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15]张澍:房颤抗凝指南解读
2015-06-03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房颤 抗凝 张澍 CSC2015

2015中国卒中大会房颤与卒中论坛上,来自国家心血管中心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张澍教授做了题为“房颤抗凝指南解读”的精彩报告。


房颤作为近两个世纪以来的重大疾病,引起了各个学会和专家高度重视。从2001年起,各类国际国内房颤指南纷纷涌现,各个学科成立了专家工作组,围绕房颤进行讨论,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抗凝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2010年ESC指南根据心律失常的表现和持续时间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时间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2012年CSPE共识(草案)对各类房颤特点及治疗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临床诊断与评估


医生应该询问患者发作过程中心率是否规律、是否存在诱发因素、症状是否严重、频率及持续时间、是否存在高血压冠心病心衰、脑血管疾病、房颤家族史等卒中高危因素。因为很多患者尚未表现出症状,但没有症状不代表没问题。对于房颤合并高危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医生应该谨慎的加以治疗。


多数患者表现出心悸、胸闷、胸痛、气短、头晕和疲乏等症状。部分老年患者或永久性房颤患者无房颤症状,该类患者需进行客观检查,如常规12导联心电图、Holter监测、心电监测仪等检测手段。还有部分患者以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为首发症状。


房颤临床评估的内容包括房颤类级持续时间、症状严重程度(EHRA评分)、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龄、大体状况、心功能状况及可能的变化、短期及长期治疗目标、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的选择、血栓栓塞风险等。


EHRA评分


二、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房颤治疗策略包括预防血栓栓塞(抗凝)、控制房颤心室率(室率控制)、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节律控制)及上游治疗。ESC发布的2010年指南建议抗凝应作为房颤诊断后的第一步措施。在此我们对房颤抗凝治疗展开介绍。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第一步是危险分层。CHADS2评分定义卒中或TIA病史、≥75岁为2分,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近期心力衰竭为1分。0分为低度危险,1~2分为中度危险,>2分为高度危险。该评分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快捷、易记,评分高低与卒中发生率有相关性;缺点在于没有认识到风险是一个连续统一体,而且内容不全面,缺少部分卒中危险因素。CHA2DS2-VASc评分对上述标准进行调整,定义≥75岁为2分,补充了血管疾病(心梗、周围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65~74岁与女性等危险因素,均为1分。


除了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以外,医生还应在抗凝治疗前完成对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目前国际上使用的评分系统为HAS-BLED,但是否可以推广到我国还有待评价。HAS-BLED评分增高不是抗凝的禁忌症,只要患者具备适应症,就应进行抗凝治疗。当HAS-BLED评分>3分时,应加强对患者的抗凝监测。


HAS-BLED评分


预防血栓栓塞药物三部曲包括维生素A拮抗剂(华法林、苯丙香豆素)、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及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其他药物。指南推荐CHADS≥2患者口服华法林(INR 2.0~3.0),Ⅰ类推荐;CHADS≤1口服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或行CHA2DS2-VASc再评估,CHA2DS2-VASc=0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或不用药,CHA2DS2-VASc=1患者可选择华法林,Ⅱa类推荐。


三、抗凝药物治疗中的复杂问题


1、高龄患者  


高龄患者行抗凝治疗时应个体化评价抗凝的风险效益比。初始治疗使用低剂量华法林(2~3 mg),同时适当降低抗凝强度(INR 1.6~2.5),并提高INR监测质量,尤其是最初的90天。此外,还应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如宣传教育、处理伴随疾病及谨慎合并用药等。


2、冠心病、PCI患者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联用VKA与ASA会增加出血风险,但并不降低脑卒中和心梗事件风险。NSTEMI中高危栓塞患者在急性期应联用VKA、ASA、氯吡格雷及LMWH,稳定期联用VKA、ASA、氯吡格雷至术后3~6个月,VKA及氯吡格雷/ASA至术后12个月,维持INR 2.0~2.5。需终生抗凝患者可单用VKA,维持INR 2.0~3.0。


3、消融手术后患者  


房颤患者行消融术后至少接受2个月的华法林抗凝治疗,2个月后,应根据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决定是否继续抗凝,无论其是否有房颤发生。CHADS评分≥2的患者应行终身抗凝治疗。


2012年CSPE关于抗凝的共识(草案)Ⅱa类推荐建议如下:


(1)非瓣膜病房颤患者,CHADS2评分≤1分时,口服华法林或阿司匹林均是合理的,可参考出血风险大小、维持稳定华法林抗凝强度的可能性和患者的意愿。对CHADS2评分≤1分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也可应用CHA2DS2-VASc评分再次进行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如CHA2DS2-VASc评分为0分可选择阿司匹林治疗或不予抗栓治疗,且推荐后者;而在 CHA2DS2-VASc评分为1分时,应用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的风险/效益比尚不明确,可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


