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京津冀神经病学论坛盛大启幕,顶尖专家共绘神经领域发展新蓝图
2025-10-20 来源:医脉通

20251018-19日,由北京神经内科学会主办的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京津冀神经病学论坛,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隆重召开。作为京津冀地区神经病学领域年度学术盛会,本次会议以“聚焦前沿突破,共促学科发展”为核心,通过好心情、腾讯会议及其他线上平台同步直播,吸引了全国数万名神经内科学领域医护人员、科研学者参与,现场及线上氛围热烈,成为推动区域神经学科创新交流的重要纽带。

 

开幕式与年度工作报告:凝聚共识,擘画未来

 

1018日上午,会议主会场(中国科技会堂B207)议程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由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曹阳月教授、范寅泰教授、王雪梅教授、程哲教授共同主持,四位主持人依次介绍了会议背景、参会嘉宾及议程安排,向远道而来的京津冀及全国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

 

开幕式环节,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毕齐书记发表现场致辞。他指出,过去一年,学会在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的临床研究与技术推广中成果丰硕;同时强调,本次会议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旨在打破区域壁垒,整合三地优质医疗资源,推动神经病学诊疗标准统一与技术共享。随后,学会主委通过视频致辞,向全体参会者致以问候,寄语本次会议成为思想碰撞、成果转化的平台,为神经疾病患者带来更优质的诊疗方案。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于逢春会长以“政治正确,学术先进,交流提高”为主题,作BNA2025年工作报告,该环节由曹阳月教授主持。报告中,于逢春会长从“党建活动、学术活动、专委会建设、科普宣教、科研项目”几大维度展开:2025年学会顺利通过了年度审计及年检,并顺利通过北京市社会组织等级评审,荣获4A级,等级评审是对学会工作最高的评价与肯定。学会始终坚持党建工作与学术活动相结合,开展大量的学术活动及公益科普活动。学会立项的两项科研项目进展顺利,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特别是关于北京地区社区医疗机构门诊镇静安眠类药物应用调查研究提示,北京市社区门诊镇静安眠药物类药物应用的不规范、培训缺乏、药物品种不全等问题。最后于会长明确了2026年学会重点工作方向,包括继续党建与学术融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学会内部治理及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的业内知名度及公信力,为神经病学发展贡献力量。

 

主题演讲:聚焦前沿,解码神经领域核心突破

 

主题演讲环节,汇聚了国内神经内科学领域8位顶尖专家,围绕“干细胞治疗、罕见病诊疗、AI医疗应用、脑血管病急救”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度分享,每场演讲均搭配两位资深专家主持,通过“主讲+点评”的形式,深化学术交流与观点碰撞。

 

干细胞治疗:神经修复领域的新希望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名誉会长兼书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毕齐教授,以《干细胞治疗新进展》为题开启首场演讲,由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副会长、脑小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宋海庆教授,及学会常务委员、脑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尊敬教授共同主持。毕齐教授重点介绍了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等临床研究成果,并指出干细胞治疗需进一步规范临床路径,加强长期安全性随访,推动技术从“试验”走向“临床普及”。

 

ALS治疗:从机制研究到临床实践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樊东升教授带来《ALS的治疗进展》演讲,主持人为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认知障碍及相关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巍教授,及学会副会长、神经疾病预防与脑健康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拥波教授。樊东升教授系统梳理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治疗突破,并指出ALS早期诊断困难,需加强基层医师培训,建立“筛查-诊断-干预”全流程管理体系。

 

AI与睡眠监测:传统技术的挑战与革新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于逢春教授,以《AI席卷医疗领域,多导睡眠监测经典还会永恒吗?》为题,引发全场对睡眠监测技术变革的思考。该环节由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副会长、癫痫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群教授,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宁教授主持。于逢春教授指出,传统多导睡眠监测(PSG)需专业人员手动分析,耗时耗力且存在主观误差;而AI算法可实现睡眠分期、呼吸暂停事件的自动识别,通过“AI辅助+人工复核”的模式,实现效率与精准度的平衡,推动睡眠医学向智能化发展。

 

失眠治疗:从“对症”到“对因”的理念升级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常务委员、精神与临床心理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春雪教授,带来《专题学术 失眠治疗新理念》分享,由于逢春教授单独主持。王春雪教授提出“失眠精准化治疗”理念,失眠治疗需避免“单纯依赖安眠药”,通过病因干预实现长期改善。

 

急诊取栓:优化筛选,提升救治效率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泛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霍晓川教授,解析《急诊取栓患者筛选新进展》,主持人为北京神经内科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内科行政副主任程哲教授,及学会常务委员、神经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博爱医院杜晓霞教授。霍晓川教授介绍,急性缺血性卒中急诊取栓的关键在于“精准筛选合适患者”,取栓术后康复干预需尽早启动,通过运动训练、言语治疗等,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肌肉活检:基因时代的“金标准”价值重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朝霞教授以《基因时代下肌肉活检的价值》为题,阐述传统技术在精准医疗中的定位。该环节由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肌肉与遗传疾病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姚生教授,及学会神经肌肉与遗传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巍教授主持。王朝霞教授指出,尽管基因检测已成为遗传性肌病的重要诊断手段,但肌肉活检仍不可替代,需加强“基因检测+肌肉活检”的联合应用,提高神经肌肉疾病诊断准确率。

 

AD影像:多模态技术解码认知障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旗教授,深入解读《AD多模态影像结构-功能-分子影像学立体解析》,主持人为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朝东教授,及学会副会长、神经变性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肖卫忠教授。杨旗教授介绍,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诊断依赖多模态影像技术,多模态影像联合应用,可构建AD“结构-功能-分子”三维诊断模型,为疾病分期、治疗效果评估提供精准依据。需推动多模态影像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实现AD早筛早治。

 

急性缺血性卒中:进展总结与未来思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拥波教授压轴分享《急性缺血性卒中进展与思考》,主持人为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常务委员、基础与转化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宣武医院中心实验室王蓉教授,及学会常务委员、全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应急总医院周卫东教授。张拥波教授系统总结了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最新治疗进展,及高质量临床研究。他强调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会推动卒中治疗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跨越,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会议总结: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于逢春会长对上午主会场议程进行总结。他表示,本次主题演讲覆盖神经内科学多个核心领域,既有前沿技术的突破分享,也有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充分体现了“京津冀协同、产学研融合”的会议宗旨;同时感谢各位主讲嘉宾的精彩分享、主持人的专业把控,以及全体参会者的积极参与。强调,学会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京津冀神经学科资源整合,为提升我国神经病学诊疗水平、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随着总结发言的结束,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京津冀神经病学论坛(2025)主会场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整场活动节奏紧凑、内容充实,既展现了国内神经病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学习机会,对促进京津冀地区神经病学学科融合、提升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为京津冀神经病学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了思想碰撞的平台,更将推动区域学科协同发展,为神经疾病诊疗带来新的突破与希望。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将与同行们一道,在携手同行中书写合作诗篇,于展望未来时绘就壮丽画卷。

 


图片1.jpg

大会专家合影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