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加急性

1肝功能障碍与肝衰竭
肝衰竭主要分为急性肝衰竭(ALF)和ACLF。ALF指无基础肝病患者发生的肝衰竭,而ACLF则指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肝衰竭。血清总胆红素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是诊断ALF关键的肝脏合成功能障碍标志物。然而,用于界定ACLF的具体血清总胆红素和INR阈值仍存在争议:亚太肝病学会(APASL)-ACLF标准将肝衰竭的INR阈值设定为1.5,而欧洲肝病学会(EASL)-慢性肝衰竭(CLIF)标准则将INR≥2.5列为凝血功能衰竭的标准。此外,肝功能异常、
与
该共识声明推荐当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7.5 mg/dL且INR≥1.5时,诊断为肝衰竭。作为肝衰竭诊断与严重程度的评估手段,以上诊断阈值,以及已建立的肝衰竭评分标准(如MELD及其迭代版本)与实验性生物标志物,其应用价值仍需进一步验证。作为区分肝功能障碍与肝衰竭的阈值,是否将INR≥1.5替代Child-Pugh评分中的INR≥1.7,仍有待明确。此外,验证总胆红素的动态变化(如3天内增加超过3 mg/dL)作为诊断依据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肝衰竭定义为血清总胆红素≥7.5 mg/dL和INR≥1.5。

2感染与免疫功能障碍
肝硬化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性增加。感染是导致肝衰竭和肝外器官衰竭的主要因素。常见感染包括
肝硬化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正在上升,且预后较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快速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的可及性受限,以及有效治疗的启动延迟。在缺乏有效的监测和及时诊断的情况下,
肝硬化患者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称为肝硬化相关的免疫功能障碍,表现为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此外,ACLF的特征是系统性炎症与适应性免疫功能紊乱并存,表明炎症消退机制存在功能障碍,这可能是免疫系统衰竭的部分原因。ACLF的另一显著特点是由感染或应激因素(如酒精性肝炎)触发的粒细胞生成加速,导致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多。这些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抗菌功能受损,包括活性氧产生减少、抗菌肽脱颗粒减少,最终导致微生物杀灭能力下降。尽管ACLF患者的临床单核细胞计数保持不变,但其单核细胞区室的组成已发生显著改变。此外,单核-髓系抑制细胞对淋巴细胞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先天免疫细胞通过协同作用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然而,在ACLF患者中,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对病原体的具体作用,及其对病原体在
在ACLF患者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显著升高,反映了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多与
总结:免疫功能障碍定义为存在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1)侵袭性真菌感染;(2)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自发性菌血症;(4)弧菌感染;(5)严重

3脑功能障碍与急性脑病
West-Haven量表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已被广泛用于
诊断手段:通常将
再住院或出院后脑病:鉴别HE与痴呆、帕金森综合征、
总结:急性脑病定义为West-Haven标准≥2级。

4肾功能障碍和
肾脏病组织制定的临床指南已获得肝病学界广泛认可,该指南主要用于指导改善全球肝硬化患者各类肾功能障碍及肾衰竭预后,包括急性
定义:(1)AKI定义为符合以下任一标准:①7天内血清肌酐(sCr)较基线值升高50%;②48 h内sCr较基线值上升≥0.3 mg/dL;③存在少尿(
总结:肾衰竭定义为AKI分期≥2期±肾脏替代治疗。

