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免疫治疗日益普及的今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的神经肌肉并发症正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新挑战。本文报道了一例以急性眼肌麻痹起病的69岁女性患者,其在 10 天内迅速进展为四肢无力、
一位 69 岁女性,因急性发作水平和垂直复视,持续3天以上就诊。患者病史特点为复发性
图1
要确定该患者症状的定位,第一步是考虑眼肌麻痹的病因是中枢性还是周围性。中枢性病因需考虑脑干,尤其是中脑和脑桥,3、4 和 6 对脑神经就位于此处。除眼球运动异常外,患者无其他提示脑干定位的临床体征,包括意识下降、无力或感觉改变。
其他中枢性病因需考虑内侧纵束(MLF),它是 3 对脑神经和 6 对脑神经之间的主要连接。MLF 损伤(最常见于
鉴于多根颅神经受累,需考虑可能影响蛛网膜下腔或海绵窦的鉴别诊断,包括感染性、炎症性和恶性病因。感染性病因包括
周围性眼肌麻痹定位也需考虑,包括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直接肌肉病因。周围神经病因包括炎症性综合征如米勒-费希尔综合征(吉兰 - 巴雷综合征的一种变异型),但患者反射正常且无
鉴于上述考虑,针对中枢性病变的检查包括脑部 MRI(未显示结构性病变或软脑膜强化)和MRV(未显示血管异常,包括无海绵窦血栓形成证据)。脑脊液检查显示蛋白轻度升高(55 mg/dL),
评估肌肉病因的实验室检查显示肌酸激酶(CK)升高至 3485 U/L,
鉴于 CK 和肌钙蛋白升高,最可能的定位是肌肉受累,包括眼外肌和心肌。眼眶肌炎通常表现为疼痛、肿胀和发红,眼眶 MRI 显示活动性强化,而眼肌病可能无此表现。鉴于患者无疼痛且眼眶 MRI 阴性,本病例最符合眼肌病。考虑到亚急性起病,药物诱导或中毒性肌病可能是病因。回顾近期用药变化表明,西米普利单抗(一种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单克隆抗体)最可能是触发因素,因为她已完成 2 周期治疗,最后一剂在症状出现前 2 周给药。
最初,患者因疑似自身免疫性肌病而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IVIG) 2g/kg,疗程5天。肌钙蛋白和 CK 分别峰值达 1997 ng 和 3843 U/L,随后逐渐下降。IVIG 给药后,她接受了 3 天静脉注射
10 天后,患者因全身无力再次入院。检查显示右侧大于左侧的易疲劳性上睑下垂和各方向眼肌麻痹。颈部屈伸肌和近端上下肢肌力为 4/5。右正中神经重复神经刺激未显示异常递减反应,因患者不适未对面神经进行测试。肌电图未提示肌病或肌炎。由于当时尚不清楚胸腺瘤相关重症肌无力是否在其症状中起作用,她接受了肿块切除术,病理证实为胸腺瘤(AB型,富/贫混合淋巴细胞型)。
临床上,她的病情持续恶化,无力、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加重,最终需要插管。她开始进行 5 次血浆置换,随后给予 IVIG 2 g/kg 和甲泼尼龙 1 g / 天,持续 5 天。此后,她开始每日服用泼尼松 60 mg,计划每月减量 10 mg。临床上,患者未见改善,仍需机械通气。
由于血浆置换后 17 天(末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后12天)仍无反应,患者开始使用利妥昔单抗(500 mg/m²,1次/2周,共 2次)。4 周后她脱离呼吸机。到 3 个月时,她逐渐恢复了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到 6 个月时,她的肌肉力量已恢复正常,恢复到基线状态,仅残留轻度复视(图 2)。
图2
本病例展示了一位眼肌麻痹进展为全身肌肉无力和严重延髓症状的患者,最终诊断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诱发的肌病。
随着 ICI 在肿瘤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出现。虽然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占 25%,但神经肌肉并发症占 75%,其中肌病和重症肌无力最为常见。ICI 诱发的肌病倾向于在治疗的前 3 个月内出现,可包括坏死性肌炎、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约 30% 的 ICI 诱发肌病病例也伴有心肌炎,因此对这些患者进行心脏评估很重要。在本病例中,眼部无力是初始症状,这在近一半的 ICI 诱发肌病患者中也是主要或唯一表现,且最常发生在第二剂 ICI 后。
由于这些症状与重症肌无力有重叠特征,可能被误认为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尽管重症肌无力通常存在阳性抗体,但在 ICI 肌病患者中,高达 40% 可出现阳性 AChR 抗体,且仅有阳性抗体而无易疲劳性无力的临床症状并不能确立重症肌无力的明确诊断。一个更有价值的鉴别点是是否存在神经电生理证据表明神经肌肉传递异常。在本病例中,无阳性抗体,也无神经肌肉接头缺陷的证据,但患者 CK 和肌钙蛋白升高,表明是 ICI 诱发的肌病。
对于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治疗,主要考虑糖皮质激素治疗如甲泼尼龙,剂量和选择取决于症状严重程度。如果糖皮质激素无明显改善,应考虑 IVIG 或血浆置换。对于症状恶化或 2 周后无改善的病例,可考虑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包括利妥昔单抗、TNF-α拮抗剂或 IL-6 拮抗剂。在本病例中,血浆置换和 IVIG 可能有延迟效应,因为这些药物的改善可能需要数天至数周,且尚不清楚添加利妥昔单抗是否是患者康复的具体原因。其他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 ICI 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肌病)的病例已有报道。插管和并发心肌炎是与高死亡率相关的不良预后因素。
幸运的是,该患者的病情轨迹有所改善,凸显了早期识别和正确治疗 ICI 诱发肌病的重要性。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