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不容迟 至地有声 | 淋巴瘤患者的规范化诊疗
2020-04-17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春节前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和医护人员的辛劳奋战,疫情有所控制。淋巴瘤患者通常免疫力低下,是本次疫情的高风险人群。在这特殊时期,为促进淋巴瘤领域学术交流,为患者提供规范化诊疗方案,开展了淋巴瘤专家远程交流项目,多名专家远程连线,共同解决淋巴瘤患者诊疗疑难问题。医脉通邀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鲁群教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郝云良教授和泰安市中心医院滕清良教授接受采访,分享新冠疫情之下,淋巴瘤患者的规范诊疗经验。


专家介绍


1587119744608850.jpg

王鲁群 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病科 教授/主任医师

亚洲骨髓瘤网(AMN)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骨髓瘤 与浆细胞病学组委员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病学会血液病专家委员会常委 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组长


gaitubao_FrhyeXwvcUNndPqPAzCAkTpFqPa6.jpg

郝云良 教授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血液病院区院长

济宁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

中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院学会血液病精准治疗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委员会副主主任委

山东省免疫学会血液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老年医学会血液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济宁市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济宁市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委员会主任委员


gaitubao_FttQyIoI4w6OfQwuNUVNvtrn95LD.jpg

滕清良 教授

泰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 院长

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理事

山东省医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罕见疾病防治协会常务理事

泰安市血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脉通:受新冠疫情和医疗防控的影响,人们出行方式受到很大限制,是否会对淋巴瘤患者的治疗造成较大影响?


王鲁群教授:在疫情期间,广大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影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几个方面。第一,患者疾病处于哪个治疗阶段,是诱导治疗、强化巩固、维持治疗,还是停药观察。第二,患者淋巴瘤的类型,是惰性淋巴瘤还是侵袭性淋巴瘤,起源于T细胞还是B细胞等。第三,患者既往采用的诱导方案是什么,以及诱导方案的有效性如何。第四,患者的体质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合并症,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等。所以,疫情对淋巴瘤患者的影响因人而异。


处在诱导阶段的初发患者,化疗以后免疫功能较差,疾病处于进展阶段,这部分患者的影响最大。如果是复发的患者,需要接受更强的诱导治疗,或者换用新的方案,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此外,从淋巴瘤的分类上看,侵袭性淋巴瘤目前还缺乏很有效的治疗,比如靶向药物,甚至缺乏口服药物,必须采用强烈的治疗。另一个方面,既往的诱导方案没有达到缓解,还处在诱导期,疗效不是很好,需要评估是否更换方案。还有老年人或体质较虚弱的患者,尤其是诱导治疗后并发症较多,如感染、血细胞减少等,疫情对这几类患者的影响是最大的。


医脉通:在这一特殊时期,您认为如何保障淋巴瘤患者接受规范化诊疗?


王鲁群教授:淋巴瘤的规范化治疗与疾病缓解、患者的长期无病生存甚至治愈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无论疫情状况如何,都要强调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主要考虑这几个方面。首先,对于处在诱导阶段的患者,应该加强规范化的有效治疗,并且要加强支持治疗,加强防护,避免患者出现继发的感染,不仅是病毒感染,还有细菌、真菌等感染,都会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损伤。


其次,对于免疫功能较差的患者,也要加强支持治疗,如化疗后给予刺激T细胞功能的药物,或者使用丙种球蛋白来提高体液免疫功能,增强抗感染能力。


第三,针对不同的淋巴瘤种类,我们尽可能选择指南中推荐的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小的规范化方案。例如滤泡淋巴瘤,可以使用R2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虽然利妥昔单抗对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输注丙种球蛋白来提高免疫功能。来那度胺可以适当降低剂量,这样能够减轻对血细胞的影响。还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套细胞淋巴瘤,目前伊布替尼等靶向药物都能作为一线选择,与以往的化疗相比,口服靶向药物的毒副反应较轻,甚至患者居家就可以应用,这样减少了去医院带来的继发感染的风险。在疫情期间,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接受规范化治疗。


最后,如果患者是在维持治疗阶段,可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甚至可以适当延长治疗间歇时间,也是完全可行的,特别是使用来那度胺、伊布替尼等口服药物维持治疗,对患者降低疫情期间感染的风险和保护免疫功能都是有帮助的。


医脉通:在我国的大城市和地市级基层医院,淋巴瘤诊治情况是怎样的?


郝云良教授:地市级基层医院和大城市的淋巴瘤诊治情况相似。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的复杂性,基层医院的病理报告可能在具体分型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明确,往往会在大医院重新确诊,所以在诊断上基本一致。


医脉通:在一些基层医院,淋巴瘤的规范化治疗还不够到位,是否有一些措施来推进基层医院的规范化诊疗?


郝云良教授:在地市级医院,诊断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治疗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医保政策和药物渠道导致药物的可及性不足,国家政策限制了基层医院的用药,比如县医院缺乏一些贵重药物,靶向药物很少,难以做到规范化治疗,并且药物的可及性有一些延迟。


医脉通: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国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现状,如何制定更好的诊疗策略能够减少和延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复发?


滕清良教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恶性疾病,目前诊断主要依靠病理,诊断一旦明确,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乳酸脱氢酶等进行危险度分层。R-CHOP方案是目前我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经典治疗方案。对于低危患者,R-CHOP方案治疗6-8个周期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对于中危和高危患者,也是首选R-CHOP方案,争取在一到两个周期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之后进行巩固治疗,目的是减少复发,因为一旦复发预后就非常差。后续治疗首先推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对于危险度比较高、存在明显预后不良的患者,可以选择来那度胺、伊布替尼等新药来提高缓解率,如果达到缓解,后续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是最佳选择,可以大幅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医脉通:利妥昔单抗是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基石,未来在精准治疗和联合治疗方面将有哪些应用和发展方向?


滕清良教授:利妥昔单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历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在利妥昔单抗问世之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是非常差的,长期生存率非常低。不管以后治疗方案如何变化,利妥昔单抗永远是基础,以它为中心探索新药的联合方案,如伊布替尼、来那度胺等,这些联合方案对于复发难治患者,可能带来好的疗效,但是不管怎样联合,利妥昔单抗永远是基础方案中的基础。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