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近年来,MPs已在多种人体组织和体液中被检出,提示其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影响。然而,关于MPs对循环系统血压稳态的影响,目前研究仍十分有限。特别是在移植受体这一特殊人群中,MPs是否干扰血压调控与循环稳态仍未可知。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11.3)上的一项重要研究应用了包括Py-GC/MS、LD-IR和SEM在内的多模态分析方法,揭示了人体供体组织中广泛存在MP。这项开创性的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曾勇教授团队牵头,多单位协助完成。
研究结果显示,聚乙烯(PE) 和聚氯乙烯 (PVC) 在肾脏、肾上腺等组织中持续积累。一些聚合物含量与移植后早期血压变化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关联,凸显了研究结果的探索性和临床价值。第一作者为王天一博士后,通讯作者为曾勇教授。
目前,关于移植中MPs的研究受到横断面设计、样本量小以及缺乏多变量调整的限制。潜在的混杂因素(例如围手术期变量、药物使用和既往环境暴露)尚未得到充分研究。MPs的颗粒特性(如表面电荷、添加剂)及其与血管和内分泌系统的交互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深刻影响血压调节等生理过程。未来需要开展更大规模、纵向和多中心的研究,整合详细的临床元数据和先进的物理化学分析,以阐明MPs与移植术后血压状态的因果关系。
1.多模态检测平台
本研究首次整合了Py-GC/MS、LD-IR 和 SEM 技术,全面分析了移植相关人体供体组织中的MPs。
2.系统性多组织分析
在五个主要供体组织(肾脏、肾上腺、肾动脉、肾静脉和输尿管)中检测到了MPs,突显了其普遍的浸润。
3.聚合物特异性模式
PE 和PVC 始终占主导地位,而天然橡胶、聚碳酸酯、聚丙烯和丁二烯橡胶则表现出组织特异性关联。
4.探索性临床相关性
某些聚合物与移植后早期血压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关联。
本研究展示了一种将环境毒理学与临床相结合的开创性方法。这项研究确立了MPs是供体组织中可测量的污染物,并提出了关于其对早期受体生理学潜在影响的重要假设。
这项研究为未来研究MPs作为移植环境风险因素奠定了基础。需要开展大规模、多中心、并进行详细临床调整的研究来验证这些初步关联。机制研究应探究MPs如何与血管和内分泌系统相互作用,从而可能影响血压调节。最终,监测供体器官和手术环境中的MPs可以为制定减少暴露、改善移植结果和指导医疗保健中更安全的材料使用策略提供参考。
图1 供体组织中的MP与移植后的早期血压
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为国内首批专注于冠心病系统化诊疗的专科中心,是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元、国家卫健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及中国
第一作者简介
王天一 医生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在站博士后
师从曾勇教授,主要聚焦心血管代谢的前沿领域,并致力于交叉学科的机制探索与新靶点的研究发现
参与国家及北京市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开展多项临床基础转化研究,在站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
专家简介
曾勇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执行主任兼冠心病三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ESC Fellow,海医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心病学组委员、卫生部
1998年开始从事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以第一术者完成冠脉介入手术超过万例,特别是对高危复杂的冠脉病变,如其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多支血管病变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国家级课题。获得过四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和省部级二等及三等奖。发表文章80余篇,SCI文章40篇。参与编写书籍6部,其中主编《系统性疾病与心脏》系列丛书。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