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毛一斤的豆芽,竟是减肥神器?!最新研究:发芽大豆中大豆芽肽(SSP)具有抗肥胖作用,可减轻体重与脂肪堆积、改善代谢紊乱
2025-09-01 来源:生物谷
关键词: 豆芽 减脂

要说餐桌上的“百搭王者”,豆芽绝对得有姓名!火锅里它是吸饱汤汁的“鲜味担当”,麻辣烫里是解腻又脆口的“常驻嘉宾”!就连家常快炒时丢一把,都能让普通的肉丝、鸡蛋瞬间多了份清爽劲儿。不管是南方人的清淡小菜,还是北方人的热辣锅子,总能看到这根白白嫩嫩、掐着就出水的小嫩芽,没人能抗拒它那口脆爽,也难怪它能稳坐“国民级蔬菜”的宝座。


可你知道吗?这人人都爱的豆芽,可不只是“便宜、好吃、百搭”这么简单,它藏着减肥党最爱的“神仙配置”,还能像肠道里的“小刷子”,悄悄带走堆积的油脂和废物,让你不变瘦都难,并且还有护脑功效哦!


近日,来自浙江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 Agricultural Food Chemistay杂志发表一篇题为“Soybean Sprout Peptides Alleviate Obesity via PI3K-Akt and JAK-STAT Pathway Modulation, Gut Microbiota Regulation, and Metabolic Reprogramming”的研究论文,他们发现大豆发芽后(即我们熟知的“豆芽”),产物中的大豆芽肽(SSP)是具有潜在抗肥胖作用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其能通过调控PI3K-Akt与JAK-STAT通路,同时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并改善粪便代谢组,从而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中发挥减轻体重与脂肪堆积、改善代谢紊乱的抗肥胖作用!

1756706148388783.png


豆芽能助力体重、脂肪“双降”?


肥胖是一种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复杂代谢紊乱疾病,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部分癌症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给全球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负担。尽管目前已有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等手段,但其长期效果有限,且部分药物存在安全性顾虑。因此,从天然来源中发掘具有抗肥胖作用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众多天然成分中,食物来源的生物活性肽因兼具抗氧化、抗炎和脂质调节等多种功能,被认为是代谢紊乱管理的潜在策略。其中,大豆肽已被证实可通过调控关键信号通路发挥有益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豆在发芽过程中其生物活性肽的生物利用度和活性均可能提升,因此大豆芽肽(Soy Sprout Peptide, SSP)在肥胖防治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具体的抗肥胖分子机制仍有待深入探索。


为阐明大豆芽肽(SSP)的抗肥胖机制,研究团队首先通过催芽、灭酶、过滤、离心及冷冻干燥等步骤,制得SSP粉末,接着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其潜在作用靶点,并从中确定了134个与肥胖相关的关键靶标。最后,通过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一步筛选出6个核心靶点:


AKT1(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SRC(SRC原癌基因)、STAT3(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FOS(Fos原癌基因)、ESR1(雌激素受体α)和NFKB1(核因子κB亚基1)。


1756706124564477.jpg


为了评估SSP的抗肥胖效果,研究团队给高脂饮食(HFD)诱导的肥胖小鼠喂了13周大豆芽肽(SSP),结果相当直观:


与HFD喂养的对照组相比,饲料中加了SSP补充的小鼠体重平均降低8.7%,体重增长幅度减少18.7%,也就是说体重竟然少涨近2成,肉眼可见地变“瘦”!其中,SSP的抗肥胖作用主要归因于腹部脂肪的减少,重量直接减少84.0%!相当于把人们最在意的“小肚腩”变得平坦了。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血清生物标志物来评估脂质代谢,与其他组相比,HFD喂养的小鼠表现出存在高脂血症和脂质代谢受损。相比之下,补充SSP显著控制了小鼠血清里的“坏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都明显下降,这些均证实SSP具有较强的改善脂质代谢紊乱的能力,也提示SSP抵抗HFD诱导的体重增加和脂肪积累与脂质代谢的改善密切相关。


1756706135629089.jpg


并且令人惊喜的是,口服SSP减轻了HFD诱导的小鼠肝脏和肾脏病理损伤,显著改善了HFD喂养小鼠肝和肾组织的脂质积累、炎症浸润和水肿等病理变化,简直安全性拉满!PAS染色及定量分析表明,经SSP处理的HFD喂养小鼠肝脏和肾脏中的糖原含量大幅增加,提示SSP干预有效减轻了脂质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增强了葡萄糖代谢,促进了糖原合成和储存,并成功恢复了正常的能量储存和释放功能。


豆芽“开挂”的潜在机制


那么,SSP具有如此神奇功效,发挥抗肥胖作用的潜在机制到底是什么呢?


