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宣传教育
◆保持乐观心情
◆清淡饮食
◆避免劳累、熬夜
◆适当运动、避免长期卧床
◆认知行为治疗:①患者教育,早期预防有干预作用;②生理、情感和社会心理层自我观察引导;③及时识别和评估对头晕的过度反应;④识别患者回避和和安全行为
◆生物反馈行为治疗:通过学习和调节,作用于信息源,释放压力,调节情绪
◆前庭康复:可减低患者对视觉刺激的敏感性并且增加对视觉刺激的习服
◆推荐药物:推荐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及5-羟色胺和
◆前庭抑制药物:抗组胺药和苯二氮䓬类药物可能会延迟前庭功能的康复及平衡控制系统的再适应,应尽量避免在精神性头晕患者中使用。但共病高焦虑水平的患者可短期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
◆常见的药物种类如下:
◆2018年Lancet系统综述:研究纳入了522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RCT),共计116477名年龄>18岁的重度
研究结果显示:
【更有效药物】
【更不耐受的药物】阿米替林、
【推荐首选药物】艾司西酞普兰
◆所有上述药物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类药物合用,也不能在停药前两周或停药后两周内合用。
◆常见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包括MAO-A型抑制剂,如
◆胃肠副作用:
◆体重增加(舍曲林、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
◆性功能失调(30-40%)
◆
◆镇静(帕罗西汀多见)
◆麻木感、乏力
◆
◆恶心(用药2-3周可耐受缓解)
◆抗胆碱能样作用:口干、
◆心率升高(1-4次/min)
◆血压升高(低剂量时影响甚微,高剂量时增幅<5-7mmHg,度洛西汀为2mmHg)
◆肝毒性(度洛西汀与
①单用SSRI或SNRI:
②联合用药:SSRI/SNRI+其他类型抗抑郁药/氮杂螺酮类/抗失眠药
③联合用药:SSRI/SNRI+非典型性
④短期辅助使用:苯二氮卓类、
⑤中成药:
1、用药前关注基础化验指标:如
2、药物选择前的考量:考虑睡眠、躯体、情绪、更年期等;辨识焦虑为主还是抑郁为主;是否共病头痛、MD、失眠、胃肠疾病等
3、如何给药:如初始剂量(常规剂量1/3-1/2)、加量间隔(1-2周加量1次)、使用时程(单病:3-6个月左右;合并精神疾病:≥1年)、是否忘记用药(如忘记,第二天再服即可,不可一日两剂)
4、如何调药/换药:何时换(4-6周无效或效微)、怎么换(同类更换/升级双通道/联合用药)、如何换(逐渐减量/交叉给药)
5、如何停药:①减量原则:阶梯式,根据症状和用药时长调整;②减量策略:每1-2周减一次,每次减当前剂量的1/2;③减药时长:6-8周不等
6、复发怎么办:①首要任务:寻找诱因,疾病生活调控宣教;②治疗策略:首选既往有效药物、延长使用时长、必要时联合用药
◆2024年Lancet子刊meta分析:79项研究,21002名患者,统计停药症状发生率。
◆常见停药症状:FINISH
◆结果:抗抑郁药组整体发生率为31%,严重停药反应发生率为2.8%。安慰剂停药症状的总体发生率为17%。考虑到反安慰剂效应,其中一半应归因于预期或非特异性因素。【观察停药症状的时间窗为1.5-196天】
◆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更易发生停药反应
◆治疗早期不良反应较重的患者更易出现停药反应
◆双曲线减药法:近似于每次减量的幅度为当前剂量的一半。用药时间越长,减量及停药所需的时间应越长。使用6个月以上时,减药至停药的时长不低于6-8周。
◆比如: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0mg-5mg-2.5mg-1.25mg-0
◆定义: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相关的药物所引起的一种持续性、不可逆性、多动性、不自主运动障碍。常见于长期(1年以上)系统应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
◆症状表现:舌、唇、口和躯干的异常不自主的缓慢不规则运动,或舞蹈性手足徐动症样运动。以口周运动障碍最常见(口-舌-颊综合征),包括转舌及伸舌运动、颌部咀嚼运动及撅嘴等。
◆最易发生的药物: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抗精神病药
◆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疾病因素和治疗因素尤其是治疗药物的暴露时间和累积剂量。◆措施:①短时程、小剂量,效果稳定后尽快减药至最低维持剂量。②如用抗精神病药物,尽量选择锥体外系副作用小的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等。③拮抗药物:普萘洛尔/赛庚啶。
◆PPPD的治疗应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患者教育、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前庭康复训练等
◆中国基层医院最易推广的综合治疗为【药物治疗+前庭康复训练】
◆任何一种药物都不能作为“万金油”,临床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进而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即【个性化用药】。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