5心肺功能衰竭(循环与呼吸系统)
容量状态与灌注评估:肝硬化患者循环功能障碍的典型表现是高动力循环状态,其特征为全身血管阻力降低伴随心输出量代偿性增加。在诱因作用下,可进一步发展为相对性动脉血容量不足、低血压及乳酸酸中毒。循环衰竭的定义为:出现低血压(平均动脉压65 mmHg需血管加压药支持),并伴有低灌注证据(如乳酸酸中毒),无论是否存在基础心血管并发症。指导复苏的监测工具包括:乳酸水平(可能受肝脏清除率降低影响)、动态超声心动图变量(心脏指数、全身血管阻力)以通过床旁超声测量下腔静脉直径与塌陷指数。然而,这些指标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的验证数据有限,且后续出现的腹腔高压会限制其适用性,并影响直接中心静脉压测量的临床价值。
肝硬化患者呼吸衰竭及其严重程度评估,与其他危重患者群体一致,应参照修订后的柏林标准。柏林标准将呼吸衰竭定义为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200 mmHg。除肝肺综合征外,诸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或限制性肺病等可能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的肺部疾病,虽可能与肝硬化共存或相关,但通常无需针对肝硬化本身做特殊处理;并且,这些病症并未被纳入柏林标准。在危重症患者群体中,无创正压通气(NIV)和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C)作为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的最新治疗方案,已被纳入更新后的指南,这些治疗措施同样适用于肝硬化患者。研究证实,与标准氧疗相比,NIV可预防轻中度低氧血症患者的气管插管。鉴于目前缺乏专门针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试验,对于未插管的肝硬化患者,其NIV/HFNC的使用应遵循当前通用的重症监护指南。
鉴于相关数据匮乏,通气建议主要参考重症监护领域的通用文献。制订呼吸支持策略时,需考虑腹水及其引发的腹腔高压效应;此时,治疗性腹腔穿刺减压可作为改善通气和氧合的有效辅助手段。对于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推荐采用肺保护性策略,即小潮气量通气(定义为6 mL/kg预测体质量)与较低平台压(30 cm H2O)。虽然高呼气末正压可能阻碍静脉回流并加重低血压,但能改善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O2/FiO2200 mmHg)患者的氧合。对于合并慢性肺病的ACLF患者,呼吸机参数应依据个体情况调整。
总结:循环衰竭定义为平均动脉压65 mmHg±血管加压药使用。呼吸衰竭定义为HFNC(流量≥30 L/min)或无创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气末压力至少5 cm H2O)时,PaO2/FiO2≤300 mmHg或血氧饱和度(SpO2)∶FiO2≤315(当SpO2≤97%时)。

6胃肠功能障碍和胃肠衰竭
肝硬化相关的胃肠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胃肠动力异常,包括肠道传输时间延迟和肠道通透性改变,可导致腹部不适、恶心、腹泻与便秘等症状,并促进细菌移位。胃肠功能衰竭则定义为功能性肠道能力下降至低于维持充分消化吸收功能所需的最低限度。其诱发因素主要包括药物(如乳果糖)、炎症、脓毒症、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这些因素通常是构成ACLF的病理基础。针对胃肠功能衰竭的管理策略包括及时识别、避免诱因、尽早启动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无效时需采用肠外营养。
总结:胃肠衰竭定义为功能性肠道能力下降至低于充分消化吸收食物所需的最低限度。

7结论
这份由国际专家小组共同完成的共识声明界定了慢性病背景下的器官衰竭标准,为ACLF确立了基础定义。根据该共识,ACLF可定义为:在肝硬化基础上出现肝衰竭(血清总胆红素7.5 mg/dL且INR≥1.5),并伴有以下任一情况:(1)HE≥2级;(2)AKI≥2期;(3)平均动脉压≤65 mmHg±血管升压药使用;(4)PaO2/FiO2≤300 mmHg或SpO2:FiO2≤315(当SpO2≤97%时);(5)因肝硬化导致肠道营养摄入无法维持。本共识声明旨在为ACLF的机制研究、统一定义及未来诊疗策略提供基础框架。

https://www.lcgdbzz.org/cn/article/doi/10.12449/JCH250909

陈佳, 曹竹君, 谢青. 《2025年国际专家小组共识声明:肝硬化患者器官衰竭的定义》摘译[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5, 41(9): 1762-1765
来源:临床肝胆病杂志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