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慢性淋巴细胞
2025年10月10日~12日,第87届日本血液学会(JSH)年会在日本神户市召开,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众多血液学者的目光,其中BTKi在CLL/SLL领域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和临床数据也在此精彩亮相。值此之际,医脉通诚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姜志平教授接受采访,就CLL/SLL领域治疗现状和未来发展发表真知灼见。
近年来,以BTKi为代表的靶向药物显著改善了CLL/SLL患者的预后,但由于CLL/SLL仍无法治愈,患者在长期治疗管理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您深耕CLL/SLL领域多年,能否请您谈谈领域当前的治疗现状?
CLL/SLL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患者往往需要如慢性病一样进行长期治疗和管理1,2,这给药物的依从性和长期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且该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患者通常身体虚弱且伴有多种合并症,对治疗的耐受性亦有限1,因此CLL/SLL的治疗一直都是血液领域中的重要挑战之一。靶向治疗时代,BTKi不仅显著改善了CLL/SLL患者的缓解率和预后,也革新了疾病的治疗格局,安全性较既往亦有提高,逐渐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选择。但如何为患者选择兼具疗效和安全性的一线治疗策略,进行长期疾病管理,仍然是实现长生存的关键。
目前,对于有治疗指征的初治CLL/SLL患者,2025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将
高级别的循证证据是临床实践的基石,能否请您结合Ⅲ期SEQUOIA研究主要结果,谈谈泽布替尼在初治CLL/SLL患者长期治疗中的表现?
全球多中心、Ⅲ期SEQUOIA研究队列1共纳入479例无del(17p)的初治CLL/SLL患者,随机接受泽布替尼或CIT治疗,结果显示,接受泽布替尼治疗的患者实现了更长的生存,60个月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75.8%和85.8%,而CIT组分别为40.1%和85.0%5。对于Arm C中111例伴有del(17p)/TP53突变的初治患者,泽布替尼实现了与无del(17p)突变患者一致的生存获益,60个月PFS率和OS率分别为72.2%和85.1%,提示泽布替尼或许可有效克服del(17p)/TP53突变带来的不良预后影响6。
对治疗中/后出现的特别关注的不良事件(AEs)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相较于CIT组,泽布替尼组的中性粒细胞减少(17.1% vs 56.8%)、
靶向治疗时代,BTKi、CD20单抗、BCL2i等新药不断涌现,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量疗效与安全性。本届JSH年会中,一项研究围绕泽布替尼与VenO(
JSH年会中的这项研究选取了SEQUOIA研究中泽布替尼组,以及CLL14研究中VenO组的患者数据,并将泽布替尼组患者按VenO组患者的基线特征重新加权匹配,旨在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结局及AEs7。
结果显示,泽布替尼组(n=163)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23.9个月,VenO组(n=216)为11.1个月7。在疗效方面,泽布替尼组PFS更长(P=0.0351),OS亦呈延长趋势,两组60个月PFS率分别为74%和63%;在安全性方面,两组3/4级感染(不含COVID-19)发生率相似,其中泽布替尼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研究结果表明,与VenO相比,泽布替尼可有效延长初治CLL/SLL患者的PFS,OS亦有改善趋势,这或许与其血液学毒性和导致停药的TEAE发生率较低有关,提示泽布替尼在CLL/SLL全程管理中的良好潜力。此外,尽管靶向药物不断涌现,但临床仍需对靶向药联用的安全性进行谨慎评估:每新增一种药物,都可能增加AE发生的风险,当毒性累积过高时,疗效也会受到影响。未来临床仍需持续探索、积累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明确靶向药物联用的种类和适用的治疗场景,并借助精准医学筛选最佳获益的人群。
基于当前BTKi在CLL/SLL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在您看来,未来在治疗策略优化,提升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方面,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方向?
正如前面提到的两项研究的进展,未来BTKi有望在CLL/SLL治疗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并成为多种治疗策略中的基石药物。具体而言,未来治疗策略的优化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其一,对于不伴del(17p)突变患者,可围绕BTKi的精准治疗模式进行探索,包括剂量调整、与低强度化疗或其他靶向药物的联用,以期在较小治疗剂量和低治疗成本下实现有限疗程的治疗,为患者达成更深层次的缓解与更佳的临床获益。其二,对于伴del(17p)/TP53突变的患者,目前临床研究初步证实,BTKi、BCL2i和CD20单抗的三药联合方案能够实现有限疗程的治疗,但仍需继续优化治疗剂量,并探索在该方案中添加或替换其他新药的可能性,以进一步提升患者治疗的深度和耐受性,减轻不良反应。
总体而言,未来精准治疗将在CLL/SLL领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能识别更多可预测疗效与安全性的生物标志物及突变位点,将是临床长期探索的重要目标。

姜志平 教授
湘雅医院血液科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临床医学八年制研究生导师,本科卓医班导师
内科学(
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后
湖南省血液肿瘤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南大学本科教育督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肥大细胞白血病协作组委员
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南省医师协会白血病协作组委员兼秘书
湖南省医学会药物基因组学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血液系统肿瘤临床诊疗、精准医学和转化医学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湖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
挪威皇家药理学会会刊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oxicology特约审稿人、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南药学、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等专业期刊编委和审稿人
参考文献
1.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2, 43(5) : 353-358.
2. Arguello-Tomas M, et al. Frontline Therapy i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Acta Haematol. 2024;147(1):47-59.
3.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5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5.
4. Molica S, et al. Advance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CLL: The Rise of Zanubrutinib as a Preferred Therapeutic Option. Cancers (Basel). 2023 Jul 23;15(14):3737.
5. Shadman M,et al. Zanubrutinib Versus Bendamustine and Rituximab in Patients With Treatment-Naïve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 Median 5-Year Follow-Up of SEQUOIA. J Clin Oncol. 2025 Mar;43(7):780-787.
6. Constantine Si Lun Tam, et al.SEQUOIA 5-year follow-up (arm C): zanubrutinib in patients with del(17p) and treatment-naive CLL/SLL. 2025JSH. Abstract: O3-18A-2.
7. Nicolas Martinez-Calle, et al. Zanubrutinib vs venetoclax+obinutuzumab in treatment-naive (T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 2025JSH. Abstract: O3-18A-1.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