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C卒迹•重磅 | 从血压管理到取栓策略,卒中诊疗再添新证:TRIDENT、ANGEL-COAS等亮点研究一览
2025-10-24

20251022日~24日,第17届世界卒中大会(World Stroke Congress, WSC 2025)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大会由世界卒中组织主办,汇聚了来自全球卒中相关领域的顶尖临床专家、科研学者及卫生政策制定者等,共同推动卒中治疗和研究领域的发展。会上公布了多项重要临床试验结果,涵盖卒中二级预防、大梗死核心取栓治疗、院内流程优化、基底动脉闭塞取栓策略等多个关键方向。本文将梳理部分研究的核心结果,为卒中领域从业者传递前沿学术动态。





TRIDENT:国际多中心三联疗法预防复发性颅内疾病事件试验的主要结果

TRIDENT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评估三种不同降压药物的固定低剂量复合制剂是否可强化长期血压管理,从而降低脑出血患者卒中复发风险。

受试者为患有脑出血且合并轻至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30160 mmHg)的成人患者,病情稳定;首先接受为期周的药物耐受性评估;若耐受良好且服药依从性达到80%以上,即可进入随机分组阶段。后续按1:1比例随机分组接受三联药物(替米沙坦20 mg+氨氯地平2.5 mg+吲达帕胺1.25 mg)或安慰剂治疗,并联合基础治疗。主要终点是卒中复发事件。该研究共纳入10个国家57个中心的1671名患者。

疗效



  • 三联药物组的卒中复发率显著降低(HR 0.6195% CI 0.410.91p=0.017NNT=27)。

  • 脑出血复发风险较低(HR 0.4095% CI 0.220.72p=0.003)。

  •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 发生率减少 (HR 0.67, 95% CI 0.470.94, p=0.020)

  • 心血管死亡率无显著差异(HR 0.6795% CI 0.361.25p=0.21)。

安全性/耐受性



  • 严重不良事件:三联药物组23.8% vs 安慰剂组26.8%

  • 6个月时特别关注的不良事件(头痛晕厥、跌倒、水肿、电解质异常):发生率低且组间相似。

  • 肾功能方面:三联药物组eGFR 下降 ≥30% 的患者更多(7.7% vs 4.3%);因肌酐升高≥20%而停药的患者更多(7.1% vs 2.5%)。

尽管该研究为支持使用低剂量复方制剂进行强化血压控制获益提供了有力证据,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来自斯里兰卡的受试者比例较高,这可能影响结果的普适性。

研究结论



对于原发性脑出血患者,额外使用低剂量三联复合制剂干预,可进一步降低卒中、脑出血及主要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风险。




ATLAS:大梗死核心缺血性卒中的机械取栓——六项随机对照试验的个体患者数据荟萃分析

近期有六项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了大面积梗死核心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血栓切除术 (EVT)与药物治疗的效果。尽管这些研究证据支持E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由于各研究在设计、影像学标准和结局方面存在差异,以及单项试验缺乏对某些亚组进行分析的效力,有必要进行系统评价和个体患者数据荟萃分析,以量化EVT在大梗死核心卒中中的获益和风险,并探讨不同临床和影像亚组的治疗效果。

方法



纳入针对急性前循环大梗死核心卒中(ASPECTS评分或梗死核心体积≥50 mL,发病24小时内)的6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RESCUE-Japan LIMIT, ANGEL-ASPECT, SELECT2, TENSION, TESLA, LASTE。主要结局为9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次要结局包括功能独立(mRS 02)、行走能力(mRS 03)、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和神经功能恶化情况等。

结果



n=1886EVT组(n=944vs 药物治疗组(n=942)。

主要结局:

  • aGenOR 1.6395% CI 1.421.87, p

次要结局:

  • mRS 02EVT19.5% vs 药物治疗组7.5%aRR 2.61p

  • mRS 03EVT36.6% vs 药物治疗组19.8%aRR 1.95p

  • 死亡率:EVT31% vs 药物治疗组37%aRR 0.82p=0.018

  • 症状性颅内出血:EVT5.5% vs药物治疗组2.7%aRR 2.02p=0.017

亚组研究结果



EVT获益在不同亚组中保持一致:

  • 年龄、性别、卒中严重程度、闭塞部位和时间窗(小时和624小时)。

  • ASPECTS分层(05)——即使在ASPECTS极低(0-2)的患者中,仅在早期时间窗内观察到获益。

  • 缺血核心体积——维持获益;≥150 mL则无获益。

  • 错配情况——无论是否存在错配,均观察到获益。

晚期时间窗(624小时):EVT仍然有效,但绝对获益较小。

安全性



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EVT5.5% vs 药物治疗组2.7%),但总体死亡率较低,净临床获益为正。

结论



  • 对于大梗死核心缺血性卒中,EVT优于药物治疗。

  • 获益在不同亚组中保持一致,包括ASPECTS极低或梗死核心体积较大(高达150 mL)的患者。

  • 尽管出血风险略有增加,但功能结果有所改善,死亡率降低。

  • 证实EVT应成为广泛大梗死核心卒中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OPTIMAL:多途径干预有助于缩短EVT患者入院至穿刺时间,并改善3个月结局

院内延误对血管内治疗(EVT)的疗效有着深远影响,在中国是一个棘手问题。然而,目前很少有随机试验以减少EVT前的院内延误来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旨在评估多途径干预对接受EVT患者的临床预后和院内延误的影响。

