
IH临床表现多表现为
内分泌激素检查可显示为TSH(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促甲状腺激素)、
如果IH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因垂体危象导致患者生命危险,所以早期发现和诊断至关重要,提示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患者中,应该在治疗前和治疗期间评估垂体前叶相关激素水平,必要时通过垂体增强MRI早期发现。
5.治疗与预后
IH的治疗需要考虑是否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受累的下丘脑-垂体轴的激素替代治疗两个方面。治疗原则是激素对症治疗,应根据IH导致的垂体前叶激素减低类型和临床症状补充除生长激素外的相应激素。对1-2级IH,建议持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以免影响原发肿瘤的治疗效果,对轻度IH患者继续应用ipilimumab治疗是有益的。对于3-4级IH患者因多合并垂体危象建议停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
大剂量
对17名ipilimumab诱发的IH患者的纵向分析发现,经过中位时间11.5个月的随访,大多数患者(13/17)中的垂体功能减退症持续存在,仅4例患者垂体功能恢复正常。25例ipilimumab诱发的IH炎患者,经激素替代治疗后其继发性肾上腺功能不全未能痊愈,仍需长期激素替代。对15例ipilimumab治疗后出现IH的患者经过激素替代治疗后,13例患者仍存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
6.结论与展望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其所诱导的
来源:李佳忆,幸兵.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自身免疫性垂体炎的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20,40(03):403-40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