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年会探讨的白血病诊疗焦点问题
2012-12-31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常英军

       1 APL:化疗已成为过去?

       上世纪80年代,由我国科学家开创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开启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的新时代,使APL从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成为可治愈的疾病;而另一种传统的中国疗法砷剂使多数ATRA治疗复发的患者获得再次缓解。上述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使APL患者长期无病生存(DFS)率达90%。然而,西方学者一直坚持应用ATRA的同时联合蒽环类及阿糖胞苷(Ara-C)等药物化疗以提高疗效。

       意大利卢卡(Lo-Coco)教授报告了欧洲一项多中心、前瞻性、Ⅲ期随机对照研究(APL0406)结果,该研究共入组162例低、中危APL患者,随机给予砷剂(A组)或蒽环类药物(B组)联合ATRA治疗。在154例可评估的患者中,150例获得完全缓解(CR)。中位随访31个月后,A组和B组2年DFS率分别为97%和86.7%(P=0.03)。A组发热事件和严重的全血细胞减少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A组1例死亡、2例复发,B组7例死亡、4例复发。APL0406研究结果动摇了化疗在APL治疗中的地位。

       布菲利(Buffill)教授以“治愈APL:向化疗说再见”为题对该研究进行了评述。然而,预言化疗在APL治疗中成为过去为时尚早。首先,APL0406研究随访时间仅有两年多,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其次,该研究入组的患者中不包括高危患者,所以并不具代表性;此外,仍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验证该研究的结果。

       在今后的5~10年,如果能在不同种族的APL人群中证实ATRA联合砷剂治疗的优越性,那么,在APL治疗中让化疗成为过去并不只是一个梦想,让我们拭目以待。

       2 CML:TKI能治愈吗?

       尽管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已替代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成为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的一线治疗,但异基因HSCT(allo-HSCT)仍被认为是治愈CML的唯一手段。“治愈”是指疾病消失或疾病所有症状和体征消失,患者恢复“正常”健康状态。可见,TKI治愈CML的核心是患者停用伊马替尼等药物后,没有出现复发,恢复健康状态。

       法国里尔(Rea)对34例停用达沙替尼或尼洛替尼的CML患者中位随访14个月后发现,1年主要分子学缓解(MMR)的可能性是58.3%。截至最后随访日期,可评估的15例患者中,13例MMR,其中10例检测不到BCR-ABL融合基因。虽然部分证据提示,停用TKI有维持MMR的可能,但CML患者停用TKI仍需慎重。

       马森(Mahon)教授强调,如果想停药,就应考虑以下两点:
       ①清除造血干(祖)细胞,持续数年的治疗可进行性地清除干细胞,停药后是否复发的关键是能否清除干细胞;
       ②免疫调控,停药后是否复发与患者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和CML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TKI是否能治愈CML取决于TKI停用或持续应用对CML患者生存和生命预期的潜在益处,不同TKI停药研究的长期随访将为该有趣的命题提供答案。

       3 AML:MRD靶向治疗策略

       近年来,应用微小残留病灶(MRD)指导治疗成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研究的热点。本届年会上讨论了多参数流式细胞仪用于MRD的检测、MRD与遗传学和分子学特征的关系以及如何开展以清除MRD为目的的临床试验。

       美国皮亚塔(Paietta)教授认为,MRD在AML治疗中具有两种潜在的作用:其一是作为疗效评估的早期替代终点;其二是作为缓解后治疗的预测指标,进而确定哪些患者应接受适度的缓解后(巩固)治疗。

       尽管该领域进展喜人,但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①如何提高AML患者MRD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②对于不具备特征性分子标志物(如AML-ETO融合基因等)的患者而言,哪些生物标志物能用于MRD的检测?
       ③对于成人AML患者而言,如何将MRD与传统的危险分层相结合,进而指导治疗?

       随着问题的解决,我们将迎来依据MRD对AML患者再分层的个体化治疗时代,这种策略可以理解为对MRD阳性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包括HSCT),改善预后;对MRD阴性患者应减低治疗强度,在患者获得长期DFS的同时,降低治疗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及风险。

       4 HSCT:非体外去除T细胞单倍体相合移植渐成主流

       目前,HSCT仍是恶性血液病有效乃至唯一的根治手段,然而,由于供者缺乏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过去十年中一直致力于单倍体相合HSCT研究。意大利罗格尔(Ruggeri)教授团队主要采用体外去除T细胞的移植模式,虽然很好地解决了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问题,但该模式存在移植排斥发生率高、免疫重建延迟导致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等不足。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建立了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单倍体相合骨髓(外周)血混合移植模式,取得了与同胞相合移植及无关供者相合移植等同的疗效,并将适应证扩展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成功开展彻底解决了供者来源的问题。

       本届年会上,来自中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者报告了各自进行的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单倍体相合移植结果。西班牙学者报告了26例患者接受非去除T细胞的单倍体移植的多中心研究结果,其中Ⅱ~Ⅳ、Ⅲ~Ⅳ度急性GVHD和慢性GVHD的发生率分别是43%、17%和27%,中位随访9个月后,59%的患者仍处于CR状态,复发率为25%。

       意大利学者报告了50例接受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者的研究结果,其中Ⅱ~Ⅲ度GVHD和慢性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12%和10%,中位随访333天后,移植相关死亡率和复发率分别为18%和26%,DFS率为68%。

       意大利学者在移植模式上的转变及多个移植中心的报告表明,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单倍体相合移植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模式。今后,我们应该致力于进一步降低移植后的GVHD、复发和感染的发生率;更加关注移植患者的后期并发症和生活质量。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