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心肌病研究进展:从精准诊断到个体化治疗
2025-07-25
关键词: 心房心肌病

心房心肌病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是一个诸多临床病损累及心房致其结构、电生理、功能改变的总和范畴。心房心肌病是发生房颤和卒中的心房基质,其与心房纤维化关系密切。早期识别心房心肌病并及早地进行综合治疗与管理,对于预防和控制房颤、卒中的发生至关重要。在第九届中国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心肌病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牛国栋教授(代讲)带来了题为“心房心肌病研究进展”的报告,围绕心房心肌病的定义与分型、危险因素、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与展望展开深入且精彩的论述。


什么是心房心肌病?


《2016 EHRA/HRS/APHRS/SOLAECE心房心肌病专家共识》将心房心肌病定义为:心房发生结构、解剖、收缩性及电生理特性的异常改变,进而引发潜在或有临床意义表现的疾病,表现包括但不限于心房重构、传导异常等。


自2016年提出心房心肌病概念之后,关于心房心肌病的研究呈明显增长趋势。

 

1753427654195118.png

图1 心房心肌病出版物数量


心房心肌病该如何进行分型?


根据心房心肌病的病理生理特点,《2016 EHRA/HRS/APHRS/SOLAECE专家共识》将其分为四类:(1)以心肌病变为主;(2)以纤维化病变为主;(3)同时存在心肌病变和纤维化病变;(4)以非胶原纤维浸润为主(伴或不伴心肌改变)。然而,基于病理生理特点的分型因临床验证较少,未被广泛接受。

 

1753427683573425.png 

图2 四类分型的病理生理特点


2024年EHRA/HRS/APHRS/LAHRS更新了心房心肌病的临床共识声明,并结合生物标志物、心房几何结构、电生理改变,提出了新的分型方法,包括轻度(亚临床)心房心肌病、中度(有临床表现)心房心肌病和重度心房心肌病三类。


表1 心房心肌病分型标准

图片3.png


心房心肌病有哪些危险因素?


心房心肌病的危险因素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似,包括心衰、肥胖、高血压、运动缺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饮酒、吸烟、衰老。心房心肌病可以表现为舒张或收缩功能障碍、传导障碍和重构(解剖重构和电重构)等,最终可能导致卒中和心衰事件发生,增加住院、急诊就诊次数,影响患者预后。

  

图片4.png

图3 危险因素、心房心肌病、房颤发生和临床结局间的相互作用


•年龄相关的心房组织改变可能是导致心房心肌病的因素之一,心房组织改变可以导致电解剖异常。

•心房心肌病、房颤和卒中之间存在密切相互作用,产生了反馈回路使心房心肌病不断恶化,导致房颤和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

•Karman Tandon等人发表在Neurology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与房颤患者相比,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SUS)患者的心房纤维化水平类似。在控制了卒中的危险因素后,纤维化仍与ESUS相关,证明即使在没有房颤的情况下,心房心肌病也可能导致卒中。

•高负荷的心房期前收缩可能导致心房心肌病。


心房心肌病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1.多模态成像


多模态成像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经食管声心动图(TEE)、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电生理标测。


表2 多模态成像的临床应用 

1753427795833991.png


•作为房颤消融术前的常规检查,CT可用于评估心脏解剖结构和心房基质情况。

•术前CMR成像得出的左心房总排空分数(LATEF)是左心房低电压区域的独立预测因子。

•电生理电压标测(EAVM)和延迟钆增强(LGE)可用于量化心房心肌病。


2.心电图参数


在心房心肌病中,心房的结构、收缩功能及电生理改变等可表现为心电图参数异常。目前心电图参数多应用于临床研究,临床实践中应用较少。


表3 心电图参数

图片6.png


3.生物标志物


•在无心衰的患者中,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心房利钠肽原中间片段(MR-proANP)浓度均与左心房扩大独立相关。

•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单独或联合均可预测房颤进展,对于心房心肌病进展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心房心肌病该如何治疗?


在多种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能导致心房心肌病的发生/发展,其特征为心房解剖重构与电重构、机械功能障碍、内皮损伤及促凝状态。心房心肌病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房颤和卒中/全身性栓塞。此外,持续性房颤可进一步恶化心房心肌病的心肌基质。因此,心房心肌病的主要治疗策略包括纠正危险因素的“上游治疗”、节律控制及预防栓塞事件。

  

1753427838647450.png

图4 心房心肌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发症及治疗策略


心房心肌病领域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


(1)针对心房心肌病的新分型方法,目前暂缺乏大型前瞻性研究验证;其临床意义如何,是否具有指导作用仍未可知;未来能否纳入更多条件,以实现精准分型也是研究的重点。

(2)基因检测发现早发房颤患者大多致病变异存在于心肌病相关基因中,并与患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开发心房心肌病特异性基因,探索其与心房疾病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一步。

(3)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与仅肺静脉隔离(PVI)相比,LGE-CMR引导下纤维化消融加PVI并不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开发采集和处理标准,改善其薄壁心房成像分辨率低的问题,是多模态成像的重要组成部分。

(4)2024年《心房心肌病再认识——概念的演变:EHRA/HRS/APHRS/LAHRS临床共识声明》指出在心房心肌病领域还有以下研究缺口:

•临床监测与评估:确定测量心房心肌病发展的最佳监测频率和时长。明确无房颤心房心肌病患者抗凝治疗的指征。

•流行病学社区队列研究:亚临床心房心肌病的患病率及风险因素。

•检查与病理组织学研究:LGE-MRI与组织病理学在心房心肌病诊断中的对应关系。明确无房颤心房心肌病患者的组织学特征。

•分子机制与多组学:心房心肌病发生、进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如信号通路、基因调控)。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多组学数据,阐明疾病机制。

•治疗研究:不同治疗(如药物、器械干预)对心房心肌病的逆转效果及时间窗。肠促胰素(如GLP-1类似物)对心房心肌病发展和消退的作用。

•心血管共病研究:心房心肌病(及亚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及相互影响。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