(2)不同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的抗凝治疗原则一样。


(3)非机械瓣房颤患者在行外科手术或诊断性操作有出血风险时,停用抗凝治疗不超过1周可无需肝素替代治疗。


(4)应定期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必要性进行评估。


指南推荐采用CHA2DS2-VASc评分评估风险,而非CHADS2,而且阿司匹林在抗栓治疗中的地位降低,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可作为优先治疗药物。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不稳定者可考虑服用NOAC。对于有机械心脏瓣膜的患者,推荐使用华法林。抗凝药物的选择应基于以下因素进行综合决策:危险因素、成本、耐受性、患者偏好、潜在药物相互作用和其他临床特征。


2014年CSPE关于抗凝共识I类推荐更新如下:


(1)根据发生血栓栓塞风险选择抗栓治疗,不考虑是阵发性、持续性还是永久性房颤(B)。


(2)CHADS2评分≥2或有卒中或TIA病史,在充分风险评估并与患者沟通后可选择:①华法林(INR 2.0~3.0)(A);达比加群酯(B); ③利伐沙班(B);④阿哌沙班(B)。


(3)有抗凝治疗适应证,在使用华法林治疗时难以控制INR达到目标治疗范围(2.0〜3.0)或不能常规监测INR (每月至少一次)、或华法林严重副作用及其它禁忌时,可选用NOAC(B)。


(4)机械瓣术后,建议应用华法林抗凝,INR目标值根据瓣膜类型及部位来决定(B)。


(5)使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或Xa因子抑制剂前应评估肾功能,此后每年至少一次重新评估(B)。

(6)定期再评估卒中和出血的风险及药物的副作用,并据此调整原抗凝治疗方案(C)。


慢性肾病合并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时可应用华法林,维持INR 2.0~3.0,肾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NOAC类药物可用于房颤合并轻度或中度CKD患者。CKD患者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80%达比加群酯通过肾脏清除,不推荐用于肌酐清除率<30 ml/min者;27%阿哌沙班和35%利伐沙班通过肾脏清除,不推荐用于肌酐清除率<15 ml/min者。而且NOAC药物均不能用于透析患者。


四、特殊情况下的抗凝治疗


1、围术期或介入操作时的抗凝治疗



2、房颤射频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


术前,房颤持续时间不详或≥48小时的患者,需应用华法林达标或NOAC至少3周或行经食道超声排除心房内血栓。华法林抗凝达标者术前无需停药,维持INR 2.0~3.0。NOAC术前12~24小时停药。术中,房间隔穿刺或穿刺后即刻给予普通肝素,并维持ACT在300s~400s。术后拔除鞘管后当晚或次日早晨使用华法林或NOAC。消融后根据栓塞的危险因素应用华法林或NOAC抗凝治疗,至少2个月。


3、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


(1)仅应用华法林;


(2) NOACs在稳定冠心病患者中对冠脉事件的二级预防作用尚无证据,理论上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


合并ACS/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


(1)尽可能避免使用药物洗脱支架,以减少对三联抗栓治疗的需求。


(2)植入金属裸支架的房颤患者可短期(4周)三联抗栓治疗,随后应用华法林与一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长期治疗。


(3)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需要更长时间的三联抗栓治疗(西罗莫司、依维莫司和他克莫司洗脱支架应治疗≥3个月,紫杉醇洗脱支架应治疗≥6个月),之后给予华法林加氯吡格雷(每日75 mg)或阿司匹林(每日75~lOO mg)治疗至ACS/PCI术后1年,必要时可联用PPI或H2受体拮抗剂。


4、房颤复律时的抗凝治疗


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或持续时间不明的患者中,拟行择期心脏复律前应使用华法林(INR 2.0~3.0)或NOAC进行至少3周的抗栓治疗。或经食道超声检查无左心房或心耳血栓,在抗凝治疗下,提前进行转律治疗(不必等待3周的抗凝)。复律后继续抗凝4周。


房颤发作<48小时者在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治疗下可直接进行心脏复律。转律后,具有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继续长期抗凝。无血栓栓塞危险因素者停用抗凝药。


房颤发生>48小时且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休克或肺水肿)应立即心脏复律,尽快启动抗凝治疗。复律后继续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的持续时间(4周或长期)取决于患者是否存在卒中的危险因素。


五、展望


欧美指南参考了近年来最新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是对房颤诊断治疗认识的总结与提炼,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基于我国国情及人群的差异性,我们需要寻找适合中国房颤患者的医疗模式,而不是盲目照搬欧美指南。目前尚缺乏针对中国房颤人群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对于房颤防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我们任重而道远。


更多精彩 >>> 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专题报道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