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六大急症预警,这些临床应对策略不得不知!
2025-04-23

前言

全球范围内慢性血液透析(HD)的应用率持续上升,作为高风险复杂临床环境,血液透析室收治患者的年死亡率高达普通人群的6倍。约1%的门诊HD治疗会引发需急救团队处理的严重并发症。然而目前透析急症处置方案存在显著差异,且缺乏循证依据。


充分认识维持性透析患者的独特临床特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综述基于现有证据,重点阐述透析中重要急症的评估与治疗要点,包括低血压、高血压、出血、低氧血症、神经系统障碍、心脏骤停,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透析中急症的通用处理原则

血液透析室急症的评估与处理需兼顾患者个体因素和系统因素。临床表现可大致分为三类:直接与透析相关、与透析无关、或透析诱发的基础疾病加重。需注意血液透析室所在医疗区域等级(高/低敏),尽早评估患者状况并考虑转运需求。本综述以临床表现为主线(非疾病分类),突出疾病评估与治疗的共性流程,适用于不同经验水平的急救人员。



低血压

透析期间低血压诊断标准定义为收缩压下降>20mmHg或收缩压<90mmHg,约15%的间歇性HD治疗中会出现该症状。透析中低血压可表现为孤立性透析效应或基础心肺疾病的加重。孤立性透析低血压的主要机制包括容量不足,以及血管内腔再充盈速率滞后于超滤速率,其发生与超滤速度和总量显著相关:当液体清除率>6mL/kg/h时即与低血压及死亡风险相关,而>10-13mL/kg/h时风险尤为显著。其他可能机制涉及渗透压变化、心肌顿抑、钙离子流失、肾素缺乏与儿茶酚胺抵抗、细胞因子释放及核心体温升高导致的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渗漏。目前研究预防措施包括抗氧化剂、温度控制及辅助供氧等方案。


【应对措施】

透析期间低血压通常呈轻度且具自限性。减缓或暂停超滤是临床常用且有效的措施,容量补充是另一核心治疗手段,但最佳方法尚未明确。容量补充时优选晶体溶液,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可考虑白蛋白;严重或持续性透析低血压较为少见,临床需高度警惕心衰、脓毒症等潜在病因,尤其对于基础心肺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可能引发急剧失代偿。处理原则强调: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应立即减量或暂停HD治疗,个体化调整超滤量及血流量/透析液流速。研究表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较间歇性HD更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容量补充需严格参照患者干体重及液体平衡记录,避免容量过负荷。重症患者应及时转入监护室,若必须继续透析(如合并肺水肿),可考虑启动血管活性药物支持,现有证据倾向选择血管加压素而非去甲肾上腺素


【预防策略(仅限门诊)】

门诊HD低血压的常规预防包括:优化干体重、调整透析液钠浓度与自适应曲线、低温透析液、口服α受体激动剂。


高血压

慢性透析患者高血压主要源于容量超负荷,超过80%的患者存在基线血压升高。这类高血压通常由肾科医师在门诊通过降压药物和容量管理控制,但HD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血压急剧升高,甚至发展为危重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超滤通常能降低血压,但10%-20%的治疗中反而会出现反常性血压升高,这可能与超滤改变Frank-Starling曲线、增加容量超负荷患者心输出量有关。其他潜在机制还包括内皮功能障碍、交感-RAS系统过度激活以及透析清除降压药物等因素。临床需特别关注的是,透析中高血压与患者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显著相关。


【高血压急症】

高血压急症定义为伴随终末器官损害的显著血压升高。美国2015年全国数据库显示,慢性透析患者因高血压急症住院的发生率为1.8次/100患者年,比匹配的非终末期肾衰人群高50%,且1年死亡率达22%。透析中高血压急症的确切发生率尚不明确,心源性肺水肿是其常见表现。


