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滤泡性淋巴瘤(FL)以惰性病程为特征。化疗免疫诱导治疗和维持治疗可使绝大多数患者获得长期无进展生存(PFS)。然而,高危患者即使接受现有治疗仍会出现早期且频发的复发。依赖于已证实的移植物抗淋巴瘤效应,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一种潜在治愈性手段,但其非复发死亡率(NRM)较高。近年来,包括T细胞衔接疗法在内的治疗进展正在挑战allo-HSCT在FL治疗中的地位,移植数量逐年减少。
在3.30-4.2日举行的第51届EBMT年会上,有研究者报告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该研究旨在通过大型现代队列评估allo-HSCT治疗FL的临床结局。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秀华教授对该研究进行点评,以飨读者。
01研究方法
研究者基于注册数据库开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0-2022年间首次接受allo-HSCT治疗且无侵袭性转化史的成年FL患者。
02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1744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中位随访5.5年(95%CI[5.2-5.9]),5年总生存(OS)率、PFS率、累积复发率(RI)和非复发死亡率(NRM)分别为58%(95%CI[55-61])、51%(95%CI[48-53])、20%(95%CI[18-22])和30%(95%CI[27-32])。第100天II-IV级和III-IV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0%(95%CI[28-33])和12%(95%CI[10-13])。2年广泛型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为17%(95%CI[15-19])。5年无GVHD且无复发生存(GFRFS)率为36%(95%CI[33-38])。
将队列按时间等分为两个时期后,OS、PFS、RI和NRM均未见显著差异。虽然急性GVHD发生率未随时间改变,但2016-2022年间慢性GVHD发生率降低。单倍体相合供者使用率从7%升至14%,移植后
03研究结论
本研究证实allo-HSCT对FL具有显著疗效,但需承受较高的非复发死亡风险(即使在近年)。尽管面临T细胞衔接疗法的挑战,但allo-HSCT仍是重要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无法获得新型T细胞疗法或CAR-T/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后复发的患者。
专家点评
本研究是基于注册数据库开展的回顾性研究,纳入2010-2022年间首次接受allo-HSCT治疗且无侵袭性转化史的成年1744例符合标准的FL患者。虽然是回顾性研究,未发生侵袭性转化的FL,但是复发难治,allo-HSCT治疗后,中位随访5.5年(95%CI[5.2-5.9]),时间也足够,入组数量较多,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年总生存(OS)率、PFS率、累积复发率(RI)分别为58%(95%CI[55-61])、51%(95%CI[48-53])、20%(95%CI[18-22]),疗效虽然比CAR-T治疗略差,但对于CAR-T不可及的患者也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手段。allo-HSCT相关的非复发死亡率(NRM)为30%(95%CI[27-32])、第100天II-IV级和III-IV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0%(95%CI[28-33])和12%(95%CI[10-13]),2年广泛型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为17%(95%CI[15-19]),应该高度重视,严格把握适应症。另外,本研究入组的患者无我国患者人群,研究结果仅供参考。
近年来治疗FL的新药不断涌现,很多复发难治的非侵袭性转化的FL患者的生存得到改善。如PI3K抑制剂、EZH2抑制剂、BTK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等疗效都比较理想。对于复发难治的FL,我们应该首先推荐患者参加新药临床试验。不能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应该进行MDT,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尤其是放疗、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手段不容忽视。
孙秀华 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淋巴瘤骨髓瘤诊疗中心 主任 研究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指南认证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中西整合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六届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第三届常务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学分会第二届常务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防控与科普专家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专家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肿瘤转化医学学组委员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分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第一届靶向专业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淋巴细胞肿瘤及头颈部肿瘤医工融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辽宁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营养学会肿瘤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5年于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进修,2014年于美国MD Anderson进修,培养55名研究生。发表论文40余篇。《blood》中文版编委;《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编委等。主译《细胞与分子免疫学》第九版。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