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版的AD诊断标准,把你弄晕了吗?(一)
2016-05-08 来源:医脉通

作者: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邢怡医生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转载请务必于文首注明作者和来源“医脉通”。


一个疾病的诊断标准是现阶段对该疾病认识的高度浓缩的精华,一般会涵盖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最重要的检查结果及最需排除的其他疾病,可以说是临床实践中最最重要的依据。每个新标准刚出锅的时候,都会成为当红炸子鸡,成为各大会议、各种解读的最爱。


今天就来梳理一下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标准的演变,因为最近几年AD的诊断标准出的实在有点多,要不是专门搞AD的人去开会,会觉得今年听了一个标准,明年又一个标准,而且里面会蹦出好多的名词,这都什么和什么?乱乱哒!我就简单易懂、有趣有料的给大家说说。


AD诊断标准老大地位必须是1984年发表在Neurology上的NINCDS-ADRDA标准,至今仍然在很多的SCI文章中沿用,特别是国内还很难做到CSF、PET在手,那么依然会选择NINCDS-ADRDA标准。这个标准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一般教科书上也会列这个标准,我就不赘述了,后浪推前浪的后浪才是我们的重点。稍微感慨一下医学技术的发展,当时条件下,实验室检查最主要功能是用来排除其它诊断的,而作为AD支持条件的脑萎缩都主要用CT来判断的,相比现在biomarker的地位,时过境迁呀。


随着对AD认识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指数级发展,大家都能认识到NINCDS-ADRDA标准有点廉颇老矣,是时候该改改了。但专家团队太多问题就出来了,欧洲和美国专家分别牵头,各自推出了自己的诊断意见,就造成了AD诊断标准有点乱乱的感觉。


欧洲这条线就是2007年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提出的AD科研诊断标准(简称IWG),2010年进行了一些修改,2014年出了新的一版(简称IWG-2),全部发表在Lancet neurology上(欧洲人就是发欧洲杂志呀)。美国主要就是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Alzheimer’s Association workgroup(简称NIA-AA)在2011年连出了针对临床前期AD、MCI due to AD及dementia due to AD的三个标准,全都发表在了Alzheimer’s & Dementia杂志,影响之大的体现就是将该杂志的IF从6.373分一下子提到了14.483分。


IWG和NIA-AA在大体思路上基本是一致的,都认为AD不是一个单涉及痴呆的疾病,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各自细节上又有所不同。我着重各自的特点跟大家说一下。


从IWG到IWG-2


按时间轴先说IWG这条线。我认为IWG系列标准的最大特点就是大一统。它针对典型的AD就有一个诊断标准,痴呆前期、痴呆期都适用。其次,它特别强调典型AD及非典型AD的概念。正因为此,IWG系列对情景记忆损害的要求特别突出,要不然怎么能看出是典型AD呢。第三,IWG是最喜欢讲概念的,它2010年的修订版题目就叫a new lexicon,就是一个大词典呀,但是理解好了这些概念后2014年的IWG-2标准记忆起来就特别简单。


下面说说各期的IWG标准都做了什么。


2007年IWG是首先尝试修改AD诊断标准的,距离1984年的NINCDS-ADRDA已经20多年。首先就给大家介绍这些年出现的新概念,灌输给大家AD不是单单指痴呆的病,而是从临床前期(preclinical AD)、痴呆前期(prodromal AD或者predementia AD)到痴呆期不断进展的。然后就是介绍新的biomarker,那时候提的还是MRI上的颞叶萎缩、CSF中Aβ42水平降低或者tau升高及PET上颞顶叶葡萄糖低代谢,还没有amyloid PET。之后就提出了Probable AD诊断标准(取消了possible AD这个有点鸡肋的概念):主观、客观存在的情景记忆损害+前面所说的biomarker改变。现在这个IWG第一版的标准基本没太有用了,不给大家展示表格了。


在2010年,同样是IWG这帮人觉得时代又发展了呀,07版有些out了,于是对07版本进行了一些修改,我认为主要就是一些观念概念上的修改,就是一版名词解释,大家如果对一些AD的新概念,比如preclinical AD、prodromal AD、typical AD、atypical AD不太清楚可以看这一版本。这些名词中有几个还是很有意思的,稍微给大家说一下:


1)Pathophysiological markers 和 topographical markers


和下期会说到的NIA-AA把biomarker分为上游的Aβ改变和下游的脑损伤指标不同,IWG更加侧重于不同biomarker在AD诊断中的权重,并不是所有biomarker都适合用来诊断AD的。Pathophysiological markers自然就是指和AD发病机制特异性相关的一些指标,比如CSF中的Aβ42、tau水平和amyloid PET,这些指标有助于AD的诊断,而topographical markers指的是虽然在AD中会有,但是并不是特异的,包括MRI上的颞叶萎缩,PET上的葡萄糖代谢降低,这些指标用于诊断AD的作用较弱,但是可以用来观察AD的进展。所以,在下一版的IWG-2中直接就称为了诊断marker(Diagnostic marker)和进展marker (Progression marker)。



