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N2015]2015AAN分会场撷萃
2015-05-06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一、帕金森病的功能影像学研究进展


过去30年间,脑结构和功能影像学得到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评估基底节功能、诊断帕金森综合征、理解帕金森病(PD)及其他运动障碍疾病的病理生理、检测和监测疾病进展的能力。现将本次AAN会议中关于PD功能影像学研究作一阐述。


多巴胺转运体SPECT显像评估PD病情进展


PPMI是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旨在评价与PD进展有关的生化、临床及影像标志物。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所的约翰·赛贝尔(JohnSeibyl)教授分享了PPMI在功能影像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该研究纳入167例PD患者[平均年龄61.8岁,平均病程6.7个月,平均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为31.8分]。在基线、入组后1年和2年分别进行123I-氟潘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查。结果表明,123I-氟潘SPECT显示的早期PD患者多巴胺转运体(DAT)损失量为平均每年7%。第1年DAT降速大于第2年,提示在PD发病早期神经变性进展可能更快。壳核和尾状核间DAT损伤无显著差异。


上述结果提示,123I-氟潘SPECT可作为评价PD病情进展的良好指标。


18F-dopaPET显像预测多巴相关性运动并发症的发生


多巴丝肼长期治疗可导致多种运动并发症,例如开关现象及多巴相关的肌张力障碍(LID)。马提亚斯·罗勒(Mattias Lohle)介绍了功能影像在预测多巴相关性运动并发症发生方面的作用。


该研究纳入31例散发型PD患者,评估18F-多巴(dopa)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中纹状体18F-dopa摄取(Kocc)和有效多巴分布体积比(EDVR),随访时间为7.3年。64.5%患者出现了运动并发症,58.1%患者出现了开关现象,35.5%患者出现了LID。与未出现运动并发症的患者相比,出现了运动并发症的患者具有较低的基线壳核EDVR值,这种EDVR下降主要出现于壳核后部。因此,对早期PD患者壳核EDVR值的评估,或可预测未来该患者出现多巴相关性运动并发症的可能性。而其他解剖部位的EDVR值和Kocc则无此价值。


PD相关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脑白质病变


塞巴斯蒂诺·嘉兰图西(Sebastiano Galantucci)介绍了PD相关性认知功能障碍与白质结构损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该研究纳入168例PD患者[105例不伴认知功能障碍,PD-ncog;48例表现为轻度认知损害(MCI),PD-MCI;15例为痴呆,PD-DEM]和41名健康对照。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神经心理评估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I-DTI),并评价了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率(MD)。结果显示,所有PD患者与对照相比在胼胝体压部、右侧额叶白质和内囊出现了FA下降和MD增高。PD-MCI患者白质损伤扩展至胼胝体前部、双侧额叶、颞叶前部及顶叶。PD-DEM患者则具有更为严重的的白质损伤。PD-DEM与PD-ncog患者相比,胼胝体体积显著缩小。


这一结果提示PD相关性认知功能严重程度和白质损伤密切相关。对白质结构和范围的评估有利于进一步认识PD相关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123I-FP-CIT-SPECT与静止性震颤


既往神经病理研究提示,起源于脑桥中缝核的5-羟色胺能系统在PD患者中存在功能障碍。而5-羟色胺能系统是否在PD早期即出现异常,及其与PD各种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目前仍不明确。扎伊·卡哈维(Zahi Qamhawi)等报告了PPMI在此方面的研究结果。


研究纳入396例PD患者、205名健康对照和77例SWEDD(扫描无多巴胺缺乏证据)。


123I-FP-CIT-SPECT测定了三个队列中脑桥中缝核5-羟色胺转运体(5-HTT)表达情况,并分析了其与静止性震颤、疲乏、抑郁、快动眼睡眠(REM)行为异常等症状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及SWEDD相比,PD患者脑桥中缝核5-HTT水平明显下降,但仅13%患者存在严重脑桥中缝核损伤,大多数患者脑桥中缝核功能尚正常。在PD患者中,脑桥中缝核5-HTT水平与静止性震颤发生有关。存在静止性震颤的PD患者脑桥中缝核5-HTT水平较低,而纹状体多巴系统损伤反而较轻。其他PD症状包括疲乏、抑郁及睡眠障碍与脑桥中缝核5-HTT水平无关。


