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流行季又!来!了!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携带有相关病毒就可成为传染源,主要有以下途径:
➤ 密切接触患儿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可具有传染性)、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咽喉分泌物、唾液、打喷嚏喷出的飞沫等);
➤ 间接经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牙杯、衣物、玩具、碗筷、奶瓶、奶嘴、床上用品、桌椅表面、门把手、医疗器械等传播。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
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至少20多种A组肠道病毒血清型可引起手足口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手患儿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发热1-2天后,在舌头、牙龈和/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另外,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
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6月龄以下婴儿因有胎传抗体的保护发病较少,从6月龄开始发病逐渐增加,1-2岁儿童发病风险最高。低龄儿童发病后得重症、死亡的风险更高。
手足口病的护理
(1) 注意隔离
患儿尽量不要区人群集中的地方,避免与健康儿童接触,直至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 1 周 (一般来说,总共隔离 2 周的时间,在发病的第 1 周内,传染性最强);多通风 (如定期打开门窗等), 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同一室内的人数不要太多,避免患儿继发感染。
(2) 观察病情
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体征出现,或原有症状、体征有无加重、恶化,重点注意有无前面所说的危重信号出没;定期监测体温,一般每 4 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如体温超过 38.5℃ (腋温),每 1~2 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要注意有无寒战、惊跳、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出现幻觉或甚抽搐等情况,进行退热处理后 1 小时应重测体温。
(3) 注意护理
口腔内的疱疹会使患儿疼痛,饮食上要注意尽量食用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为主,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在发病的 1 周内,休息很重要,尽量限制患儿的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水漱口;注意勤洗手 (尤其是在饭前便后),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4) 皮疹的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可用温水擦浴,穿宽松、柔软的衣物,并注意保持干爽;剪短患儿指甲,以免抓破皮疹,必要时可戴「手套」;臀部有皮疹者,应及时处理患儿大小便 (尿不湿等),保持臀部的清洁与干燥;如疱疹未破溃,可涂以
(5) 注意消毒
疱疹性咽峡炎 / 手足口病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
(6) 药物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 / 手足口病目前来说以对症处理为主;患儿发热并有不适感或可考虑服用退热药 (宜选用
(7) 关于预防
在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地方;家庭应做好卫生清洁;儿童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婴儿奶嘴、奶瓶煮沸消毒 20 分钟后使用,儿童玩具定期清洗;每天开窗通风至少 2~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
目前已经有肠道病毒 71 型 (EV71) 灭活疫苗了,可预防由 EV71 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无菌性
肠道病毒 71 型 (EV71) 灭活疫苗的接种对象为 6 月龄至 5 岁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为 2 剂次,间隔 1 个月,目前是否需要进行加强免疫暂未确定。1 次 1 支 (0.5ml),推荐在上臂三角肌处接种,有条件者可以考虑接种。
来源:南涧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