2)atypical AD


IWG是特别强调典型AD和非典型AD的区分的,这点来说虽然在NIA-AA标准中非遗忘症状对应的基本就是各个非典型AD的特点,但我个人还是喜欢这种分清楚说明白的。2010年IWG的大词典先给出了这个概念,到2014年IWG-2直接给出了诊断标准。IWG指的非典型AD包括后部变异型AD(后皮质萎缩)、logopenic变异型AD(logopenic型进行性失语)、额部变异型AD及唐氏综合症变异型AD。


3)MCI


IWG给出的MCI概念比较特殊,它认为的MCI概念是排除了MCI due to AD的患者的,也就是患者的认识损害不符合AD的特征或者AD相关的biomarker是阴性的。再强调一遍,按照IWG大一统的思想,各阶段AD都是用一个诊断标准,它不可能像NIA-AA再给出一个MCI due to AD的诊断。


4)preclinical AD


对于还没有认知损害的表现,即preclinical AD怎么办呢?IWG给了两个名词:(1)AD无症状高危状态(asymptomatic at-risk state for AD):指AD特异性biomarker阳性,这些人AD风险高,但是不一定都会出现AD;(2)症状前AD(presymptomatic AD):指携带有家族性AD突变基因的人群,这些人早晚一定会出现AD症状,只是现阶段还没出现,所以叫症状前AD。


好了,介绍完了这些概念,2010的IWG修订版就功德圆满了。那下一步做什么呢?当然就是给每个概念列出条条框框,以大家喜闻乐见的一条条的形式列出来,大家就又可以欢快对着一条条的比对了。这就是IWG-2做的事情,它给每一个2010大词典给出的概念列出了具体诊断标准。在明白了大词典给出的各个概念后,再看具体每一条诊断标准就非常的容易记忆了。


首先,前面说了IWG把biomarker分类了,只有AD特异的biomarker才能算诊断marker,而且IWG认为脑脊液marker单用太弱,合用才够格用以诊断,而amyloid PET和家族性AD基因突变(PSEN1、PSEN2及APP)单用就足够了,所以IWG-2每一类诊断给出的biomarker都是3个:(1)脑脊液Aβ42水平降低并且总tau或p-tau水平增加;(2)amyloid PET示踪剂滞留增加;(3)PSEN1、PSEN2或APP基因突变。而MRI的脑萎缩或者葡萄糖低代谢这些就不够格用来诊断了。


剩下的就是排列组合了。典型情景记忆损害+至少1个上述biomarker阳性=典型AD。非典型AD表现+至少1个上述biomarker阳性=非典型AD。当然都要排除脑血管病呀、中毒呀、代谢呀这些其他原因导致的认知损害。为了大家方便,翻译了一下典型AD和非典型AD的诊断标准,大家体会下我说的几个IWG的特点。



除了典型AD和非典型AD的诊断标准,IWG-2还给出了混合型AD的诊断标准,个人觉得没什么,就是要先符合了上述的典型或不典型AD诊断,同时又符合其他疾病(主要是脑血管病及Lewy体病)的临床表现及biomarker指标。其他IWG-2还有AD临床前期的诊断,还是2010年大词典说的两类asymptomatic at-risk state for AD及presymptomatic AD。两者都没有临床症状,但是前者有脑脊液Aβ42及tau水平变化或者amyloid PET示踪剂滞留增加,而后者有PSEN1、PSEN2或APP基因突变。


小结


总结一下IWG系列的优点,大一统思想使痴呆前阶段及痴呆阶段共用一套标准,简单明了,一致性好。典型AD和非典型AD分的很明白。Biomarker进行了清楚的作用分类。但是IWG也有一个大问题,IWG的定位就是面向AD科研,极其依赖诊断marker的作用,如果没有CSF、没有PET,IWG基本歇菜了。


下一期我们来说说美国牵头的NIA-AA标准,那就是另一个风格了,它的核心部分是完全适用于临床的,在目前中国应该更实用。


参考文献:

1. McKhann G, Drachman D, Folstein M, et al. Clinical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port of the NINCDS‐ADRDA Work Group* under the auspices of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ask Force on Alzheimer's Disease[J]. Neurology, 1984, 34(7): 939-939.

2. Dubois B, Feldman H H, Jacova C, et al. Research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vising the NINCDS–ADRDA criteria[J]. The Lancet Neurology, 2007, 6(8): 734-746.

3. Dubois B, Feldman H H, Jacova C, et al. Revising the defini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a new lexicon[J]. The Lancet Neurology, 2010, 9(11): 1118-1127.

4. Dubois B, Feldman H H, Jacova C, et al. Advancing 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he IWG-2 criteria[J]. The Lancet Neurology, 2014, 13(6): 614-62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