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碱预防痛风能否降低患者心血管风险:近10万人研究解答
2025-04-09

持续的高尿酸血症会引起痛风,若能长期将血清尿酸浓度控制在≤360 μmol/L(有痛风石的患者应控制≤300 μmol/L)可有效预防痛风发作。然而,降尿酸治疗初期(通常为前3-6个月)可能因尿酸水平快速下降而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因此建议在降尿酸治疗初期,使用秋水仙碱作为一线药物进行痛风发作的预防。


此前有报道称,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痛风急性发作存在时间相关性。基于这一关联,迫切需要评估使用秋水仙碱预防痛风发作,是否能够降低新启动降尿酸治疗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为深入探究这一问题,近期THE LANCET Rheumatology发表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英国Datalink Aurum的数据库。研究纳入了该数据库中新确诊为痛风,且在痛风确诊后首次进行降尿酸治疗的患者。研究最终纳入多达99,800例患者,为研究结论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研究设计


该研究将纳入的99,800例患者分至研究组,其中试验组要求患者在进行降尿酸治疗同一天接受21天以上的秋水仙碱联合处方(下文简称“预防组”),对照组要求患者在同一天未接受秋水仙碱或NSAID联合处方(下文简称“未预防组”)。预防组纳入16,028例患者,未预防组纳入83,772例患者。


患者的详细特征见表1:


表1 该研究中纳入痛风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及人口统计学数据

1.png

数据以样本量(百分比)或均数(标准差)表示;*种族未纳入倾向得分重叠加权计算中;†该指数按十分位数进行分级,1表示贫困程度最低,10表示贫困程度最高;‡由于临床实践研究数据链(Clinic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link, CPRD)有对于患者数量≤5时不披露数据的政策,故未报告;§§低剂量起始的降尿酸治疗定义为:别嘌醇每日剂量≤100mg,丙磺舒每日剂量≤500mg,或磺吡酮每日剂量≤100mg。高剂量起始的降尿酸治疗定义为:别嘌醇每日剂量>100mg,非布司他每日剂量≥40mg,丙磺舒每日剂量>500mg,或磺吡酮每日剂量>100mg;‖靶器官损害的定义为:无论是否存在蛋白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45ml/min/1.73m2,或eGFR为45~59 ml/min/1.73m2且伴有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为30~300mg/g)或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0mg/g);或至少在三个不同部位存在微血管病变(例如,微量白蛋白尿、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


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患者在开始降尿酸治疗后的180天内,首次出现心血管事件,包括致死和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或卒中(缺血性或出血性)。


次要结局:既往未发生过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在开始降尿酸治疗后的180天内,首次出现心血管事件。


研究结果


主要结局

在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 ITT)中(见图1A),预防组出现致命或非致命心肌梗死或卒中的患者有217例(1.4%),未预防组有1,528例(1.8%),校正后发病率分别为 28.8/1000 人年和 35.3/1000 人年;校正后粗风险比(HR)为0.82(95%Cl,0.69~0.94),校正后风险差(RD)为-6.5起事件/1000人年;加权需治疗患者平均数为154例。


在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 PPS)中(见图1B),预防组出现致命或非致命心肌梗死或卒中的患者有69例(0.4%),未预防组有1,416例(1.7%);校正后发病率分别为35.8/1000 人年和 39.7/1000 人年;校正后HR为0.79(95%Cl,0.58~0.99),校正后RD为-3.9起事件/1000人年。


2.png

图1 一年时的糖皮质激素停药率

图1A为ITT中的累积发生率;图1B为PPS中的累积发生率


次要结局

在ITT中,相比于未预防组,预防组发生首次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降低,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HR为0.80[95%Cl,0.62~0.97];RD为-3.9起事件/1000人年;需治疗患者平均数为256例);致命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卒中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在PPS中,两组首次心血管事件、致命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卒中在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


对照组结局

治疗策略与呼吸道感染、消化性溃疡疾病(阴性对照结局)无显著关联。在PPS中,预防组发生腹泻的风险更高(校正后HR为1.32 [1.04~1.60];RD为28.7起事件/1000人年),在ITT中,两组无显著性差异(1.12 [0.98~1.28];4.2起事件/1000人年)。


研究讨论和结论


该研究存在几个优点。第一,仅考虑降尿酸治疗起始时开具的21天及以上的秋水仙碱处方确定暴露状态,排除短期处方,避免分类偏倚。第二,采用倾向得分重叠加权法,将混杂风险降至最低。第三,PPS中与阴性对照结局无关联、与阳性对照结局有显著关联,支持研究结果的内部有效性。第四,运用不同分析方法和敏感性分析,结果一致。第五,使用从全国(英国)性数据库提取的涵盖全民的常规收集数据,结果具普适性。第六,使用基层医疗、住院及死亡数据,遗漏结局的可能性极小,虽有记录差异可能性,但仅会弱化负相关。


对于开始降尿酸治疗的患者,使用秋水仙碱的预防组相比于未预防组,发生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卒中的综合结局风险较低。该研究为开始降尿酸治疗时使用秋水仙碱预防痛风发作提供了额外证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