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个病例:一位75岁女性患者,同时出现多系统症状,经检查确诊为AAV累及中等血管。在她接受传统治疗效果不佳且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C5a受体拮抗剂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与既往病史
75岁女性,既往有抑郁症和慢性甲状腺炎病史。
症状与检查
前期症状及检查
4个月前出现小腿紫癜、红斑和硬结,于外院皮肤科就诊,皮肤活检示肉芽肿性病变,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ANCA弱阳性(4.6 IU/mL),但未明确诊断为血管炎。
3个月前开始出现
2周前抑郁症加重,入住精神科病房,期间发现
入院时症状及检查
入院时,身高154.0cm,体重55.7kg,体温36.9°C,血氧饱和度(SpO₂)在室温下为96%,血压155/87mmHg,
体格检查发现结膜略苍白,双下肺可闻及细湿啰音;右胁部有压痛,右上臂有结节,左上臂和手掌有红斑、紫癜。
实验室检查
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至21,860/μL,C反应蛋白(CRP)为23mg/dL,血小板计数升高至604,000/μL。
血液透析状态下,肌酐为4.4mg/d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8.2mL/min)。
MPO-ANCA阳性,滴度为26.3 IU/mL,蛋白酶3(PR3)-ANCA阴性,IgE和嗜酸性粒细胞无升高。
尿常规检查显示蛋白尿,尿蛋白与肌酐比值(TP/Cre)为18.75g/gCre,
影像学及其他检查
躯干平扫CT显示双肺基底有网状影和磨玻璃影,右肾增大且有高密度区域,提示包膜下出血(图1)。
图1 躯干平扫CT图像
上图显示双下肺野肺底部可见网状影和磨玻璃样密度影。下图显示右肾增大,右肾外侧有一高密度区域,提示右肾包膜下出血。
增强CT显示脾脏灌注不足、双肾动脉多发小动脉瘤,3D增强CT提示双肾多发微动脉瘤(图2)。
图2 躯干增强CT图像
A可见脾脏存在血流灌注缺损。B在动脉期,对比增强效果提示双肾存在微动脉瘤。C三维图像重建显示双肾存在提示微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
因下肢皮肤结节和红斑,在本院再次进行皮肤活检,结果显示直径68μm和250μm的动脉内弹性膜破坏、纤维蛋白样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脂肪组织中有含巨细胞的肉芽肿组织(图3)。
图3 皮肤活检结果
A直径为68μm的动脉(弹性纤维染色,×40),B直径为250μm的动脉(弹性纤维染色,×100)。C和D带有巨细胞的肉芽肿(白色箭头)(苏木精-伊红染色,C图放大200倍,D图放大400倍)
皮肤活检显示动脉内弹性膜断裂、纤维蛋白样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脂肪组织中存在肉芽肿组织
因神经系统症状进行MRI检查,扩散加权成像(DWI)显示侧脑室周围和双侧基底节区有高信号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呈低信号,诊断为急性
图4 急性脑梗死的MRI图像
A脑室周围(上部)和双侧基底节区(下部)层面的扩散加权成像(DWI)显示高信号表现。B脑室周围(上部)和双侧基底节区(下部)层面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呈低信号
腓肠神经活检显示小动脉有炎性细胞浸润、髓鞘卵形体和再生簇,符合多发性单神经炎表现。因存在多发性肾微动脉瘤,考虑出血风险,未进行肾活检(图5)。
图5 腓总神经活检结果
神经组织显示微血管有炎性细胞浸润、髓鞘卵形体形成,以及少量再生簇。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在神经束内和神经束之间存在区域差异,符合多发性神经炎表现(苏木精-伊红染色,×40)
诊断
综合患者多部位梗死、出血,结合皮肤活检发现中等血管炎病变,以及血尿、蛋白尿、肾小球肾炎、紫癜、多发性单神经炎和MPO-ANCA阳性等表现,诊断为ANCA相关血管炎累及中等血管。
根据伯明翰血管炎活动评分(BVAS)评估,患者评分为25分,病情严重。
治疗过程及转归
初始治疗及反应
鉴于病情严重,开始采用静脉注射
治疗后,患者皮肤、神经系统和抑郁症状改善,实验室和
在尝试逐渐减少泼尼松剂量时,紫癜复发,为此增加甲泼尼龙(250mg/d)治疗3天。28天后,MPO-ANCA水平降至7.0 IU/mL,BVAS评分达到0。
在第35天,患者出现严重感染,包括念珠菌血症和
后续治疗及转归
感染得到控制并稳定后,在第66天成功停止血液透析。但此时CRP水平升高至10mg/dL,肾功能逐渐恶化,提示血管炎复发。由于未发现明显感染灶,且
为避免增加泼尼松剂量带来的风险,在第72天开始使用阿伐可泮。加用阿伐可泮后,患者ANCA相关血管炎病情缓解,且未再出现感染,泼尼松得以成功减量。在第88天,患者因中等血管炎发生轻度脑梗死,因此额外加用环磷酰胺(图6)。
最终,泼尼松减量至7.5mg/d,MPO-ANCA降至3.4 IU/mL,CRP降至0.37mg/dL。为确认诱导缓解治疗的效果,本应进行增强
图6 治疗历程
PSL:
病例总结
该病例表明,对于传统治疗方案(泼尼松和静脉注射环磷酰胺)效果不佳且出现严重并发症的ANCA相关血管炎(累及中等血管)患者,阿伐可泮作为一种C5a受体拮抗剂,可有效控制病情,促进泼尼松减量,降低感染风险,为这类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思路。
ANCA相关血管炎累及中等血管的病例极为罕见,目前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此病例详细记录了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过程、治疗反应及转归,为临床医生在面对类似复杂病例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对此类罕见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从发病机制角度看,AAV发病机制复杂,不同免疫机制在不同类型AAV中发挥作用。本病例中阿伐可泮对累及中等血管的AAV有效,提示未来对AAV的研究不仅可聚焦于血管直径,还可深入探究针对特定免疫机制(如C5a相关通路)的治疗方法,为AAV治疗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