这项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贺耀德医生报告的OPTIMAL整群随机对照研究,展示了一项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多途径干预在超急性期环境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该试验假设,接受EVT治疗患者的入院至穿刺时间和结局可以通过行为改变理论进行优化。多途径行为改变方案(PEITER)包含说服、赋能、激励、培训、教育、限制,图1

OPTIMAL研究将16家医院按1:1随机分配,分别部署PEITER干预或维持常规护理。PEITER组通过视频电话会议和现场会议接受为期1年的基于行为理论的PEITEM干预。主要结局为个月改良Rankin 量表 (mRS) 3的比例。

图片

1

研究共纳入1288名患者(PEITER666人,对照组622人)。在PEITER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更有可能获得更佳结局(定义为mRS评分0-3)(66.4% vs. 55.4%aOR 1.646 [1.054-2.57]p = 0.028,图2)。此外,行为干预方案组的中位入院至穿刺时间为103分钟,对照组为111分钟(调整后均数差 -22.4 [-42.0-2.8], p = 0.025,图3)。

图片

2

图片

3

因此,OPTIMAL研究中的行为改变干预方案有助于减少院内延误,并改善接受EVT治疗患者的90mRS结局。优化团队行为和路径可靠性可以为患者带来显著的改善。




ANGEL-COAST:相比支架取栓,抽吸取栓用于椎基底动脉闭塞具有更高的首通效应

ANGEL-COAST研究的PI为缪中荣教授和Raul G. Nogueria教授,Sub-PI为孙瑄教授,项目执行为杨明医生和孙大鹏医生。

ANGEL-COAST研究是在全国22家中心开展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比较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作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一线治疗策略的效果。研究者推测,由于椎基底动脉的解剖结构,抽吸取栓可能比支架取栓更有效。

研究从202212月开始入组,截至2025221日入组完成,最终有338名患者进入了ITT研究分析,首选抽吸取栓组为170人,首选支架取栓组为168人。

关键纳入标准包括: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年龄≥18岁,基线NIHSS10分,基线后循环ASPECTS评分≥6分,以及发病前mRS2分。研究主要终点为首通效应(First-Pass Effect, FPE),即首次取栓获得成功再通(eTICI分级达到2c-3,并不伴补救治疗。

研究结果



  • 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研究者发现,首选抽吸取栓的FPE率明显高于首选支架取栓组(43.5% vs. 27.4%, OR 2.04, 95%CI1.30-3.22P=0.002)。符合方案分析的结果略有不同(49.7% vs. 27.2%OR 2.6595% CI1.65-4.24p)。

  • 然而,次要结果分析显示,首选抽吸取栓组的术后成功再通率要明显低于首选支架取栓组(87.6% vs. 90.4%, OR 0.4595%CI0.21-0.99P=0.046)。

虽然抽吸取栓比支架取栓实现了更高比例的首通效应(eTICI 2c/3),但这种早期优势被较低的最终再通率所抵消。




CHANCE-4:替罗非班用于预防伴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TIA/轻型卒中患者卒中复发

CHANCE-4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一项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临床试验。这项随机试验评估了静脉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作为急性期策略,用于预防伴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的效果。在这项涉及4,724名患者的大型研究中,与安慰剂相比,替罗非班并未降低卒中复发率,并且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增加相关,但严重出血仍然罕见。

研究方法



伴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TIA/轻型缺血性卒中成年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静脉替罗非班或安慰剂,同时接受标准药物治疗。该试验在中国进行,主要疗效结局为卒中复发。安全性结局包括严重出血(包括根据方案确定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随访期间出血。

研究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4,724名患者。主要分析结果为中性:替罗非班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复发卒中的风险比为1.0095% CI 0.831.22)。替罗非班组和安慰剂组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0.4%0.3%,替罗非班组的出血发生率更高(3.8% vs. 1.5%)。

研究结论



对于伴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TIA/轻型卒中患者,早期静脉使用替罗非班并未降低卒中复发率,反而增加了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严重出血事件罕见,与安慰剂组相似。这些发现不支持在该人群中常规使用早期替罗非班预防卒中复发。


参考文献:

PRESS RELEASE. World Stroke Congress (WSC) 2025 Plenary and Late Breaking Highlights: Wednesday, 22 October 2025.

1. Craig S. Anderson, et al. MAIN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TRIPLE THERAPY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INTRACEREBRAL DISEASE EVENTS TRIAL (TRIDENT). WSC 2025.

2. Amrou Sarraj, et al. ANALYSIS OF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FOR LARGE CORE ISCHEMIC STROKE (ATLAS) COLLABORATION  AN INDIVIDUAL PATIENT-LEVEL DATA (IPD) META-ANALYSIS OF SIX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SC 2025.

3. Yaode He, et al. EVALUATION OF A MULTI-COMPONENT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THE OUTCOMES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 CHINA (OPTIMAL): A CLUSTER-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SC 2025.

4. Raul G. Nogueira, et al. CONTACT ASPIRATION VERSUS STENT RETRIEVER THROMBECTOMY FOR 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ANGEL-COAST):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RANDOMIZED, OPEN-LABEL, BLINDED-ENDPOINT TRIAL. WSC 2025.

5. Jing Jing. CHANCE-4.WSC 2025.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