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斌教授专访:技术拓新、全程管理,畅谈心脏起搏领域进展与未来图景 | CHRS 2025
2025-07-25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CHRS 2025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通过电刺激调节心脏节律的器械治疗策略,已广泛用于临床缓慢性心律失常等相关疾病的治疗。近年来,无导线起搏器等微型起搏装置以及多模态评估技术的发展为心脏起搏领域注入“新鲜血液”,推动领域快速发展。在第25届心律学大会(CHRS 2025)暨2025年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学术年会上,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学斌教授进行专访,围绕起搏器发展历程、临床应用、起搏器植入过程和疗效优化,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分享独到见解,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医脉通: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历程?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中,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有何变化?


李学斌教授:

起搏器技术发展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在中国,起搏器植入术的广泛应用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在国产起搏器发展起步之前,相关领域曾经历一段艰难时期。早期起搏器主要适用于心脏电活动异常患者,例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停搏等,其核心机制在于通过替代心脏自身电活动以维持有效循环。自1958年首例起搏器植入以来,该技术始终是治疗心脏电活动丧失的主要手段。通过持续提供电刺激,起搏器能有效恢复患者心电活动,实现对相关疾病的根治性治疗。


历经多年发展,起搏器的适应证已显著拓宽,远不止于初始的电活动衰竭治疗。例如在心力衰竭领域,过去主要依赖药物治疗,但部分患者,尤其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者,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在植入传统起搏器后再次发生心衰。如今,三腔起搏器(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及近年兴起的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可显著改善心脏同步性,使异常心电活动趋于正常。此外,起搏领域还包括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具有猝死高危风险的患者提供关键保护。


近年来,起搏器适应证持续扩展,挽救了大量心脏电活动衰竭、心衰及猝死患者。然而,现代起搏装置日益复杂,对植入医师的技术要求也随之提高。为此,技术创新持续推进,旨在优化手术工具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例如,我参与研发的“李氏球囊造影导管”可有助于简化三腔起搏器的植入操作,使其更为便捷直观。同时,中国医生亦积极应用鞘管(如K鞘)技术辅助希浦系统起搏的开展。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进步,起搏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起搏器适应证已极大扩展,适用患者群体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其治疗谱系亦日益广泛。


医脉通:临床如何借助多模态评估手段,如心电生理检查、心脏超声参数等,优化起搏期植入过程及效果?


李学斌教授:

起搏治疗领域不断涌现新技术的根本动因,在于不断追求更佳的生理性起搏效果。例如希浦系统起搏与三腔生理性起搏的应用,其核心目标均在于实现起搏方式的最佳生理性优化。


鉴于起搏器电活动模式与人体自身生理性传导存在差异,因此围手术期及后期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通过综合运用超声,包括组织多普勒成像、超声视频影像追踪,以及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手段,可精确评估起搏电极位置,使起搏节律最大限度地接近生理状态。临床医生应高度关注并运用此类技术来达成治疗目标。


此外,由于起搏器植入手术需进入心腔操作,为避免开胸创伤,目前主要采用经静脉微创介入路径。现代起搏技术融合电生理学方法,以期在微创条件下兼顾手术成功率与生理性起搏效果。例如,通过心腔内电极导管精确标测并记录心脏传导系统电位,可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的引导下,实现对起搏电极的精准定位与植入,显著提升希浦系统起搏等技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医脉通:从您的临床经验来看,起搏器植入后,在患者术后随访和管理方面,还需要关注哪些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


李学斌教授:

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全程管理是临床医生的核心职责。对于因心脏电活动衰竭而植入起搏器的患者,需建立长期随访体系,即患者定期返院进行起搏器功能测试与参数优化,以最大限度实现生理性起搏。其次,术后管理的关键目标还包括优化能耗管理。通过精准程控,依据患者实际需求调整起搏输出能量,避免不必要的电量消耗。此外,对于三腔起搏器植入患者,其管理要求更为复杂。为确保疗效最大化,术后须借助超声等技术进行个体化程控优化,精细调整间期参数。


技术创新正不断拓展和优化患者的管理与随访模式。首先,远程遥测等创新技术的应用使患者(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患者)能够居家通过传输系统将起搏器数据上传至网络,显著减少了门诊随访次数,提升了管理效率。


此外,无导线起搏器作为近年来起搏领域的重要进展,其优势在于避免了传统导线相关并发症(如导线断裂、感染等),且植入操作更为微创。然而,当前无导线起搏器体积和容量较小,致使其功能受限。新近相关研究探索了微型化设备作为临时无导线起搏器的应用潜力。此外,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及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EV-ICD,可经胸骨旁/后路径植入)等无需心内导线的除颤装置与起搏装置的联合使用,也是当前起搏领域研究的热点。


电极导线管理是临床面临的重要挑战。部分患者因心衰进展或导线故障需追加或更换导线时,常遭遇血管通路狭窄或闭塞。此时,单纯添加导线可能不可行。激光导丝拔除术等先进技术可帮助移除废弃或感染导线,随后建立新的血管通路或隧道植入新系统。


综上所述,起搏器及电极导线的管理涉及诸多复杂问题。未来,期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进步,能够实现通过更微创的技术手段,推动起搏治疗向更高程度的生理性优化迈进。这是起搏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


专家简介

李学斌.png

李学斌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律失常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律学会副主委,中国心电学会副主委

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委员

美国心律学会资深会员(FHRS)

欧洲心脏学会资深会员(FESC)等职务

长期从事心律失常诊治工作,尤其在导管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颤、房扑、室上速、室速等,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衰再同步治疗,电极导线拔除等领域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培养大批心律失常诊治人才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