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基层心血管病大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做了题为《中国高血压防治特点和H型高血压——从国际高血压指南说起》的主题发言。霍勇教授强调,高血压是慢病防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虽然近年来多个国家发布了高血压指南,但中国高血压防治有自己的特点,中国高血压管理临床实践应该以中国现行指南为指导。
国际高血压指南回顾
为了优化血压管理,近年来各国高血压指南不断推陈出新。2013年多个国际高血压指南推出。不同的高血压指南有共性也有差异。
不同的高血压指南的异同比较
JNC8指南聚焦了3个高血压管理的核心问题,分别是:(1)起始降压阈值?对成人高血压患者,是否在某一特定血压阈值起始药物降压可改善预后?对于≥60岁患者推荐>150/90 mmHg,<60岁患者推荐>140/90 mmHg,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患者>140/90 mmHg;(2)降压目标值?对成人高血压患者,是否药物降压到某一特定目标可改善预后?对于≥60岁患者推荐<150/90 mmHg,<60岁患者推荐<140/90 mmHg,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患者<140/90 mmHg;(3)药物差异?对成人高血压患者,是否不同种类降压药物对特定终点的获益风险比有所差异?推荐了ACEI、ARB、CCB和利尿剂四类一线药物。
尽管这些推荐都是基于证据提出的,但是,面对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防治的严峻形势,我们并不能接受JNC8指南防控血压控制目标值的理念,不应放松高血压防控的力度。
中国高血压的防治现状及差距
我国高血压和心脑血管防治严重不足,在我国卒中的防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多,达3.3亿,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低;在中国人群中,血压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远高于其他危险因素;我国卒中尤其高发,血压为首要危险因素。
目前,美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却在显著上升。高血压已成为国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首位独立危险因素,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远高于其他危险因素。研究显示,
中美患病率比较
H型高血压:中国脑卒中防治新策略
高血压、叶酸缺乏HCY升高和MTHFR C677T高遗传突变率是中国人群脑卒中高发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HCY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呈线性正相关。1997年《JAMA》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HCY和高血压双重危险因素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中国人群研究进一步表明,HCY和高血压双重危险因素显著增加国人脑卒中事件,产生1+1>2的效果。
2008年,胡大一教授等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文章,将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定义为H型高血压。我国高血压患者中,有75%伴有HCY增高,男性和女性分别为90.9%和59.6%。
2007年,《LANCET》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确认叶酸预防脑卒中有效。2011年《LANCET》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在不缺乏叶酸的欧美国家进行的大型临床试验并未得出补充叶酸预防脑卒中的一致性结论。在真正需要补充叶酸的亚洲地区,叶酸缺乏显著增加脑卒中的发生。因此,纳入15000例高血压患者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将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大型临床试验,其临床研究结果将会更加确切的回答补充叶酸预防脑卒中的重要科学问题。
CSPPT研究是一项前瞻型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入组45-75岁原发高血压患者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计总随访5年,主要终点为首次发生的任何脑卒中。研究假设:一、补充叶酸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一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二、MTHFR C677T基因型患者脑卒中风险高,补充叶酸可使降压治疗获益更大。CSPPT研究于2008年5月和10月分别在安庆和连云港的部分社区启动;该研究得到了明显的阳性结果,2013年7月11日DSMB建议提前终止研究。
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提出了HCY与高血压高危分层管理、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10μmol/L)的高血压防治意义,以及固定复方制剂
总 结
(1)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形势严峻,高血压防控是核心;
(2)国外证据和指南仅作参考,应有针对中国人群特定的策略;
(3)在提升三率的基础上,加强H型高血压防治;
(4)中国的特点是,在降压的同时补充叶酸能够更有效减少脑血管事件。
更多精彩内容>>>第三届中国基层心血管病大会专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