此研究结果提示,PD患者早期即存在脑桥中缝核5-HTT损伤,低5-HTT水平与静止性震颤相关,而脑桥中缝核功能障碍与PD早期的非运动症状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崔梅发自华盛顿)


二、循证指南:成人首次非诱发性痫样发作的管理


艾伦(Allan)等首先定义了非诱发性痫样发作:①不明病因的痫样发作;②与颅脑损害病史或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有关的痫样发作,排除有明确诱因情况,例如中毒代谢性疾病、脑外伤及卒中等。并提出了新问题:①患者在首次痫样发作后再发风险有哪些?②立即使用抗癫痫药物(AED)能否减少或改变其复发的短期风险及远期预后?③立即给予AED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如何?此外,研究者系统回顾已发表的相关研究,在循证基础上提出了治疗建议。


详见:AAN/AES发布新版成人首次非诱发性癫痫发作诊疗指南


研究显示,成人首次非诱发性痫样发作后,在接下来2年内再发风险很高(21%~45%)(A级证据),第1年风险尤其高。临床上与再发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颅脑受伤史(A级证据)、脑电图有痫样放电(A级证据)、颅脑影像学检查有显著的异常表现(B级证据)及夜间发作(B级证据)等。


首次发作后,若立即使用AED,与暂缓治疗等待第2次发作相比,发病后最初2年内再发风险可能会降低(B级证据),但整体生活质量并无改善(C级证据),且可能不会改善发作后3年或更长时间的临床预后(B级证据)。临床医生还应告知患者,若使用AED,就有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可能(B级证据),这些不良反应也许较轻微或停药后能好转。与传统AED相比,新型AED治疗效果相当甚至更优,且不良反应更少。


研究者指出,这不是“非黑即白”的指南。是否推荐患者首次发作后使用AED,须评估患者病情,平衡药物控制再发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尊重患者个人意愿,并告知患者立即治疗不会改善远期预后,但可减少随后2年内再发风险,尤其对于有诸多危险因素的患者。(李翔发自华盛顿)


三、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新进展


ALS是一种累及运动神经元为主的快速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全美约有12000例患者。除1995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治疗药物利鲁唑(riluzole)可延长ALS患者数月生存期外,并无其他被证实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分子时代的来临,ALS研究火热进行中,主要集中在生物标志物、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检测等方面。


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CD15+CXCR4+VLA4+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ALS


基于ALS的病理机制为运动神经元的逐步凋亡,意大利米兰大学的西蒙内(SimoneC)博士团队采集健康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得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并分化成新的神经干细胞(NSC)。这群NSC经过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后,产生CD15+CXCR4+VLA4+的神经元细胞,仔细评估这类细胞的表型,包括形态、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分析,并对ALS小鼠模型(SOD1G93A小鼠)进行鞘内注射。


结果表明,无论离体还是在体试验,CD15+CXCR4+VLA4+NSC可逐步通过微小的注射部位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并存在分化为神经系统3大胚层的能力,从而减少ALS患者神经系统的胶质增生。


采用NSC分选后的干细胞移植可能是ALS的新的细胞介导治疗手段之一。


转甲蛋白可能为C9ORF72相关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梅奥医院的马卡·凡·布里特斯维奇克(Marka VanBlitterswijk)博士介绍C9ORF72相关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C9ORF72相关疾病指因C9ORF72基因上一段序列(GGGGCC-repeat)异常扩增而致的一组疾病,主要有两种致命表型:家族性ALS和额颞叶痴呆(FTD),目前尚无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转甲蛋白(TTR)存在于血和脑脊液中,2010年,德国和美国学者将ALS患者血和脑脊液与正常人群进行蛋白质比对,发现其有数种蛋白表达异常,TTR即为其一。


本研究首次采用全基因组DASL HT分析对32个C9ORF72基因突变携带者进行脑表达分析,并与正常人群(n=30)及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n=20)比对后发现,C9ORF72携带者小脑组织TTR表达明显增加。对44例C9ORF72基因突变携带者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亦表明TTR水平在此类患者中明显上调,不仅高于正常对照组,也高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n=20)及进行性核上瘫患者(n=20)。


TTR作为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蛋白,在C9ORF72基因突变携带者中表达上调可能是一种代偿机制,由此也为未来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着手点。(罗苏珊发自华盛顿)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