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血管受累的难治性ANCA相关血管炎如何解? | 病例分享
2025-04-10

ANCA相关血管炎(AAV)作为一种由ANCA介导的坏死性血管炎,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案的选择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高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是诱导缓解的常用方案,但对于部分特殊类型的AAV,该方案效果欠佳。其中,AAV累及中等血管的情况极为罕见,治疗难度极大,至今尚无明确的标准治疗方案。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个病例:一位75岁女性患者,同时出现多系统症状,经检查确诊为AAV累及中等血管。在她接受传统治疗效果不佳且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C5a受体拮抗剂阿伐可泮(avacopan)发挥了关键作用。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与既往病史

75岁女性,既往有抑郁症和慢性甲状腺炎病史。


症状与检查

前期症状及检查

4个月前出现小腿紫癜、红斑和硬结,于外院皮肤科就诊,皮肤活检示肉芽肿性病变,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ANCA弱阳性(4.6 IU/mL),但未明确诊断为血管炎。


3个月前开始出现头痛、厌食、右下肢麻木,就医后基于CT和血液检查诊断为间质性肺炎,采取保守治疗且未用药,当时尿常规正常,肾功能正常。


2周前抑郁症加重,入住精神科病房,期间发现血尿蛋白尿血清肌酐升高至14.93mg/dL,MPO-ANCA升高至17.9 IU/mL,随后转至其他医院并开始进行血液透析


入院时症状及检查

入院时,身高154.0cm,体重55.7kg,体温36.9°C,血氧饱和度(SpO₂)在室温下为96%,血压155/87mmHg,脉搏96次/分钟。


体格检查发现结膜略苍白,双下肺可闻及细湿啰音;右胁部有压痛,右上臂有结节,左上臂和手掌有红斑、紫癜。


神经系统检查显示左睫毛反射阳性、左侧面瘫、左侧鼻唇沟变浅;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右侧小腿和足外侧感觉减退,右手和足底感觉异常,右侧胫前肌、趾长屈肌和趾长伸肌肌力下降。


实验室检查

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至21,860/μL,C反应蛋白(CRP)为23mg/dL,血小板计数升高至604,000/μL。


血液透析状态下,肌酐为4.4mg/d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8.2mL/min)。


MPO-ANCA阳性,滴度为26.3 IU/mL,蛋白酶3(PR3)-ANCA阴性,IgE和嗜酸性粒细胞无升高。


尿常规检查显示蛋白尿,尿蛋白与肌酐比值(TP/Cre)为18.75g/gCre,尿沉渣红细胞50-99/HPF,尿β2-微球蛋白升高至51,819pg/L,提示存在肾小管损伤。


影像学及其他检查

躯干平扫CT显示双肺基底有网状影和磨玻璃影,右肾增大且有高密度区域,提示包膜下出血(图1)。


1.png

2.png

图1 躯干平扫CT图像

上图显示双下肺野肺底部可见网状影和磨玻璃样密度影。下图显示右肾增大,右肾外侧有一高密度区域,提示右肾包膜下出血。


增强CT显示脾脏灌注不足、双肾动脉多发小动脉瘤,3D增强CT提示双肾多发微动脉瘤(图2)。


3.png

图2 躯干增强CT图像

A可见脾脏存在血流灌注缺损。B在动脉期,对比增强效果提示双肾存在微动脉瘤。C三维图像重建显示双肾存在提示微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


因下肢皮肤结节和红斑,在本院再次进行皮肤活检,结果显示直径68μm和250μm的动脉内弹性膜破坏、纤维蛋白样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脂肪组织中有含巨细胞的肉芽肿组织(图3)。


4.png

图3 皮肤活检结果

A直径为68μm的动脉(弹性纤维染色,×40),B直径为250μm的动脉(弹性纤维染色,×100)。C和D带有巨细胞的肉芽肿(白色箭头)(苏木精-伊红染色,C图放大200倍,D图放大400倍)

皮肤活检显示动脉内弹性膜断裂、纤维蛋白样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脂肪组织中存在肉芽肿组织


因神经系统症状进行MRI检查,扩散加权成像(DWI)显示侧脑室周围和双侧基底节区有高信号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呈低信号,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图4)。


