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SL名家访谈 | 陈煜教授:聚焦肝衰竭临床实践,洞察人工肝应用进展
2025-04-08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人工肝 肝衰竭

1200320.png

本文经陈煜教授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导读

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于2025年3月26-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多元合作·创造消除和治愈的奇迹”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肝病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及医疗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肝病防治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分享人工肝及肝移植相关前沿进展。



医脉通:近年来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快速发展,请您谈谈在肝衰竭救治中其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哪些关键转变?


陈煜教授:人工肝治疗在肝衰竭的救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肝衰竭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以及肝移植治疗。在临床实践中,部分患者因内科治疗效果不佳且无法及时获得肝源,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发挥辅助作用,延缓疾病进展。


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现代医学观念强调“关口前移”,对于早期快速进展的肝衰竭患者,早期应用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可阻断疾病进展。而在肝衰竭平台期,部分患者肝脏再生能力不佳,人工肝可通过清除毒素、改善内环境,促进肝细胞再生。同时,人工肝作为肝移植的桥接治疗,能够延长部分患者等待肝源的时间,使其顺利过渡到肝移植。此外,对于严重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等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同样具有辅助治疗作用。目前人工肝治疗的趋势是将不同的方法组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间断多次治疗与不同方法的联合应用,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脉通:在肝源极度紧缺的现状下,人工肝技术如何与肝移植协同优化患者管理?在临床实践中,是否有相关的患者病例让您印象深刻?


陈煜教授: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肝脏存在潜在的可逆性,部分患者可通过内科治疗或人工肝治疗实现肝功能恢复,从而避免肝移植。然而,若治疗时机过晚,患者出现多个器官衰竭,可能失去肝移植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死率升高。因此,精准判断肝移植的时机至关重要。


人工肝在肝移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桥接作用。除了以上提到的部分患者通过人工肝治疗后肝功能得以恢复,从而免于肝移植;对于等待肝移植的患者,人工肝治疗可以延长等待时间,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另一方面,在肝移植术前,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如血浆置换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风险及对血制品的需求。此外,移植后若出现并发症,人工肝血液净化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综上,临床医生需个体化评估患者病情并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未来也将不断探索更精准的预后评估系统来判断人工肝、肝移植的最佳时机。


在临床实践中,内科和人工肝综合治疗取得了诸多成功案例。例如,一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患有肝硬化基础上的ACLF,因肺部真菌感染无法立即进行肝移植,遂转入内科治疗,通过积极的内科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的肝功能逐渐好转,肺部感染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最终免于肝移植,肝功能逐渐恢复,且已随访三年状态良好。类似通过内科及人工肝治疗救治成功的成人或儿童肝衰竭例子还有很多。


医脉通:生物型人工肝(BAL)为下一代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技术,您认为其实现大规模临床应用需突破哪些科学和工程学壁垒?未来该领域最值得关注的技术突破方向是什么?


陈煜教授:近年来,BAL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相关临床研究在不断推进。BAL的肝细胞功能也越来越好,不同于此前用猪肝细胞、肿瘤细胞系来构建生物人工肝,现更多地采用干细胞或转分化细胞,如转分化的肝样细胞或肝前体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这些种子细胞不仅功能更接近成熟的肝细胞,还降低了致瘤性风险。同时,在生物反应器方面,相比此前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新型的平板式或接触式生物反应器的功能得到改进,也增强了物质交换功能。此外,对温控、pH值监测等监控系统的优化,也能更好地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尽管BAL技术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技术瓶颈。例如,正常肝脏通过胆道系统排出毒素,而BAL缺乏类似的排泄系统,限制其对某些毒素的清除能力。未来将进一步共同努力探索解决这些技术难题。


陈煜教授.png

陈煜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四科主任(疑难肝病与人工肝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秘书长、委员、终末期肝病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肝衰竭及人工肝学组副组长

北京肝胆相照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

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副组长

佑安肝病感染病专科医疗联盟肝衰竭及人工肝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重症肝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重症血液净化协作组副主任委员、人工肝学组组长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生命支持技术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院协会医疗管理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发表论文500余篇,累计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获得科研奖项1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7项。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