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PAROX-AF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优效性试验,在法国、捷克、德国、奥地利和比利时的9个高容量中心开展,旨在探究PFA与RFA技术在症状性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颤(PAF)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纳入标准为:年龄18-80岁;至少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PAF;根据ESC指南具有房颤消融的I类或IIa类适应证;在计划手术前接受有效口服抗凝治疗>3周。
图1 研究设计
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分别采用基于CLOSE方案的单发PFA和点对点RFA进行肺静脉隔离。主要终点为术后12个月的单次手术成功率,定义为:在2个月空白期后,未出现≥30秒的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未进行心脏复律、未重新启用I/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或任何重复消融。
研究分析了289例患者,平均年龄63.5岁,42%为女性。在主要终点方面,两组消融方式单次手术成功率相似,且均较高:PFA组为77.2%,RFA组为77.6%,校正后差异为0.9%(95%置信区间[CI]:-8.2~10.1;p=0.84)。PFA组的平均总手术时长显著更短(56分钟 vs. 95分钟),校正后差异为-39分钟(95% CI:-44~-34)。
图2 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的整体安全性良好。PFA组和RFA组分别有5例(3.4%)和11例(7.6%)患者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包括非计划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RF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高。PFA组观察到1例
BEAT-PAROX-AF试验结果显示,PFA的疗效并不优于RFA,两种技术的疗效相当且均表现出色。与RFA相比,PFA的安全性更优,且手术时间更短。
BEAT-PAROX-AF试验主要研究者Pierre Jaïs教授指出,采用基于热效应的RFA进行肺静脉隔离,是目前临床上广泛认可且较为成熟的药物难治性房颤治疗方案。然而,随着PFA技术的问世,肺静脉隔离治疗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PFA是一种更快速、便捷的非热效应技术,相较于热效应消融可能提供更具选择性的组织靶向作用。此前已有多项试验对比PFA与热效应消融技术,但结果尚未明确。因此,开展BEAT-PAROX-AF试验,旨在直接比较PFA与改良RAF在症状性药物难治性PAF患者中的疗效。
Pierre Jaïs教授总结道,基于CLOSE方案进行的PFA和RAF,均展现出优异且相似的疗效,两者的单次手术成功率相当。此外,PFA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缩短手术时间方面,似乎更具优势。
信源:ESC官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