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血运重建,评估与治疗建议看这里!
2025-04-25 来源:医脉通

缺血性心肌病是导致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最常见的原因。理论上,通过早期血运重建改善静息血流和血流储备、挽救冬眠心肌,可能在阻止和逆转心室重塑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缺血性心肌病血运重建专家共识》,明确缺血性心肌病血运重建前的评估流程、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术中风险防范及处理等,主要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血运重建前影像学评估


(1)推荐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推荐改良双平面Simpson法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2)对于新近诊断为LVEF降低、病因不明的患者,建议评估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协助明确病因。


(3)对于明确冠心病或冠心病可能性较高的LVEF降低的患者,如经药物治疗仍有缺血症状或体征,如新发劳力性胸部不适、心绞痛恶化、新发室性心律失常、LVEF降低5%以上等,且无造影和血运重建禁忌,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酌情行冠状动脉腔内功能学或影像学评估,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性质、程度和部位。


(4)对于冠心病可能性较低的LVEF降低的患者,可行非侵入性检查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等进行初步筛查。


(5)适合血运重建的区域内有中至大面积心肌梗死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可考虑行心肌活性检查(PE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心脏磁共振、负荷超声心动图等)。


(6)针对血运重建风险高而获益不明的患者,可考虑行心肌活性检查,以协助明确存活心肌的部位和恢复的可能性。


(7)对于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或血运重建风险高的患者,可行负荷心肌显像协助判断适合行血运重建的冠状动脉供血区域有无严重缺血。


缺血性心肌病血运重建


(1)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在优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若外科风险可接受,首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尤其是多支病变和(或)左主干病变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2)缺血性心肌病单支病变(尤其是非前降支),可以考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3)外科风险过高,不适合行CABG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行PCI的获益尚不明确。对于有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缺血症状,充分药物治疗仍不能缓解的患者,或有中至大面积可诱发性缺血的证据,有适宜解剖结构且PCI风险可接受,可以考虑行PCI,反之则建议继续采用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


(4)对于晚期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应权衡血运重建和晚期心力衰竭治疗的利弊,如评估心脏移植或左心室辅助装置等;部分患者经评估后可行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联合CABG。


(5)若患者不愿接受CABG,可以考虑选择PCI或单纯药物治疗,具体由心脏团队决定。


机械循环支持(MCS)


(1)对于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LVEF<35%)或近期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若预计为非复杂PCI,可将MCS作为备用。


(2)若预计PCI操作困难或时间较长(逆向开通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严重钙化需旋磨处理的病变、SYNTAX评分≥22分、计划在2个以上区域进行血运重建),则建议在MCS支持下进行。


(3)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患者基线血压<90 mmHg或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等),存在高危临床表现(如急性冠脉综合征,LVEF<25%,重度二尖瓣反流等),建议在MCS支持下进行PCI。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缺血性心肌病血运重建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5, 53(4): 343-35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