【应对策略】

目前针对透析中高血压急症尚缺乏专门的干预研究数据,临床处理应以逆转容量超负荷和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为基础,强调个体化用药和剂量滴定。虽然静脉袢利尿剂和硝酸甘油等降压药物是常用选择,但对无尿合并容量过负荷患者效果有限。在HD处方调整方面,容量超负荷患者可考虑增加超滤量,但现有循证依据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心源性肺水肿研究中采用的慢速连续超滤(<500mL/h)模式并不适用于慢性血液透析患者。KDOQI基于有限证据推荐最大超滤率为13mL/kg/h,这主要是针对长期治疗而非急性干预。采用动态调整的超滤曲线模式可能有助于稳定血压。预防措施方面,除常规的液体限制和降压治疗外,针对透析患者的特殊策略包括延长透析时间、精确评估干体重、调整透析液钠浓度以及选用不可透析的β受体阻滞剂。


【预防策略】

维持良好的基础血压水平是预防透析患者高血压急症的关键。在治疗原则上,液体摄入控制和降压药物应用与普通高血压患者基本一致,但需特别关注透析相关因素:适当延长单次透析时间、精准评估干体重、调低透析液钠浓度,以及优先选择不易被透析清除的β受体阻滞剂等特异性干预措施。



出血

透析患者通路相关出血发生率为1例/1000患者年,占透析患者死因的0.4%,其中75%源于动静脉瘘/移植物出血,19%来自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处理需分阶段进行:急救阶段应立即压迫止血并暂停透析,维持15-20分钟有效压迫;若持续出血超过20分钟,需考虑手术探查,必要时可临时使用止血带(压力200-250mmHg)。特殊处理包括肝素逆转、输血支持及辅助药物(如钙剂、去氨加压素等)应用,但需注意这些措施的循证依据有限。对于拟行肾移植者,可考虑联用免疫抑制剂以降低致敏风险,但必须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为前提。整个救治过程建议多学科协作,特别是需要肾内科和药剂科的共同参与。



低氧血症

血液透析过程中普遍存在短暂性无症状低氧血症现象,表现为治疗初期动脉血氧分压(PaO₂)下降5-20mmHg,通常2小时后自行恢复。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肺白细胞聚集、碱血症导致通气不足等因素相关。临床观察显示,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基础低氧状态,研究数据表明其透析前平均外周氧饱和度(SpO₂)为93%,约3%患者SpO₂低于87%。虽然低氧血症是透析室常见急症呼叫原因,但多数情况下无需特殊给氧处理。目前对于轻度透析相关低氧的干预标准尚存争议,有学者主张维持SpO₂在90%以上以改善预后。对于合并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需积极排查潜在并发症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神经系统障碍

透析过程中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由渗透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快速变化引起,其中尿毒症脑病和透析失衡综合征最为严重。这两种疾病临床表现相似,早期多以头痛、恶心为特征,严重时可进展至意识障碍癫痫甚至昏迷。尿毒症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尿素血症(>40mmol/L)和急性肾损伤,而透析失衡综合征多见于尿素快速清除、透析前尿素>60mmol/L以及新开始透析的患者。预防方面建议采用渐进式透析方案,控制尿素清除速率在30%-40%/天,并考虑使用CRRT或SLED等替代治疗。对于已发生的病例,可尝试高钠透析液、甘露醇或高渗盐水等对症处理,但需注意这些措施的循证依据有限。临床处理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重点关注生命支持和并发症防治。



心脏骤停

慢性透析患者心脏骤停风险显著增加,尤其在血液透析治疗期间更为突出。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这类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和多重用药问题,门诊透析治疗中骤停发生率约为0.05例/1000次治疗。在血液透析治疗的前3个月和较长的透析间期后,心脏骤停的风险更高,常由低血压和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导致。临床观察发现,约三分之一病例在骤停前会出现低血压表现,且与使用低钾透析液密切相关。不同于其他场景,透析相关心脏骤停更多表现为心搏停止而非可电击心律。救治方面强调在遵循标准复苏流程的同时,需结合透析治疗特点进行调整,如优先考虑高钾血症的快速纠正。临床处理建议包括立即停止透析、液体复苏和纠正酸中毒等措施,但需注意这些方案尚缺乏高质量循证依据。当前亟需针对透析患者特殊病理生理特点开展深入研究,以优化急症救治策略。



总结

透析过程中的医疗急症处理至关重要,但目前研究甚少。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特殊群体,其疾病谱与心脏骤停病因学均具有独特性,唯有深入理解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方能提供个体化有效救治。因此,该领域亟待开展更多专项研究。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