研究人员发现,肥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体内代谢通路“乱了套”,而SSP恰好能精准“修复”关键通路。结果显示,HFD喂养小鼠补充SSP后显著恢复了PI3K、Akt和GSK3β的磷酸化,同时降低了p-mTOR水平,表明PI3K-Akt通路被激活,并抑制了脂质积累和胰岛素抵抗。


与此同时,补充SSP还显著降低了HFD喂养小鼠JAK-STAT通路中JAK2、p-STAT3和SOCS3的表达,通过调节PI3K-Akt和JAK-STAT通路,打破了炎症和代谢功能障碍的循环,从而减轻了肥胖及相关器官的损伤。


除了直接调控信号通路,SSP还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抗肥胖作用。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宿主能量代谢密切相关,是影响肥胖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粪便微生物发现,高脂饮食会导致小鼠肠道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比例(F/B 比值)升高——该变化是肥胖的典型微生物特征。而SSP干预则显著逆转这一趋势,使F/B比值恢复至接近健康状态!此外,SSP还促进了Catenibacillus和Colidextribacter等有益菌的富集,抑制Muribaculaceae和Fusobacteriota等潜在致病菌的生长,有助于短链脂肪酸的合成、能量代谢的调节及肠道炎症的缓解。


进一步的粪便代谢组学分析显示,高脂饮食会使某些有害代谢物(如脂质过氧化产物4-羟基壬烯酸及异常积聚的氨基酸代谢物谷氨酸)显著增加。而SSP能够降低这些有害物质的水平,重新平衡蛋白质与脂质代谢过程,从而改善肠道代谢环境。


图:粪便代谢组学揭示了大豆芽肽(SSP)对高脂饮食(HFD)诱导的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


由上可知,这小小的豆芽可真是不简单!多维度的实验结果证明,从控制体重、修复代谢通路,到调节肠道菌群,大豆芽肽(SSP)是能从多环节入手改善肥胖的“全能选手”!或许在未来,SSP 很可能成为功能性食品或保健品的“新主角”,为不想依赖药物、追求天然干预的肥胖人群带来新的选择。


除了能减肥,豆芽竟还能“护脑”?


此前,Biology期刊曾发表过一篇题为“Ingestion of Soybean Sprouts Containing a HASPIN Inhibitor Improves Condi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大豆芽与阿尔茨海默病(AD)之间可能存在的重要联系。


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关键致病机制,是tau蛋白发生异常过度磷酸化。其中,一种名为HASPIN的激酶会直接促进tau蛋白磷酸化,从而加剧病情。而大豆芽中天然富含一种HASPIN抑制剂——香豆雌酚,它能够像“分子刹车”一样抑制HASPIN的活性,减少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


在该研究中,团队使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进行实验,喂食它们富含香豆雌酚的大豆芽饲料。结果发现,小鼠大脑海马区中磷酸化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AD的另一关键致病蛋白)均显著减少。更令人鼓舞的是,通过Y迷宫行为测试显示,这些小鼠的短期空间记忆衰退也得到了明显抑制,其认知行为表现与健康小鼠相近。


这一发现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膳食干预提供了新思路,可谓潜力巨大。但作者也指出,目前实验所用剂量若换算至人类,相当于需大量摄入大豆芽,实际应用难度较高。因此,未来还需通过优化种植技术以提高大豆芽中香豆雌酚的含量,使“食用豆芽助健脑”更具现实可行性。


小结


总而言之,我们餐桌上常见的豆芽,其实是同时具备“减肥”与“护脑”双重健康益处的宝藏食材!它价格亲民、做法家常,不似那昂贵的进口补剂,和难以下咽的代餐或保健品。


这盘小小的豆芽,能够通过调节人体代谢通路、改善肠道菌群组成,在满足我们味蕾的同时,助我们轻松实现健康减重。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含的香豆雌酚,还能抑制大脑中有害的tau蛋白磷酸化和β淀粉样蛋白沉积,为记忆力和脑健康保驾护航。


所以,下次吃火锅、炒菜时,别再只把它当作盘中的“配角”啦——多夹几筷豆芽,让这份脆爽轻松为你助力减重、守护大脑!


参考文献:


[1] Wu Y, Ling Y, Yang Y,et al. Soybean Sprout Peptides Alleviate Obesity via PI3K-Akt and JAK-STAT Pathway Modulation, Gut Microbiota Regulation, and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J Agric Food Chem. 2025 Apr 23;73(16):9662-9676.

[2]Tanaka H, Matsushita H, Tokuhiro K, et al. Ingestion of Soybean Sprouts Containing a HASPIN Inhibitor Improves Condi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Biology (Basel). 2023 Feb 16;12(2):320.


来源:生物谷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