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临床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患者:超声检查发现颅内或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脑缺血灶或者微出血……患者却没有症状。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需要抗栓治疗吗?在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7的“无症状性脑血管病管理”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倪俊教授针对上述问题做了精彩的报告。
一、无症状脑血管病概述
“无症状”是相对的,指临床上无急性卒中发作;患者可存在慢性认知、步态、情绪、尿便及社会能力下降等障碍。无症状脑血管病患者存在隐匿症状,可能逐渐加重,可预测未来卒中风险,值得关注。倪俊教授认为,隐匿性脑血管病(Cover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这个名称可能更合适。
二、无症状血管源性影像标志物的抗栓治疗
1.无症状梗死
无症状梗死不等于腔梗,前者还可来源于大血管病和心源性,形成机制和卒中风险与部位有关。无症状梗死影像学表现:80%-90%位于皮层下,长T1和T2,90%是腔梗;需要与dPVS和WMH鉴别。无症状梗死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
无症状梗死人群患病率为8%-31%,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未来卒中风险升高(HR 1.5-3.3),缺血性卒中占81%-89%,出血性卒中占11%-19%。
❖治疗选择:
影像学发现无症状梗死,应追问病史进一步确定是否为症状性,对房颤进行筛查;它对卒中的预测目前结论尚不一致,可能与部位有关,总体来说卒中风险增加。
仅影像学无症状梗死,无确定依据需使用
总体来说,影像学发现无症状梗死,不改变患者原来的一级预防策略,具体应个体化处理:心脑血管风险高危或MRI病灶部位提示栓塞,应给予阿司匹林治疗。
2.白质高信号(WMH)
WMH指T2上显示为高信号,且T1上为等信号或低信号(但并不与脑脊液信号相同);包括深部和皮层下WMH。WMH病理复杂,可见组织“稀薄”,髓鞘和轴索脱失,DPVS及胶质增生等。
WMH患病率随年龄而显著增加(65岁:11%-21%,82岁:94%),不同研究存在差异。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和高血压。
❖治疗选择:
影像学发现WMH,需要进行血管危险因素的筛查并进行控制。仅有影像学WMH,抗栓治疗预防卒中无确定依据。WMH也许可以作为卒中风险的一个marker,在临床制定决策时加以参考。很多WMH仅仅是年龄相关的改变,应避免因此过度治疗。
3.脑微出血(CMB)
CMB是T2*加权MRI/SWI上的低信号,呈圆形或卵圆形(非线型),在T2*加权MRI上呈现Blooming效应;病灶至少一半被脑实质包绕。CMB应与类微出血病灶鉴别,如铁/钙沉积、骨质、静脉流空等,还需要根据病史排除外伤性弥漫性轴索损伤。CMB部位与临床决策存在相关性。
不同人群中的患病率:健康人群3%-7%(随年龄而增加),缺血性卒中35%-71%,出血性卒中50%-80%。
❖治疗选择:
CMB可能源于出血和缺血机制,增加出血和缺血风险;没有RCT研究证据前,CMB不影响卒中的一级预防决策。
对于缺血性卒中或TIA,数目<5的CMB个体卒中复发风险高于出血性卒中风险,不影响抗栓治疗,多发微出血(>5),出血风险大幅度增高,与缺血风险类似,若选择抗血小板治疗也许带来净伤害,需充分评估利弊,应避免在血栓风险低的患者中使用。多发脑叶CMB患者(高度提示CAA),更应慎用抗栓。
4.表浅含铁血黄素沉积(cSS)
定义:(1)cSS:含铁血黄素沉积于大脑皮层表面,T2*GRE/SWI上呈脑回状;(2)cSAH:通常指大脑皮层不超过几个脑沟的局限性
❖治疗选择:
无症状cSS高度提示CAA,临床决策时抗栓治疗应非常慎重。
三、无症状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抗栓治疗
1. 无症状
颈动脉狭窄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不高(0-10.6%),重度狭窄患病率0-3.1%。随年龄增长,颈动脉狭窄患病率升高,男性高于女性。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最重要)、男性、糖尿病、高血压、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5%-20%的缺血性卒中由颈动脉狭窄导致(其中80%发生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还会增加心血管病和死亡风险。
❖治疗选择: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需要最佳内科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危险因素控制、抗血小板及他汀治疗。
无症状颈动脉斑块不推荐常规抗栓治疗,抗栓治疗仅用于高危患者,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时可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
2.无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亚洲人群患病率相对较高。多数报道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管的卒中发生率<2%/年(非完全自然),但是狭窄可以进展。
❖治疗选择:
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抗血小板治疗缺乏证据,应个体化处理。
总 结
❖无症状脑血管病广泛存在,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升高,有潜在的症状,相关卒中风险增加
❖无症状影像标志物对抗栓治疗的影响:出血性和缺血性标志物存在差异,个体化策略
❖无症状颅内外血管狭窄:不建议常规筛查;一级预防为主;发现无症状狭窄可给予BMT方案
点击进入>>>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