5.png

图4 急性脑梗死的MRI图像

A脑室周围(上部)和双侧基底节区(下部)层面的扩散加权成像(DWI)显示高信号表现。B脑室周围(上部)和双侧基底节区(下部)层面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呈低信号


腓肠神经活检显示小动脉有炎性细胞浸润、髓鞘卵形体和再生簇,符合多发性单神经炎表现。因存在多发性肾微动脉瘤,考虑出血风险,未进行肾活检(图5)。


6.png

图5 腓总神经活检结果

神经组织显示微血管有炎性细胞浸润、髓鞘卵形体形成,以及少量再生簇。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在神经束内和神经束之间存在区域差异,符合多发性神经炎表现(苏木精-伊红染色,×40)


诊断

综合患者多部位梗死、出血,结合皮肤活检发现中等血管炎病变,以及血尿、蛋白尿、肾小球肾炎、紫癜、多发性单神经炎和MPO-ANCA阳性等表现,诊断为ANCA相关血管炎累及中等血管。


根据伯明翰血管炎活动评分(BVAS)评估,患者评分为25分,病情严重。


治疗过程及转归        


初始治疗及反应

鉴于病情严重,开始采用静脉注射甲泼尼龙(1000mg/d)进行冲击治疗,随后改为口服泼尼松(PSL)40mg/d(约0.8mg/kg),并加用静脉注射环磷酰胺(IVCY)250mg。


治疗后,患者皮肤、神经系统和抑郁症状改善,实验室和尿液检查结果也有所好转。


在尝试逐渐减少泼尼松剂量时,紫癜复发,为此增加甲泼尼龙(250mg/d)治疗3天。28天后,MPO-ANCA水平降至7.0 IU/mL,BVAS评分达到0。


在第35天,患者出现严重感染,包括念珠菌血症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进行治疗。


后续治疗及转归

感染得到控制并稳定后,在第66天成功停止血液透析。但此时CRP水平升高至10mg/dL,肾功能逐渐恶化,提示血管炎复发。由于未发现明显感染灶,且降钙素原、细菌培养、(1-3)-β-D-葡聚糖和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检测均为阴性,因此认为感染可能性较小。此时患者存在轻度蛋白尿(0.75g/gCre),但无镜下血尿和紫癜,考虑炎症主要由中等血管炎引起。


为避免增加泼尼松剂量带来的风险,在第72天开始使用阿伐可泮。加用阿伐可泮后,患者ANCA相关血管炎病情缓解,且未再出现感染,泼尼松得以成功减量。在第88天,患者因中等血管炎发生轻度脑梗死,因此额外加用环磷酰胺(图6)。


最终,泼尼松减量至7.5mg/d,MPO-ANCA降至3.4 IU/mL,CRP降至0.37mg/dL。为确认诱导缓解治疗的效果,本应进行增强CT检查,但考虑保护肾功能而未实施。此后患者肾功能稳定,血清肌酐维持在约2.5mg/dL,无需透析,最终出院。


7.png

图6 治疗历程

PSL:泼尼松龙;mPSL:甲泼尼龙;IVCY:静脉注射环磷酰胺冲击治疗;Cre:血清肌酐;CRP:C反应蛋白;UTI:尿路感染;CRBSI: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MV:巨细胞病毒感染;FN: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病例总结    

该病例表明,对于传统治疗方案(泼尼松和静脉注射环磷酰胺)效果不佳且出现严重并发症的ANCA相关血管炎(累及中等血管)患者,阿伐可泮作为一种C5a受体拮抗剂,可有效控制病情,促进泼尼松减量,降低感染风险,为这类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思路。


ANCA相关血管炎累及中等血管的病例极为罕见,目前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此病例详细记录了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过程、治疗反应及转归,为临床医生在面对类似复杂病例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对此类罕见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从发病机制角度看,AAV发病机制复杂,不同免疫机制在不同类型AAV中发挥作用。本病例中阿伐可泮对累及中等血管的AAV有效,提示未来对AAV的研究不仅可聚焦于血管直径,还可深入探究针对特定免疫机制(如C5a相关通路)的治疗方法,为AAV治疗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0.Tsuchiya T, Ohta Y, Oka M, et al. Successful use of avacopan in a case of 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 with treatment-resistant medium-sized vessel involvement. CEN Case Rep.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4, 202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