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视大家很熟悉,发作性复视可能就很少人听说了——说说ONM
2017-05-27 来源:医脉通

导读:这两天逛论坛,突然学习到了一个罕见的疾病,作为神经内科菜鸟级人物,我对于罕见病一向抱着畏难情绪,因为罕见病见得少,而且又复杂,往往看了书不久就忘了。但是这个罕见病却与众不同,诊疗要点相对简单,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写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作者: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黄文盛医生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转载请务必于文首注明作者和来源。


病例回顾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病例,这个病例来自香港的病例报道:70岁的老年女性,因“发作性复视3月”就诊。症状为水平方向重影,每日发作数次,每次持续约30~60秒,向右凝视时症状最明显,发作间期无异常。20年前因鼻咽部肿瘤行放射治疗,长期在肿瘤科随诊,无复发。


体格检查:发作间期左眼外展稍受限,发作时左眼向外侧偏斜,持续约30~60秒(见图1、2),余体查无异常。甲状腺功能、抗乙酰胆碱受体阴性,头颅、眼眶CT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图1  发作间期


图2  发作期,左眼向外侧偏斜


这个患者最终的诊断考虑:神经性眼肌强直(Ocular neuromyotonia,ONM),这就是今天要说的主角。


临床表现


神经性眼肌强直是一种罕见疾病,其临床表现在1966年首次报道,1970年正式命名,至今文献报道的病例大概有数十例。临床表现主要为:

 发作性眼外肌非随意性收缩,引起眼球偏斜并伴有复视;

 可累及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多为单眼受累,也有双眼受累的报道;

 可自发发生,或由持续性眼球偏心凝视后诱发;

 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个视频。



这个视频来自Neurology。这是一个12岁的女孩子,既往因髓母细胞瘤行头-脊髓放疗。视频的前半部分患者眼球各向活动正常,后半部分,嘱患者双眼持续性向左凝视,40秒后,嘱患者双眼向前看时,患者左眼仍将处于外展位(双眼持续向左凝视时,左眼外直肌持续收缩,诱发左眼外直肌肌肉强直,嘱患者向前看时,左眼外直肌仍处于强直状态、松弛延缓,因此左眼仍处于外展位)。


图3  也是来自Neurology,这是另一个神经性眼肌强直的患者,患者持续性向下凝视10秒后,嘱患者向上看,左眼上视受限(左眼下直肌强直)


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肌电图研究提示神经性眼肌强直属于神经源性而非肌源性异常。


神经性眼肌强直的病因很多,大部分患者见于颅内肿瘤放射治疗后(可见于放疗后数月或十多年),其它病因有甲状腺眼病、颅内占位性病变(如动脉瘤、脑膜瘤、炎症性占位等)、酒精摄入、脱髓鞘疾病等,还有一部分找不到病因考虑为特发性。


对于一些特发性病例,现在有学者认为是由于眼球运动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受相邻血管压迫引起(图4,类似的疾病还有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前庭阵发症)。所以对于考虑神经性眼肌强直的患者,得进一步完善相关头颅影像学检查。


图4  这是图3患者的头颅MR,提示左大脑后动脉压迫左侧动眼神经


有的学者认为放疗或局部压迫后导致周围神经节段脱髓鞘,从而导致其兴奋性升高、异常放电。但是,神经性眼肌强直的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假突触神经传递”(也就是说神经纤维之间有侧向接触时,兴奋可直接通过细胞膜传导而不是经过突触传导)引起受累神经兴奋性升高、异常放电有关;也有的认为与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有关。


治疗


对于能解除病因的患者,可根据病因治疗。对症治疗的药物主要是抗癫痫药物,与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治疗药物相似,例如卡马西平、加巴喷丁、苯妥英钠等,部分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改善或完全缓解。


这个病本人没碰到过,以前连听都没听过,目前报道的病例数也很少。但是我们如果简单了解一下,拓展自己认识的疾病谱,以后碰到发作性复视的患者,至少心中有数,知道神经性眼肌强直是需要考虑的疾病之一。


参考文献:

Hui J Y L, Tam V T Y. Ocular neuromyotonia after radiotherapy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he first reported case in Hong Kong[J]. Hong Kong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09, 13(1): 22-23.

Tilikete C, Vial C, Niederlaender M, et al. Idiopathic ocular neuromyotonia: a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syndrome?[J].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2000, 69(5):642-4.

Morris III E B, Gajjar A, Hoehn M E. Ocular neuromyotonia: video case report[J]. Neurology, 2006, 66(8): E27-E27.

Gold DR. Teaching NeuroImages: Ocular neuromyotonia: An underrecognized cause of transient diplopia. Neurology. 2016 Jun 14;86(24):e249.

Roper-Hall G, Chung SM, Cruz OA. Ocular neuromyotoni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rabismus. 2013 Jun;21(2):131-6.6.   

Ezra E, Spalton D, Sanders MD, Graham EM, Plant GT. Ocular neuromyotonia. Br J Ophthalmol. 1996 Apr;80(4):350-5. Review

Frohman EM, Zee DS. Ocular neuromyotonia: clinical features,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response to therapy. Ann Neurol. 1995 May;37(5):620-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9
收藏 分享
热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