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教授专访:中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现状及高血压个体化管理
2014-06-20 来源:医脉通

2014年6月14日,在第三届中国基层心血管病大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现状》的主旨发言。会后医脉通就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及高血压防治中的一些问题采访了霍勇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霍勇教授


医脉通:霍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医脉通的专访。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有哪些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霍勇教授目前,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有几个特点比较明显。第一,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在持续升高,而在美国却有所降低。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任何一个危险因素和疾病的防治应该更加严格。第二,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脑卒中是重中之重。中国脑卒中比美国高好多倍,美国脑卒中与心肌梗死的比例是1:5,而中国恰恰与此相反。所以这种以脑卒中防治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与美国以冠心病为主的防治肯定不同,因为临床危险因素不同。第三,中国人群中间从遗传到环境、饮食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显然不得不考虑。中国人吃盐多,很多人是盐敏感型高血压;而且相比于美国人,我们中国人吃肉相对较少,所以胆固醇不是很高。此外,中国人叶酸缺乏比较普遍,尽管我们都知道补充水果、蔬菜,但这是一个长期持续过程,后天因素可影响人进化过程中非常多的功能。因此,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心脑血管病防治措施是不一样的。


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的不足在于,我们能够看到的高血压控制远远不如欧美国家,欧美国家包括加拿大的人群防治高血压的控制率能达到60%~70%,而中国人群控制率只有不到10%。尽管我们在医院、门诊中看到的高血压控制率能达到30%~50%,但是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只是愿意治疗的一部分,针对全人群的治疗是重点。另外,我们国家还有个特点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很多欧美国家采取的手段中国很难采取,因为欧美国家的很多手段花费昂贵。中国医学发展相对不平衡,这些不足表现在有的医生支持但不了解,即使了解了在专业层面也不信任,即使专业层面信任也不行动。这样以来,我们从专业层面都做不到,怎么要求公众去控制高血压呢?患病的医生在危险因素控制方面都做的不好,怎么去要求患者做到呢(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而且,健康知识对公众的传播非常差,这一条在欧美国家做的很好。欧美公众基本医疗保健知识水平比我们要强的多。因此,作为推动健康的医生,自身应该起到示范作用。


医脉通:慢病防治特别强调个体化治疗,您认为在高血压治疗方面,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霍勇教授:慢病防治应该强调个体化治疗。总的来讲,每个人危险因素的情况和原因不同,应根据患者具体的特点来治疗,而不能一概而论。


在高血压方面确实有很多个体化的问题,比如高血压到底该不该治疗、什么情况下考虑开始治疗等。尽管欧美指南与中国指南都强调患者血压超过140/90mmHg时开始治疗,但是这个目标显然是要个体化的,上述目标是对于人群而不是对于某个个体的。


如果患者很年轻,或者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家族史,目标应当在130mmHg或更加积极的控制到120 mmHg都是合理的。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患者都要开始吃药,但生活方式干预是最基本的。


而对于老年人则没必要控制这么低(120~130mmHg),我们可以把目标放宽一点,但具体放宽至什么程度也是需要个体化的。如果老年人一般情况较好,控制到130~140 mmHg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患者很虚弱又合并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就应该放宽一点。所以个体化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从药物治疗方面个体化也是很重要的。就高血压而言,我们有不同的药物,不同的药物并非对每个体都有效。例如,美国的证据说明白人用ACEI有效,但对黑人无效反而且有副作用(血管神经性水肿),黑人应该用钙拮抗剂、利尿剂。中国人对钙拮抗剂的反应是好的,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有的患者会出现水肿等不良反应。


我要还强调,个体化也隐藏着一个规律,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情况是一致的,在治疗中肯定有规律可循。应该只是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化,而不能片面的强调个体化,尤其用个体化原则否定我们已经得到的一些规律。


医脉通:目前我国在血压管理的临床实践中存在哪些误区和盲点?


霍勇教授:从患者和医生角度看,都存在一些误区和盲点。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不足,例如,他们会问高血压是病吗?高血压需要吃药吗?所有高血压患者都该吃药吗?从科学角度,毫无疑问都是肯定的,降压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但是从社会学层面的一些观点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些误导,他们会认为自己精力充沛、没什么症状,因此认识不到高血压的危害和严重性。


此外,高血压患者如果需要进行药物干预就应该终生服药,但这一点患者往往很难接受。对于这种情况,医生应该从正面、乐观的层面上告诉患者,只有终生服药才能使寿命最大限度的延长,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治疗态度。


医脉通:感谢霍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


更多精彩内容>>>第三届中国基层心血管病大会专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